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農村基層黨組織引領和美鄉村建設具有堅實的內在依據,在歷史依據層面是對中國共產黨領導鄉村社會建設的歷史經驗總結,在現實依據層面是中國共產黨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必然要求,在使命依據層面是中國共產黨踐行初心和使命的重要體現。河南W村在黨組織引領和美鄉村建設的實踐探索中,全面推進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夯實和美鄉村建設的生態根基;以多產融合促進鄉村產業興旺,筑牢和美鄉村建設的物質根基;以家風村風促文明鄉風,打牢和美鄉村建設的文化根基。W村的創新實踐,在學理上體現著“問題驅動+組織引領”原則、“倫理道德+制度規范”原則和“村‘兩委’主導+農民主體”原則。在全面推進和美鄉村建設的實踐中,農村基層黨組織要堅持以問題為導向,強化自身的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重塑鄉村倫理道德和制度規范,全面提升治理能力;明確建設主導與建設主體,形成和美鄉村建設合力。
關鍵詞:農村基層黨組織;和美鄉村建設;鄉村振興;人居環境整治
中圖分類號:D262.2;F320.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25)03-0030-10
收稿日期:2024-08-28 DOI:10.13968/j.cnki.1009-9107.2025.03.04
基金項目: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攻關項目(23JZD004);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20BDJ011);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2662022MYYJ008;2662024YJ011)
作者簡介:霍軍亮,男,華中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農村基層黨的建設與鄉村治理。
和美鄉村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進程中對鄉村建設的新定位和新目標。黨的二十大以來,黨和國家著眼于中國式現代化的高質量推進和鄉村全面振興,系統構建了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和美鄉村的政策體系。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提出“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為新時代鄉村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習近平總書記在2022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強調:“農村現代化是建設農業強國的內在要求和必要條件,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是農業強國的應有之義”[1];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將“扎實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作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點工作之一,明確了和美鄉村的建設內容、建設目標和實施路徑;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為引領,“繪就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新畫卷”,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
在相關決策部署和政策制度的保障下,農村經濟社會建設已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歷史性變革,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鄉村文明不斷煥發新氣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2]。現實中,廣大鄉村在基礎設施、公共服務、人居環境及治理體系等方面距離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目標仍有較大差距[3];農村高價彩禮、人情攀比、封建迷信、厚葬薄養、鋪張浪費等陳規陋習亟待糾正治理[4];在鄉村建設過程中還存在著農民群體無參與和象征性參與等現象[5]。這些問題嚴重制約著和美鄉村建設的成效。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在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時代背景下,如何進一步增強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找準“和美鄉村”建設的著力點,提升農村基層黨組織引領和美鄉村建設的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一、文獻回顧和問題提出
