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統籌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協同創新,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這為我國職業教育發展明確了方向。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指出,打造技術技能創新服務平臺,重點服務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的技術研發和產品升級。2024年11月,教育部職業教育發展中心主編的《中國職業教育發展報告》(簡稱《報告》)在世界職業技術教育發展大會閉幕式上正式發布。《報告》提出,持續推進“魯班工坊”“絲路學院”“中文工坊”等品牌項目,產教融合、校企協同推進國際合作。天津市“科教興市人才強市行動”提出,建設國家科技創新高地,提升科技支持產業發展能力。近年來,高等職業院校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服務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能力不斷增強,同時存在服務方向不明確、服務內容單一、服務效果不顯著等問題。因此,如何完善校企對接機制,提升學科專業、人才供給與產業需求的匹配度,構建科學有效的技術服務路徑,成為高等職業院校亟待解決的問題。
產教融合與技術服務創新是產業經濟發展的關鍵要素
教育部副部長吳巖在2024年全國職業教育科(教)研工作會議上指出,沒有高水平的教育科研,就沒有或者不大可能有高質量的教育發展,職業教育科研對職業教育發展至關重要。可以說,技術服務創新工作是近年來支撐引領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關鍵。
我國高校有關技術創新的研究很深入全面,高等職業院校相對來說研究較少,側重點各不相同,研究主要從技術成果轉化的測量方式、影響因素、轉化渠道及轉化困境、激勵措施等方面開展。個體創新能力提升方面,馮茂巖(2016)分析了目前高等職業院校在運用科技創新推動地方經濟發展方面能力不足的原因,提出了建設產學聯盟和科技成果轉化中介組織、建立高職院校科技創新基金、扶持大學科技園總體建設的總體思路;蔡小紅(2017)針對科技創新團隊的類型與建設中面臨的主要問題開展分析,提出了高職科技創新團隊建設的對策。院校整體技術創新能力提升方面,谷麗潔(2018)提出高職院校之間形成競合關系,協同企業發揮雙方優勢資源,共同參與科技創新,縮短科技創新的周期,形成多元投資的科技創新資本市場機制,推動科技成果市場化。
天津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在“雙高校”建設期間,開展了技術服務路徑創新實踐的研究,總結形成了“需求導向、協同創新、成果反哺”的技術服務路徑,以企業需求為導向,在校企協同機制作用下進行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并反哺教育教學,為“三教”改革和學校產教融合背景下的創新發展不斷注入新動能。
近年來,亞洲各國高度重視數智時代的技術創新和生產力水平提升,日本、新加坡等發達國家的高校科研管理以促進經濟與產業發展為導向,在校企合作領域積極探索。2022年5月,日本政府公布“新資本主義”經濟政策的實行計劃草案,草案由人才投資、科學技術、初創企業以及脫碳與數字化四大核心內容組成。基于此,日本高校科研創新管理以“科學研究—經濟”為基礎架構,形成了以大學為中心,企業、政府及研究機構為多元輔助主體的運行機制,旨在實現“企業向大學科研投資”和“大學科研成果轉化”相貫通。新加坡一直重視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推行“全職業計劃”,職業院校在科研管理上注重科技型人才培育和校企合作,一方面培養大量國際化的科技型職教師資,另一方面強化企業資源的引入,增加職業教育的社會適應性,如建設飛利浦政府產業培訓中心等系列機構。
創新“需求導向、協同創新、成果反哺”的技術服務路徑
需求導向:精準定位技術服務方向
需求導向是高職院校技術服務的前提和基礎。高職院校應深入了解行業、企業和社會需求,精準定位技術服務方向,通過與企業溝通交流、組織開展市場調研等方式,掌握行業發展趨勢和技術需求。同時,結合學校專業特色和教研優勢,打造具有競爭力的技術服務品牌。
