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終于等到了他。
這是2025年1月22日,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趕在奇瑞捷途縱橫序列發布會前,我完成了對他的第三次訪談。
一場跨越兩年的等待就此劃上句號。2023年11月21日,在奇瑞蕪湖總部會議室聽他講述奇瑞創業往事,2024年1月3日晚,在深圳去機場的車上對他進行第二次訪談,但仍然感覺意猶未盡。
孰料,這一等就是一年。這一年,奇瑞汽車發展如日中天,2024年以260萬輛銷量、114萬輛出口和4800億元營收,同比分別增長38.4%、21.4%和50%收官,創造了史上最好的奇跡。
這正是我愿意花大力氣尋訪奇瑞集團掌門人尹同躍的根本原因所在——奇瑞發生大轉折且持續向上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從中國的奇瑞到世界的奇瑞,中間隔著怎樣的萬水千山?創業28年,尹同躍走過了怎樣的心路歷程?
結果就是1.5萬字的長篇訪談錄《尹同躍:現在并非最好的奇瑞,明天一定更好》。其他中國品牌倘若能從奇瑞創業成長中有所收獲,豈不善莫大焉?在被流量、標題黨和碎片化閱讀裹挾的當下,為什么還要去做吃力不討好的事情?
因為我相信文字的力量,我相信文字自有雷霆之力。而從創業的第一天起,我也自賦使命:為波瀾壯闊的中國汽車工業留存一份歷史底稿。
這種純粹的理想幾乎貫穿著我的職業生涯。20年來,不管是三年建成的新中國第一個汽車制造廠,還是真正意義上自主建設的第二個汽車廠;不管是第一代中國汽車工業創業者,還是踏著他們足跡推動汽車工業繼續向前的繼任者;不管是歷經百年變革的傳統燃油汽車時代,還是正在進行大變局的新汽車時代,這種尋訪和記錄亦從未間斷。
相比冷冰冰的機械產品,我更喜歡向制造這些機械產品的人刨根問底。相比先進技術集大成者的工業之花,我更喜歡那些讓工業之花綻放的永不放棄的人。一個個溫熱的、跳動的、明亮的個體記憶,構成了中國汽車工業宏大敘事的群體映像。
亦因此,20年來,從中國第一代創業者的口述史《拓荒》,到全景呈現《解放》《紅旗》品牌的前世今生,到艱難歲月中自主建設《東風》,再到記錄工匠成長秘密的《至精至善》,以及打造民族品牌高端動力的《大國動力》等,這些沉甸甸的文字集就是送給時代的禮物。
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在走過千山萬水之后,對自己說:我們不枉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