當前,學界主要圍繞和美鄉村的理論內涵、現實困境和提升路徑展開了研究,為全面推進和美鄉村建設提供了理論指導和學理支撐。其一,和美鄉村的基本內涵研究。學者們認為,和美鄉村在內容結構方面,主要體現在住房舒適、環境整潔、生活便利和交往文明等方面[6],包含“宜居”的生態環境、“宜業”的產業體系、“和美”的鄉村生活[7];在內在關系層面,“宜業”是物質基礎,“宜居”是生活條件,“和美”是精神理念[8],三者相互聯系而又互為因果,共同組成鄉村的“大美”[9];在基本特征上,和美鄉村是文化、生態、組織、產業、人才全面協調發展的鄉村[10],具有積極向上的文明風尚、安定祥和的社會環境[11]。其二,和美鄉村建設的困境研究。研究者認為,鄉村建設在“宜業”方面存在著產業發展條件受限及利益聯結欠缺、農村就業和增收缺乏有力支撐等問題[12];“宜居”方面存在基礎設施建設維護水平較低、公共服務可及性有限、人居環境區域差距大等困境[13];“和美”方面存在“三治融合”體系不完善、鄉村文化秩序失調[14]等問題。其三,和美鄉村建設的優化路徑研究。學者們指出,和美鄉村建設需要堅持精準思維、整全思維和共同締造思維[15]。要做好“宜居”文章,讓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16];做好“宜業”文章,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17];做好“和美”文章,積極培育文明鄉風[18]。
以上的學術探討和對策研究,為理解和推進“和美鄉村”建設提供了有益借鑒和啟示,但仍存在提升和拓展的空間。第一,既有研究較多關注和美鄉村內涵的建構和解讀,而在廣大鄉村實踐如何、成效如何等方面的實證探索和研究相對較少。第二,既有研究揭示了不同主體和力量參與和美鄉村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但對農村基層黨組織在和美鄉村建設中的領導地位和引領作用的研究偏少。第三,關于哪類實踐原則或何種策略能夠在黨建引領和美鄉村建設方面長期發揮作用,既有研究尚未給出系統回應。基于這些分析,筆者將以豫西南B縣W村的實踐創新為典型案例,分析基層黨組織引領和美鄉村建設的內在依據,研究村級基層黨組織如何通過強化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加強對和美鄉村建設的引領,進而探討新時代農村基層黨建創新的路徑。本文中的研究案例及其訪談資料均來自筆者2023年12月在B縣W村開展的實地調研和觀察。
二、新時代農村基層黨組織引領和美鄉村建設的內在依據
農村基層黨組織引領和美鄉村建設具有堅實的歷史依據、現實依據和使命依據,深刻影響著鄉村建設的發展方向和具體成效。
(一)歷史依據:中國共產黨領導鄉村社會建設的歷史經驗總結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農村基層黨的建設始終堅持與時代鄉村發展訴求同頻共振和協同推進[19]。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依靠農村的強大組織體系領導廣大農民進行土地革命,解放了農村生產力,帶領廣大農民實現了“耕者有其田”的革命理想。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黨對農村基層黨組織整頓和規范并進,帶領廣大農民完成了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組織農村群眾自力更生、發憤圖強、艱苦探索,為廣大農村擺脫貧困、創造幸福生活創造了根本政治條件。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科學定位農村基層黨組織在農村社會中的角色,完善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功能”[20],團結帶領廣大農民群眾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在農村推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施扶貧開發計劃、大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農村社會建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以來,黨加強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全面整頓軟弱渙散農村基層黨組織,帶領和組織廣大農民打贏了脫貧攻堅戰,建成了全面小康社會,農民農村共同富裕取得新進展,農民美好生活的內涵不斷豐富。
(二)現實依據: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必然要求
鄉村振興是新的時代課題,也是黨在農村的中心任務。推進和美鄉村建設,既是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舉措和工作部署,也體現著黨對鄉村建設的規律性把握。“和美鄉村”是對美麗鄉村的進一步豐富和拓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內容,是讓農民就地過上現代生活的迫切需要,是煥發鄉村文明新氣象的內在要求”[4]。推進和美鄉村建設,必須同步注重鄉村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保護、產業融合發展、鄉村文化建設和完善鄉村治理體系。如此繁雜的工作任務,必須要有系統的組織、強有力的領導才能有序推進和實現預期目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具有無比堅強的領導力、組織力、執行力,是團結帶領人民攻堅克難、開拓前進最可靠的領導力量”[21]。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黨在農村各項方針政策的落實者和推動者,也是推進和美鄉村建設的核心力量。和美鄉村建設的關鍵是要把農村基層黨組織建好、建強,使之成為戰斗堡壘,把自身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轉變為和美鄉村建設的優勢,引領廣大鄉村不斷實現生態之美、生產之美和生活之美。
(三)使命依據:新時代中國共產黨踐行初心和使命的重要體現