學校創新制度文件,推動校企技術轉化,修訂《天津輕工職業技術學院橫向科研項目及經費管理辦法》《天津輕工職業技術學院科技成果轉化管理辦法》等多項科研管理文件,有關制度建設成果逐步打通政策層面“堵點”,被天津市多所高職院校及天津市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研究會采納,通過持續落地扶持政策細則,發揮政策在科技轉化、招商引資、人才引進等方面的集成效應,激勵技能大師、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各展所能,有效助力學院科技創新。在完善創新政策的基礎上,針對企業在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研發方面的痛點和難點,積極實施校企聯合攻關。面向中小微企業需求,組建項目開發團隊,找準技術難點和痛點,對標學院自身專業優勢,形成“企業命題、院校揭榜、師生共創”的校企協同科創新思路,學院師生基于企業生產實際研發“洗衣機內筒拆解裝置”“軸套剝離裝置”,解決了企業生產技術難題,榮獲海河教育園區產教融合大賽一等獎。
協同創新:構建技術服務生態體系
高職院校應加強與政府、企業、科研機構等外部主體的協同創新,構建技術服務生態體系。通過共建技術研發中心、產學研合作基地等平臺,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提升技術服務的創新能力和水平。同時,加強內部協同創新,推動不同學科、專業之間的交叉融合,為技術服務提供多元化的解決方案。依托協同創新中心和科技園,建立項目開發與轉化實體運行的項目管理機制。學院實施專任教師企業特派員輪換制,瞄準新能源、精密模具高端產業鏈,推動企業研發項目和學院教學項目互聯互動,實現各方共投、共研、共用、共享,以高水平企業項目帶動教學改革,以高質量學院技術服務推動企業進步。
在打造技術技能服務平臺中建立了以科技創新為核心,“校、企、研、園”四方協同的協同創新中心和依托海教園大學科技園的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平臺,針對合作企業的技術難點和困點進行協同攻關。近年來,立項研發“智能在線檢測棘爪撥片高速精密級進模具”榮獲中國模具行業“精模獎”一等獎,替代進口并填補國內空白,技術創新服務能力位居國內職業院校前列。
成果反哺:促進學校持續發展
技術服務項目可以轉化為教學資源,豐富教學內容和實踐案例。技術服務過程中形成的新技術、新工藝可以應用于院校科研項目,提升科研水平。技術服務經驗可以融入院校人才培養方案,提升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
學院將成果研究過程轉化為優質專業教學資源,教師帶領學生參加項目研發和轉化,項目研發過程形成真實教學案例和教學場景。鼓勵師生共創學生科技創新社團,開展以研發項目為載體的技術技能競賽,研發項目融入課程、教材和教學過程。同時,鼓勵學生開展自主創業,將技術服務成果轉化應用在魯班工坊教育教學中,加速技術服務成果應用推廣和產業轉化。
在當前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高職院校作為培養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其在技術服務領域的角色日益凸顯。持續深化高職院校技術服務路徑的研究與實踐,可以進一步明晰以需求為導向、協同創新、成果反哺的技術服務路徑,有助于高職院校始終保持對產業經濟的關注度和貢獻力,提升技術服務的創新能力和綜合水準,匯集各方智慧,在高起點上為學校長期可持續發展提供良好的科創氛圍,為其他高職院校提供可借鑒的經驗。
未來,高職院校應繼續加強與企業、科研機構等外部主體的協同創新,拓展技術服務領域和范圍,開辟更多更好的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的試驗田。通過開放科研設施,鼓勵校企協同攻關和人才聯合培養,注重將技術服務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科研項目和人才培養方案,持續深入開展“學科+人才+產業”創新實踐,相互賦能,提升產學研融合發展的整體水平,夯實職業教育之基,暢通產教融合之路。
【本文系天津市新一輪教學成果重點培育項目“需求導向、協同研發、成果反哺:高職院校技術服務路徑的研究與實踐”(PYZJ-037)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天津輕工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