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2025年3月10日,作為從業20年的汽車行業記者,我再一次領略了中國汽車行業的“內卷式”狂歡。
這一天,中國汽車行業迎來了一場罕見的“發布會風暴”:上汽大眾途昂PRO在杭州上市,零跑于同城發布LEAP3.5技術架構及B10預售,吉利銀河翼真在橫店高調亮相,奇瑞星途新紀元增程轎跑亦同步登場……每個展臺閃耀的不僅是車燈,更是中國智造破繭成蝶的曙光。
這一天,也恰逢《汽車觀察》總編劉小勇約稿的截稿日。長年習慣于“壓哨交稿”的我,不得不連續熬夜。而在深夜的鍵盤敲擊聲中,二十年光陰如膠片倒帶:從2005年跨國并購的豪賭,到2025年全球市場的崛起,中國汽車工業的每個轉折都印證著——唯有爭朝夕者,終成時代。
2025:3.10狂歡下的思考
比亞迪“天神之眼”、吉利汽車“千里浩瀚”、廣汽豐田鉑智3X、東風本田全新S7、廣汽傳祺全新“向往”系列,從卷產品到卷技術,最終卷價格。據不完全統計,2025年開年上班一個月之內,總共有近百場汽車發布會。
“天神之眼”重塑智駕邊界,“千里浩瀚\"構建出行新生態,廣汽傳祺“向往”系列重繪生活圖景……這近百場發布會,不僅僅帶來一輛輛新車,更將中國汽車產業的進化論演繹得淋漓盡致。
密集的發布會如同一面棱鏡,折射出中國汽車市場的深度變革:新能源滲透率突破44%,智能化技術迭代周期縮短至半年,車企被迫在“技術、價格、服務”三線作戰。這,不是簡單的產品迭代,而是智能化時代的生存宣言。在以DeepSeek為代表的“六小龍”火爆全網的2025年初春,AI與智駕已經成為必爭之地。
當零跑科技董事長朱江明喊出“新老企業一起比賽,看誰能留在牌桌上”時,每一場發布會都是生死時速的賽跑,每一次技術迭代都是對生存權的重新定義。
當廣汽集團執委會委員、品牌營銷領域負責人黃永強指出“智駕替代,高端替代”將推動中國汽車業進入新的“黃金時代”時,中國品牌勢必推動中國汽車重新定義全球市場格局。
當吉利汽車集團CEO淦家閱表示“汽車產業的未來屬于那些敢于重寫規則的企業”時,中國品牌正在從產品的跟隨者躍級成為規則的制定者。
這場“3·10狂歡”或許正是中國汽車工業從“量變”到“質變”的臨界點:唯有以更極致的內卷,才能搏出全球競爭的外拓之路。中國智駕技術“半年一迭代”的速度之下,藏著無數實驗室不滅的燈火。這場看似殘酷的內卷,實則是中國汽車工業淬火成鋼的必經之路——唯有用極致鍛造的鋒芒,才能劈開全球市場的壁壘。
2005:中國汽車覺醒的起點
2025年,適逢《汽車觀察》創刊20周年,也是本人從事汽車行業20年。
假如時光能夠倒流,我將重新審視自己,20年前的汽車行業觀察能力幾乎從零起步。將時光卷軸拉回2005年,那也是中國汽車工業真正的覺醒元年。
這一年,既有跨國并購的豪賭,也有國際舞臺的初啼;既有高油價的倒逼,亦有自主道路的生死之辯。
這一年,中國汽車以592萬輛的總規模超過日本本土的580萬輛,位列全球銷量第二。
這一年,中國汽車出口量首次超過進口量,成為中國汽車工業的一個里程碑。
這一年,南汽以5300萬英鎊收購英國百年車企羅孚,上汽則以6700萬英鎊購入羅孚核心知識產權。這場并購雖曾引發質疑,但最終成為上汽榮威、名爵品牌的技術基石。
這一年,吉利亮相法蘭克福車展,成為首個亮相世界頂級車展的中國品牌。盡管展臺前不乏嘲諷之聲,但李書福的“寒風去,春天到”宣言,已為中國汽車出海埋下伏筆。
這一年,93#汽油價格從2002年的1.95元飆升至4.26元,中國正式邁入高油價時代。這一沖擊倒逼政策轉向:小排量車鼓勵政策出臺,純電、混動技術加速研發。
這一年,最激烈的思想交鋒,莫過于“何龍之爭”。原機械工業部部長何光遠與WTO談判代表龍永圖就“要不要自主品牌”展開激辯。龍永圖主張“中國不需要自主品牌,只要融入全球分工”,何光遠則疾呼“無自主品牌則永為附庸”。民意調查顯示,近八成民眾支持何光遠。這場生死辯的結論,被20年后的現實徹底驗證:自主品牌不是選擇,而是生存。
當李書福在德國展臺說出\"寒風去,春天到\"時,沒人預料到二十年后中國汽車出口量會登頂全球;當上汽消化羅孚技術打造榮威時,鮮有人相信自主品牌能突破外資技術壁壘。歷史總在證明:那些曾被嘲諷的理想主義,終將化作照亮前路的火炬。
中國品牌的崛起密碼
回望20年征途,中國汽車品牌的崛起絕非偶然。
我曾有幸當面請教過第一代汽車人陳光祖先生。作為中國汽車工業親歷者、見證者、資深專家,陳光祖先生撫今追昔時目光如炬:當年“何龍之爭”的實質,絕非簡單的路線之爭,而是關乎民族工業生死存亡、對中國汽車發展路徑的終極拷問。龍永圖的“全球化分工論”雖具現實性,卻低估了技術主權的重要性;而何光遠的“民族工業保衛論”看似理想化,卻點燃了自主創新的火種。
歷史的回響總在時間里顯影。當上汽頂著質疑消化羅孚技術時,或許未曾料到,這場豪賭會催生出中國汽車工業的\"覺醒年代\"。吉利收購沃爾沃的經典案例,奇瑞ACTECO發動機刺破外資技術鐵幕的寒光,寧德時代與比亞迪在動力電池領域筑起的雙子星長城,華為鴻蒙智行重構的智能生態——這些跨越山海的突破,都在回答當年\"何龍之爭\"的終極之問,都印證了何光遠的遠見——沒有自主品牌,便沒有議價權;沒有核心技術,便只能“為他人作嫁衣裳”,終淪為全球產業鏈的附庸。
數據是最冷靜的史官。20年后的今天,中國汽車產業已實現史詩級跨越,成為銷量與出口雙冠:2024年,中國汽車出口量達585萬輛,連續兩年超越日本位居全球第一;國內市場年銷量超3000萬輛,占全球三分之一。這一切,不僅是消費市場的成功,更是全產業鏈攻堅的勛章。當我們用20年時間走完西方百年路,世界終于看清了中國汽車工業的韌性——這,是用自主品牌鍛造的脊梁,是用核心技術澆筑的豐碑。
結語:爭朝夕者,終成時代
站在2025年的時空坐標回望,那些被質疑“太激進”的收購、被嘲諷“太廉價”的車型、被批判“太理想”的爭論,如今皆成中國汽車崛起的注腳。從燃油車到智能座艙,20年光陰見證了一個真理:時代從不辜負奮進者。
“天地轉,光陰迫”,20年彈指一瞬。當全球每三輛新能源車就有兩輛來自華夏大地,我們終于能驕傲地說——這用20年\"只爭朝夕\"搏來的榮光,正是對\"一萬年太久\"最鏗鏘的回應。
?!镀囉^察》越辦越好,愿《汽車觀察》繼續與時代同行,見證中國汽車駛向星辰大海的壯闊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