為中國人民謀幸福和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黨成立以后就一直把依靠農民、為億萬農民謀幸福作為重要使命”。[22]12并強調:“我們要牢記億萬農民對革命、建設、改革作出的巨大貢獻,把鄉村建設好,讓億萬農民有更多獲得感,充分調動億萬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22]13縱覽中國共產黨的“三農”政策,始終堅持為廣大農民謀幸福是其主題主線。現階段,黨和國家出臺的一系列政策文件和重大決策部署,重在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和農民富裕富足,“既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鄉村建設規律的深刻洞察與科學把握,也反映了億萬農民群眾對建設美好家園、過上美好生活的愿景期盼”[17]。因此,全面推進鄉村經濟發展、系統推進鄉村社會建設和加強鄉村社會治理,推動廣大鄉村實現由表及里、形神兼備的全方位發展,不斷提升鄉村宜業宜居和美的程度,既是讓廣大農民群眾就地過上現代幸福生活的迫切需要,也是中國共產黨踐行“為農民謀幸福”初心使命的實踐要求和具體呈現。
三、W村黨組織引領和美鄉村建設的實踐探索
W村位于B縣西北部,距縣城7千米,總面積1 170畝,其中耕地860畝,共有2個村民組、132戶、478人。W村距今已有500年的歷史,地理位置優越,有著良好的種植和養殖條件。近年來,W村黨組織堅持黨建引領,通過優化產業結構、改善人居環境、健全基礎設施、發展鄉村旅游、培育文明鄉風等舉措,帶領全村形成了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思想觀念、精神面貌、文明風尚和行為規范,和美鄉村建設取得顯著成效。該村先后榮獲全國文明村、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河南省鄉村旅游特色村、河南省文明村(鎮)、河南省家風家教示范基地、河南省五星黨支部等榮譽稱號,已經成為新時代鄉村振興的一個示范村和明星村。
(一)全面推進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夯實和美鄉村建設的生態根基
W村深入推進人居環境整治和提升,以綠色發展促生態宜居。一是建章立制,有序推進人居環境治理。村黨支部和村委會在廣泛征求群眾意見的基礎上,制定了《W村人居環境整治方案》,明確生態宜居建設的重點工作,明晰各類主體的職責和任務,共同打造以“居室美、庭院美、廚廁美、綠化美、生活美”為主要內容的和美庭院。二是全面推進花園村莊建設。深入開展“一宅變四園”建設行動(在廢棄宅院、閑置土地打造成花園、果園、樹園、游園),對村內的荷塘月色廣場、文化大戲臺、村內游園、休閑涼亭等基礎設施提檔升級,新修了星級旅游廁所、生態停車場、環村水渠,擴大種植綠化樹木。三是深入開展“五旁”整治工作。W村“兩委”認為“五旁”(宅旁、村旁、田旁、路旁、水旁)是人居環境治理中的難點與堵點。為此,W村全面開展“三清”工作(清理村內巷道、清除住宅、清理溝渠和小溪等)、推進拆除“三舊”工作(拆除老舊危房、廢棄牲畜欄和露天廁所)、強化“三建”工作(在房屋前后的空地、綠地和菜地周圍建設圍欄、圍墻和欄圈),確保居住環境“干凈、整潔、有序、宜居”。四是加強宣傳引導。堅持“邊整治、邊宣傳、邊引導”,用橫幅、微信群、大喇叭等進行廣泛宣傳,帶動村民主動參與環境整治;發放垃圾分類倡導書,引導村民從自我做起。
以上探索顯著改善了W村的人居環境。衛生廁所比例達到90%以上,新建的6個污水沉淀池使村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處置;新種植綠化樹木2 000余棵、果樹9 000余棵,實現了“林果化、花園化”的建設目標;依據功能定位對老房進行修繕,舊村變新顏。村內道路全面升級,一位四十歲的中年婦女談道:“之前一下雨,村內的道路全是泥巴,踮著腳都不想著地。現在村里的路都是水泥路,也有路燈,無論白天和晚上、還是刮風和下雨,俺們都愿意出來轉轉看看。”(訪談編號:20231206005)村內的居住環境得到村民們的好評,一位中年大叔說道:“原來村里到處都是污水坑和臭水坑,現在環境整頓的好得很,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訪談編號:20231206007)村民們養成了良好的衛生習慣,“現在每家每戶的門口都放有垃圾桶,自覺地將垃圾存放在垃圾桶中,并有專人清理。再也不像從前,天一刮風,各種塑料袋、紙片、雜物漫天飛。”(訪談編號:20231206008)村支部書記認為,目前可以用十大美麗鄉村頒獎詞描繪W村:“凈腸河碧波蕩漾,綠樹繞村莊;生態園里美如畫,四季果蔬香;文化廣場歌滿鄉,心隨舞飛揚;往昔舊貌換新顏,家家滿庭芳。”(訪談編號:20231206001)
(二)以多產融合促進鄉村產業興旺,筑牢和美鄉村建設的物質根基
W村堅持以壯大村集體經濟、提升群眾收入為目標,選準特色產業,深入探索多產融合發展的途徑,有效促進農文旅的融合發展。一是著力發展鄉村旅游。W村“兩委”經過外出考察和調研,充分聽取群眾建議,提出了發展鄉村旅游的產業提升思路。在整治村容村貌的基礎上,將老舊房屋升級改造建成特色農家院和多肉花園項目,新建了農產品加工作坊與展銷中心、一鳴書居、精品民宿、東道汝窯文化科技藝術工廠和村面粉廠,初步形成了以鄉村旅游為核心的產業體系。二是科學調整產業結構。W村充分利用依靠公路邊、大廊道的位置優勢,適時調整產業結構,促進種植業和養殖業的協調發展,推進村莊產業的多元化。引導村民合理種植高產紅薯、優質小麥、玉米、油葵等傳統農作物,鼓勵發展林下經濟,種植大球蓋菇、養殖大白鵝,培育特色品種“秋月梨”。三是提升就業服務能力。在村黨員群眾服務中心掛牌成立就業服務工作站,加強對未就業人員的宣傳教育引導、崗位對接和提供就業創業咨詢服務;加強村級公益性崗位開發和管理,及時掌握脫貧人口和監測對象的就業訴求;成立司機聯誼會,加強貨車司機群體的溝通和交流,及時發布物流信息,降低溝通成本;定期開展農業實用技術和職業技能培訓,促進農民就地就業和創業。
這些實踐探索提升了W村的產業發展水平,促進了村集體經濟的發展。一是形成了一批特色產業。“東道汝窯”著力傳承和弘揚北宋汝窯文化,是首個“汝窯”復燒品牌和國家特色文化產業重點項目;“一鳴書居”利用村內閑置房屋,專門為游客提供體驗W村的自然、文化與生產生活方式;“醬菜廠”主要用于醬菜、米醋加工,推動了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解決了低收入群體的就業和收入問題;“多肉花園”項目首先與群眾簽訂多肉種植協議,明確合作方式、合作期限以及雙方的權利義務,示范帶動村民在家種植多肉,再由多肉花園收購代賣,不僅美化了農戶庭院,還增加了村民收入,實現了互惠共贏。二是村集體經濟收入顯著增長。自2016年至今,W村的集體收入都呈增長態勢,2022年W村集體經濟年收入約22萬元,成為村內經濟發展和村莊收入增長的重要標志。三是提升了產業融合水平。村內產業涵蓋了種植業、養殖業、文化產業和旅游業,在一個村內實現了農文旅的深度融合,為群眾就近就業、增收致富搭建了平臺,提供了更多選擇和出路。
