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11月16日,北京國際車展期間,時任東風汽車總經理徐平接受了《汽車觀察》記者的采訪。
彼時的中國汽車市場,合資品牌市占率高達70%,大眾、通用如日中天,年均增速超30%。徐平為自主品牌的生存危機按下了預警鍵,他指出:“自主品牌擁有容易,但養活很難,需要持續的、系統的研發能力作支撐。”
面對“一汽、上汽分別推出奔騰、榮威之后,東風如何破局自主轎車”的尖銳提問,徐平以清晰的思路進行了回應:其一,構建獨立轎車研發平臺,以年均億元級投入夯實技術底座;其二,在合資生產的SUV、MPV車型上提升本土研發占比,并打出東風的品牌;其三,通過中外聯合開發實現知識產權共享,借力國際資源反哺自主創新。
他認為,自主的本質在技術主權而非產品形態。東風將實施雙軌戰略:第一,在合資企業中,增加本土研發投入,爭取掌握研發主導權,培養和儲備人才,強化中國元素,適時推動合資公司創立自主品牌;第二,完善自身創新平臺,吸納成熟技術,整合國際資源,掌控知識產權,自主研發各類產品,最終實現全譜系乘用車自主化。
在徐平的主導下,東風巧妙地平衡了合資與自主發展。在保持與日產、本田深度合作的同時,投資20億元建設研發中心,成功孵化出混合動力轎車、轎跑車等試驗車型。2008 年金融危機來臨,當外資伙伴紛紛收縮產能,東風的自主板塊卻逆勢增長12%。其構建的 “客戶需求響應 - 研發 -服務 - 成本控制” 四大能力閉環,成為了自主品牌在困境中生存發展的 “密碼”。
2015年,徐平北上執掌一汽。他力推紅旗品牌復興計劃:“用合資積累的現代管理經驗,重塑民族品牌的靈魂”。他主導成立乘用車研發總院,整合全球研發資源,推動紅旗在電動化、智能化領域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