(三)以家風村風促文明鄉風,打牢和美鄉村建設的文化根基
文明鄉風是鄉村振興的靈魂。W村始終堅持把培育良好鄉風貫穿村莊建設的全過程。一是全面開展弘揚優秀家風活動。成立家風議事會,定期組織村民學習《朱柏廬治家格言》《弟子規》等國學經典;定期舉辦“文明家庭”“十星級文明戶”等評選表彰活動,充分發揮榜樣示范帶動作用,以良好家風促進良好村風的形成。二是開展“五帶頭四倡導”活動。在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群體中開展“五帶頭”,即帶頭“不請客”、帶頭“不收(送)禮”、帶頭不收(送)彩禮、帶頭舉行新式婚禮、帶頭舉行節儉婚禮;在村民中開展“四倡導”,即倡導簡化治喪儀式、倡導節儉治喪、倡導生態安葬、倡導低碳祭掃。三是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功能。W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融合了移風易俗、掃黃打非、文化驛站、兒童之家、老年活動中心等資源,建立了具有宣講、教育、文化、科技、體育等五大功能的實踐平臺和5支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隊。四是開展“相伴夕陽”志愿服務項目。利用村內閑置房屋,打造專門為老人服務的“W村幸福苑”;開設老人教室,為老年人群體提供政策宣講、心理疏導、健康義診等服務內容。五是完善治理體系和治理機制。制定村規民約,成立了“村民議事會”“紅白理事會”“禁毒禁賭會”“道德評議會”和“孝善理事會”等“五會”,構建了“一約五會”的鄉村治理體系;建立村、警、黨員干部聯席會議制度,完善網格化管理制度,健全各類社會主體參與鄉村治理的機制。
在這些措施下,W村形成了友愛、互助、向上的村莊文化,村民感受到了更多的幸福與溫暖。一是形成了良好家風。在W村,村民們通過家風家教課程,逐漸習得了互相謙讓、和睦相處的傳統美德,如今的村民們會經常分享自己的家庭故事,這些故事不僅改變了他們自身,也影響了周圍的人。鄉村振興示范區的黨委書記說道:“W村的家風已經成為一個靚麗的名片,七八十歲的老太太、老爺爺回家都會說‘我愛你’。”(訪談資料:20231206010)二是形成了良好村風。“五帶頭四倡導”活動,推動村內形成了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孝老愛親等良好風氣,高額彩禮、大操大辦、散埋亂葬等突出問題顯著減少,W村也被評為市級“推動移風易俗,樹立文明鄉風,助力脫貧攻堅工作模范村”。村監委主任談道:“紅白喜事置辦酒席的都會主動到村委會登記備案,村民如果想在紅白事上大操大辦,那是會遭到嘲笑的,不用擔心在這方面出反面典型。另外,村內的整體氛圍好,現在誰要想碰瓷、訛錢,都感覺很丟人。”(訪談資料:20231206015)三是提升了善治水平。W村的村民議事論事機制不斷健全和完善,“一約五會”激發了村民參與鄉村治理的熱情,村民矛盾顯著減少;各類志愿服務有序開展,村內留守老人、兒童和特殊群體均得到了妥善照顧和周到服務,該村也被評為“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
四、W村黨組織創新探索蘊含的實踐原則
W村的創新實踐,有效推動了當地的和美鄉村建設。筆者試圖從學理層面詮釋這一探索中所體現的實踐原則和理念。
(一)“問題驅動+組織引領”原則
問題是時代的聲音,和美鄉村建設是一個系統性工程,但如何找到其中的核心問題則是關鍵。這就要求在推進和美鄉村建設的實踐中必須增強問題意識,把認識和化解和美鄉村建設中的主要矛盾和問題作為突破口。W村的和美鄉村建設之所以取得顯出成效,關鍵在于堅持問題導向。W村的黨支部書記說道:“今年再次當選為黨支部書記后,我一直在思考今后五年的工作安排,作為一個人口不足500人的小村,目前各項產業還不成規模、外出務工年輕人也不少,要發展談何容易。然而居于現狀不思進取,又愧對全村黨員群眾的厚望和支持,愧對上級黨組織的信任。因此,我認為我們的工作要重點在‘安居、樂業、發展’三個方面找出路、想對策。”(訪談資料:20231206001)為此,村“兩委”針對和美鄉村建設中存在的弱項短板,逐一建立工作清單。在安居方面,以“干凈、整潔、有序、宜居”為目標,開展“一宅變四園”建設行動,組織發動群眾全面打造花園式村莊,大力改善人居環境。在樂業方面,著力發展鄉村旅游,利用老舊房屋升級改造建成特色農家院、醬菜廠、農產品加工作坊和展銷中心,形成自己的特色產業品牌;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林下養殖,促進養殖業的多元化發展。在發展方面,編制村莊規劃,明確土地用途,協調好產業布局與農用地保護之間的關系;積極申請政策性資金,擴建種植大棚,新建養老幸福苑、移風易俗大禮堂和便民智慧中心等。
組織引領是黨的農村各項方針政策能夠有效貫徹和落實的根本保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辦好農村的事,要靠好的帶頭人,靠一個好的基層黨組織。”[22]189如何有效解決和美鄉村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根本在于農村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的發揮。龍王溝示范區的黨委書記談到:“村里各項工作實施的關鍵在于要有一個堅強有力的黨支部和團結協作的領導班子,要讓黨建引領和組織引領成為各項工作的推動力。”(訪訪談資料:20231206010)在W村和美鄉村建設的實踐中,持續開展支部強堡壘、黨員爭先鋒、黨員聯戶等工作,引領村民共同參與鄉村建設。一是健全村黨組織領導下的網格居民自治結構。將本村劃分為9個網格,配備20名網格員,根據村情建立黨員聯戶制度,加強農村網格扁平化、精細化管理。二是對無職黨員設崗定責。根據村內事務類別和黨員自身情況,分別設立了政策宣傳崗、家風家教示范崗、醫療健康教育宣傳崗、紅白理事監督崗、村容村貌監督崗、民意收集反饋崗、文明新風崗、科技示范崗、退役軍人服務崗和治安維穩崗,充分發揮普通黨員在和美鄉村建設中的模范帶動作用。三是加強黨組織對各項工作的領導。在星級文明戶創建過程中,成立了由村“兩委”為核心成員的領導小組,負責制定星級標準和評比規范;在老年“幸福苑”的創建和運行過程中,村支部負責協調選址、明確服務內容和組建志愿服務隊;在人居環境整治方面,村“兩委”通過入戶發放宣傳單、鄉村大喇叭滾動播報等形式大力宣傳和講解垃圾分類的好處,推動村民“要我做”變為“我要做”。
(二)“倫理道德+制度規范”原則
鄉村治理有效是和美鄉村建設的基礎性工作。涂爾干指出:“法律和道德就是能夠把我們自身和我們與社會聯系起來的所有紐帶,它能夠將一群烏合之眾變成一個具有凝聚力的團體。”[23]中國傳統鄉村社會在運行過程中形成了豐富的倫理道德資源,在鄉村治理中“充分發揮倫理道德的規范和引領作用,不僅是以德治國的現實需要,也是承繼禮治社會優良傳統的歷史必然”[24]。和美鄉村建設不僅要大力提升鄉村經濟發展水平,也要重視鄉村社會內部的地方性規范和倫理道德建設。W村有著500年的變遷歷史,形成了優秀的村落文化和豐富的倫理道德規范。根據村史記載:“W村,又名王家堂。明初,王姓先祖在此地勞作生息,家族興旺。明朝中期1559年前后,W村楊姓先祖楊安生、楊安弟兄弟二人攜妻兒老小從黃河北南下逃難到當時的王家堂,被王家人好心收留,居住在村北石崗旁的王家祠堂中,王、楊兩家共同生活,結下了深厚的情誼,親如一家。王家人欲更改村名為‘王楊堂’以示兄弟情誼,楊家人為感念扶困之恩不愿更改,最后更名為‘W’村沿用至今”(摘自《W村村史、村情》)。歷經時代變遷,現今村內仍有充滿古代文化色彩的石碾、石磙和老屋,另有充滿歷史記憶的古樹、古井和石板路。這些展現著W村能夠延續至今的密碼:在歷史發展中,W村形成了向上向善、重信守義、孝老愛親、勤儉持家等優秀倫理道德和規范。在和美鄉村建設過程中,W村“兩委”積極踐行優秀倫理道德,定期開展“最美家庭”“誠實守信戶”“身邊好人”“好媳婦”“好婆婆”“好黨員”“好兒女”“好鄰居”的評選和表彰工作,發揮各類道德模范的示范引領作用;傳承優秀村落文化,村內墻繪“家家有老人,人人都會老;人人都敬老,社會更美好”“反對大操大辦”“幸福是奮斗出來的”等內容,引導著村民敬老愛老、移風易俗和勤勞致富。
制度規范是社會組織和成員必須共同遵守的原則、規則或程序。鄉村內生的非正式制度和嵌入鄉村的正式制度是鄉村治理的重要支撐。在和美鄉村建設過程中,制度規范對于解決復雜的鄉村治理問題和規范村民行為等方面具有重要導向作用。“各級黨政機關要重視制度建設,增強制度運行的有效性,重構制度權威,減少鄉村社會領域的機會主義行為,避免鄉村社會陷入無序狀態。”[25]在具體實踐中,W村既重視和發揮道德和文化的積極作用,同時也在不斷健全和完善各項治理規范。在產業發展方面,制定了《W村產業發展獎勵制度》;在人居環境整治方面,制定了《W村人居環境整治方案》;在脫貧攻堅方面,制定了《W村防返貧致貧排查識別制度》《W村防返貧致貧監測幫扶制度》《W村防返貧致貧風險消除制度》《W村防返貧動態監測工作流程》;在特殊群體服務和支持方面,制定了《幸福苑安全制度》《幸福苑管理制度》《幸福苑工作人員職責》《老年人教室管理制度》《婦女之家工作職責》《婦女之家活動管理制度》等;在村務管理方面,制定了《村務公開制度》《村民議事制度》等。這些規范和制度,為建設和維持和諧有序的村內治理秩序提供了基本保障。
(三)“村‘兩委’主導+農民主體”原則
自2018年以來,黨和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有關鄉村振興的規劃和文件,明確了不同主體的定位、角色和功能。村“兩委”是黨和國家有關農村各項方針政策的末端落實者,也直接決定著和美鄉村建設的實際成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變農村面貌,幫助農民群眾過上好日子,推動廣大農村全面建成小康,需要黨和政府的好政策,也需要千千萬萬農村基層干部帶領廣大農民群眾不懈努力。”[22]187-188學者們也認為,“政府主導的鄉村建設行動是理解鄉村振興的關鍵視角”[26]。在和美鄉村建設過程中,村黨支部和村委會要在幫助農民致富、維護鄉村社會穩定等方面充分發揮主導作用,主動肩負起振興鄉村的時代責任。W村黨支部以“五星”(“產業興旺星”“生態宜居星”“平安法治星”“文明幸福星”“支部過硬星”)支部創建活動為主要抓手,主動將基層黨建工作與和美鄉村建設深度融合。在《黨支部年度工作承諾》中,對產業規劃布局、推進人居環境整治、完善村內基礎設施、加強村內公共服務水平供給、提升鄉村治理能力等方面均制定了詳細目標。村委會在具體工作中,圍繞村內生活污水垃圾治理、廁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等重點,制定了《W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方案》;以“農文旅”融合為主要發展方向,全力做好“土特產”文章,發展本村特色產業;弘揚優秀鄉土文化,將“和”理念融入鄉村建設全過程,以“和”塑造良好家風、滋養淳樸民風。這些舉措,充分彰顯了村“兩委”在和美鄉村建設中的主導作用。
在鄉村振興的實踐中,政府主導與農民主體是有機統一的,政府和農民均以各自最恰當的身份和最突出的優勢而進行合作協同[27]。和美鄉村符合鄉村未來發展趨勢,要把村“兩委”主導和農民主體有機統一起來,充分尊重農民意愿,激發農民內在動力,切實發揮農民在和美鄉村建設中的主體作用,引導廣大農民用自己的辛勤勞動建設和美鄉村。W村在具體實踐中,始終堅持農民唱主角,以“共商共治、共創共贏、共建共促”為目標導向,通過“美麗庭院”“最美家庭”“好媳婦”“好婆婆”等評選活動,使村民們不僅關注村莊外部環境的美化,更重視內心精神的提升,并將內在意志轉化為外在行為,激發了村民參與鄉村治理的熱情;通過發放“垃圾分類倡導書”和日常宣傳,將垃圾分類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強化村民環境衛生意識,提升村民參與人居環境整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通過開展“相伴夕陽”志愿服務、文化文藝志愿服務和“家風家教”志愿服務等,引導村民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以人人“小和美”助力鄉村“大和美”;通過簽訂“我參與、我創建‘星級文明戶’倡議書”和開展各類文明風采展示等活動,引導村民以實際行動參與和美鄉村建設的全過程。這些舉措,堅持了農民的主體地位,激發了廣大村民的內生動力,積聚了和美鄉村建設的力量。
五、新時代農村基層黨組織引領和美鄉村建設的優化路徑
農村基層黨組織引領和美鄉村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既需要有效解決鄉村建設過程中的突出問題,提升自身的政治領導力,也需要不斷重塑鄉村倫理道德和重構鄉村規范體系,同時也需要發揮好村“兩委”在和美鄉村中的主導作用和堅持農民群體在和美鄉村建設中的主體地位。
(一)堅持以問題為導向,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
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黨中央始終高度重視黨組織的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的發揮。“政治功能是基層黨組織作為政治組織的本質功能,主要著眼于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和增強黨的執政基礎,組織功能著眼于一系列的組織行動”[28]。和美鄉村建設是現階段黨在農村的重要工作部署,各級黨組織必須在增強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上持續用力,將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不斷轉化為工作優勢,為和美鄉村建設提供堅強政治保證。W村以和美鄉村建設中的突出問題為導向,聚焦鄉村的產業發展、人居環境整治、鄉村治理等關鍵領域,扎實開展“五星”支部創建活動,把村黨支部建設成為有效推進和美鄉村建設的戰斗堡壘,充分發揮了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
在和美鄉村建設實踐中,農村基層黨組織要以鄉村社會各領域的主要問題為突破口,增強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一要始終堅守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屬性,鞏固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核心地位。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黨在農村的神經末梢,政治屬性是其根本屬性,要始終堅持和鞏固黨對農村各項工作的領導。在推進和美鄉村建設的實踐中,廣大農村基層黨組織要不斷提升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和政治執行力,創新黨組織領導和美鄉村建設的體制機制,增強全面領導和美鄉村建設的思想自覺、政治自覺和行動自覺。二要堅守初心和使命,始終堅持農民利益至上。當前,在農村大力開展和美鄉村建設,不斷提升農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是為農民謀幸福的實踐要求和有效路徑。廣大農村基層黨組織要始終牢記為農民謀幸福的歷史使命,走好新時代群眾路線,深入開展走村入戶活動,及時了解不同農民群體的思想狀況,關心農民群眾的急事難事愁事,切實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農民群眾的利益和權益。三要提升農村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力,有效推進和美鄉村建設各項工作。農村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力是“農村黨組織對農村社會和農民群眾進行領導、引領、組織、號召和整合的能力”[29]。強大的組織力是增強農村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功能的必然要求。在引領和美鄉村建設過程中,農村黨組織要發揮組織優勢,擴大組織覆蓋和工作覆蓋,充分發揮思想引領、組織動員和發展推動等各項功能,協調各方力量共同推進和美鄉村建設各項工作。
(二)重塑鄉村倫理道德和制度規范,全面提升治理能力
道德與制度始終是構建和諧有序、良性運行社會的兩駕馬車,兩者“有著內在和諧結合的基礎,有著同質性、相容性、互現性等共同特征”[30],共同塑造著社會主體的自由和秩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鄉村社會與城市社會有一個顯著不同,就是人們大多‘生于斯、死于斯’,熟人社會特征明顯。”[22]125中國的鄉村社會是一種“差序格局”的關系網絡,人與人之間遵循著“倫理本位”的基本原則。在現代化進程中,完善的制度是社會治理走向現代化的重要標志,其在規范人們的行為、引導人們的預期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這就要求必須發揮和運用好倫理道德與制度規范在現代社會中的積極價值與功能。W村在推進和美鄉村建設的過程中,一方面傳承和發展了村莊的優秀歷史文化,在鄉村治理等各項工作中充分吸納了鄉村社會內部的優秀倫理道德資源;另一方面,在村內各項事務中加強建章立制,使各項工作的開展都有規可依,也規范了村民的一言一行,充分發揮了制度的保障功能。
在和美鄉村建設的實踐中,要將鄉村道德建設和制度構建相結合,既要強化道德對人的行為引導,也要“重塑鄉村治理規范體系,全面提升鄉村治理的制度化水平”[25]。因此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著力:其一,深入挖掘鄉村優秀傳統道德資源,為和美鄉村建設提供道德支撐。中國的各類鄉村之所以延續至今,必然有著共同的道德堅守和歷史傳承,如自強不息、守望相助、懲惡揚善、扶危濟困、孝老愛親等寶貴基因和優秀元素。廣大農村基層黨組織要對這些優秀道德資源進行挖掘,并結合時代特點和鄉村實際進行創新,使之與新時代的農業生產、農村文化、農民生活相融相通。其二,實施文明鄉風建設工程,為和美鄉村建設營造良好氛圍。要堅持教育引導和實踐養成并重,推動新時代文明實踐向村莊延伸,通過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站、所)、農民夜校等渠道,采取符合鄉村特點的方式方法和載體深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發揮先進典型引領示范作用,積極開展“農村文明家庭”“星級文明戶”“身邊好人”“最美鄰里”“優秀鄉賢”等選樹評比活動,在廣大鄉村形成見賢思齊、爭當先進的生動局面,激發廣大農民群眾向上、向善的意識和情懷。其三,健全鄉村各類制度和規范,提升鄉村治理的制度化水平。從黨領導下的鄉村治理歷程來看,“制度供給和變革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鄉村治理方式不斷變革和創新的重要手段”[31]。廣大農村基層黨組織要根據和美鄉村建設的目標,健全和完善有關鄉村產業發展、生態宜居建設、鄉村文化繁榮、鄉村治理現代化、鄉村民生保障體系、黨務村務等方面的制度規范體系,為和美鄉村建設提供堅實的制度保障。
(三)明確建設主導與建設主體,形成和美鄉村建設合力
中國共產黨是使命型政黨,“具有強烈的歷史主體意識與舍我其誰的責任擔當情懷”[32],對一切重大社會變革有著明確的使命認知和責任擔當。農村基層黨組織成為和美鄉村建設的推動者和主導者,既是堅持和加強黨對農村各項工作領導的政治要求,也是使命型政黨推進時代變革和鄉村發展的具體體現。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推動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根本在于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鄉村振興不是坐享其成,等不來、也送不來,要靠廣大農民奮斗”[22]193。和美鄉村建設的有效推進,必須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W村在和美鄉村建設過程中,始終堅持村“兩委”主導作用和農民主體地位相統一,既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使命擔當和“黨管農村工作”的根本原則,也體現了對歷史唯物主義方法論的遵循。
讓廣大鄉村變得更美、讓農民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是黨在農村一切方針和政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長期以來,鄉村的發展一直滯后于城市發展,農業和農村發展外部驅動不足,內生動力缺乏。”[33]因此,在和美鄉村的實踐中,要把政府主導和激發農民主體性有機統一起來,“政府要切實提供好基本公共服務,做好規劃引導、政策支持、公共設施建設等,農民應該干的事、能干的事就交給農民去干,健全農民參與規劃建設和運行管護的機制。”[4]這就是要求我們:(1)以歷史主動精神推進和美鄉村建設。廣大農村基層黨組織要傳承和發揚偉大歷史主動精神,主動擔當和美鄉村建設重任,積極探索和美鄉村建設規律,全面提升政策執行能力和組織動員能力;要善于提前謀劃、科學謀劃、精準謀劃,系統推進村社的產業發展、基礎設施、生態宜居、文化服務、民生保障等工作。(2)加強思想引領,倡導共建共享。和美鄉村建設需要鍥而不舍、久久為功的韌勁和“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與擔當。廣大農村基層黨組織要加強思想引領,倡導共建共治共享,激勵廣大農民群眾咬定目標、腳踏實地、穩扎穩打、埋頭苦干、久久為功,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鄉村社會共同體。(3)尊重農民意愿,堅持農民主體地位。要豐富和拓展農民參與和美鄉村建設的方式和渠道,聚焦農民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找準農民群眾的關注點和需求點,全面提升農民群眾在和美鄉村建設中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摒棄“等靠要”不良思想,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激發農民內生動力,形成和美鄉村建設強大合力。
六、結 語
推進和美鄉村建設是新時代黨在農村的重要使命和任務,其根本成效關鍵在于農村基層黨組織引領作用的發揮。本文以典型案例的形式,深入考察和剖析了新時代農村基層黨組織引領鄉村變革的創新實踐和未來圖景。W村的實踐探索表明,和美鄉村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農村基層黨組織要始終堅守自身的政治屬性,以和美鄉村建設中的問題為導向,主動求變應變和優化組織架構,強化自身的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把黨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轉化為和美鄉村建設的優勢;要整合和發揮好鄉村社會內部的優秀倫理道德資源和規范體系,創新和優化鄉村治理方式,不斷提升鄉村治理效能;要厘清和美鄉村建設的主導與主體之間的關系,既要主動擔當和美鄉村建設的時代責任,也要充分尊重農民在和美鄉村建設中的主體地位,激發農民參與和美鄉村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W村的探索為當今各地黨建引領和美鄉村建設提供了一定參考和借鑒。但也需要著重指出的是,中國的農村差異十分明顯,不同區域村社的經濟發展水平、歷史傳統、文化結構和社會結構都有很大不同,以上的實踐原則和優化路徑能否全部有效提升廣大農村基層黨組織引領和美鄉村建設的能力,仍需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J].求是,2023(06):4-17.
[2]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0-31.
[3] 呂捷,趙麗茹.中國式現代化語境下的“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J].學習與探索,2023(08):132-140.
[4] 胡春華.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N].人民日報,2022-11-15(06).
[5] 鄧大才.鄉村建設行動中的農民參與:從階梯到框架[J].探索,2021(04):26-37.
[6] 朱啟臻.如何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J].農村工作通訊,2022(24):35-36.
[7] 黃祖輝.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要在“和”字上做文章[J].農村工作通訊,2023(05):40-42.
[8] 蔣茜.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理論邏輯與現實路徑[J].行政管理改革,2023(08):24-33.
[9] 唐珂.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文化探源[J].中國鄉村發現,2023(03):53-58.
[10] 蔣輝,丁美華.和美鄉村建設的三重邏輯、戰略路徑與施策重點[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3(12):144-152.
[11] 于水,陳永強.從共識到行動:和美鄉村參與式建設的經驗透視與實現路徑[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23(05):111-117.
[12] 豆書龍,朱晴和,李越.農民視角的宜居宜業和美鄉村[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01):172-197.
[13] 馬天抒.學好用活“千萬工程”經驗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J].唯實,2023(11):40-43.
[14] 鄧源.和美鄉村的美學內涵與價值傳遞[J].農業經濟,2023(06):75-77.
[15] 呂方.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的“宜居宜業和美鄉村”[J].新視野,2023(03):84-92.
[16] 彭超,溫嘯宇.扎實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J].中國發展觀察,2022(12):32-38.
[17] 張紅宇,周二翠.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現實基礎與實現路徑[J].中國農村經濟,2023(09):36-47.
[18] 潘琍.逐項落實“任務清單”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J].農村工作通訊,2023(05):63-64.
[19] 霍軍亮,吳春梅.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的理與路[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9(01):69-77.
[20] 霍軍亮,劉琪.農村基層黨組織百年建設的歷史進程、實踐經驗與當代啟示[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1(03):9-20.
[21] 習近平: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的講話(2021年2月25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2-13.
[22] 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習近平關于“三農”工作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
[23] 埃米爾·涂爾干.社會分工論[M].渠東,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0:356.
[24] 孫迪亮.論鄉村社會治理的系統性[J].齊魯學刊,2019(04):108-116.
[25] 霍軍亮.組織再造、內容優化與制度建構:黨建引領鄉村治理的三重向度——以利川市的“小院說事”實踐為例[J].探索,2023(06):93-107.
[26] 馬銳,趙曉峰.行政整合社會:政府主導鄉村建設的實踐邏輯——基于大儒村“五星達標”創建工作的田野調查[J].中國農村觀察,2024(02):112-130.
[27] 張大維.優勢治理:政府主導、農民主體與鄉村振興路徑[J].山東社會科學,2018(11):66-72.
[28] 王同昌.新時代增強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與組織功能探究[J].廣西社會科學,2024(02):28-35.
[29] 王維國,馬翌禎,權小虎.新時代農村基層黨組織組織力提升路徑探究[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3(04):20-26.
[30] 韓玉璞.道德重構與制度倫理環境建設[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02):78-81.
[31] 郝煒.組織網絡、制度型塑與能力提升:黨建引領鄉村治理的三重路徑——以山西省“三基建設”為例[J].治理研究,2021(02):63-72.
[32] 李海清.引領民族復興的馬克思主義使命型政黨[N].光明日報,2018-07-26(04).
[33] 李小云,鄭添祿.關于和美鄉村建設的若干實踐問題[J].貴州社會科學,2024(01):146-153.
A Practical Study on the Leadership of Rural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s in Guiding the Development of Harmonious and Beautiful Villages in the New Era
HUO Junliang,GUO Linhao
(School of Marxism,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Wuhan 430070,China)
Abstract:In the new era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rural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s have a solid internal foundation for leading th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rural areas.At the level of historical basis,it is a summary of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 of the CPC in leading rural social construction.At the level of practical basis,it is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the CPC to promote the overall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areas.At the level of mission basis,it is an important embodiment of the CPC’s original intention and mission.In the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leading the 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countryside by the Party organization,W Village in Henan Province comprehensively promotes the improvement of living environment and consolidates the ecological foundation of beautiful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It promotes the prosperity of rural industries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multiple production,and build a solid material founda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countryside;promote civilized rural customs through family and village traditions,and lays a solid cultural founda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countryside.The innovative practice of W Village embodies the principles of “problem driven + organizational guidance”“ethical and moral + institutional norms”,and “village committee leadership + farmer subjectivity” in terms of academic theory.In the practice of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rural areas,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s in rural areas should adhere to a problem-oriented approach and strengthen their political and organizational functions;reshape rural ethics and regulations,comprehensively enhancing governance capabilities;clarify the leading role and main body of construction,and form a joint for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rural areas.
Keywords:rural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s;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countryside;rural revitalization;living environment improvement
(責任編輯:董應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