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值此《汽車觀察》創刊二十周年之際,回望中國汽車工業從追趕到領航的壯闊征程,恰如凝視一場持續二十年的潮汐運動,我們這一代汽車媒體人是幸運的,可以站在浪尖,目睹礁石被沖刷成沃土,見證孤舟蛻變為巨輪。
我進入汽車行業的時間與《汽車觀察》創刊同期。還記得2004年左右初入行業時,合資車企還是絕對的市場主力。猶記得,那年新車全年銷量200多萬輛,南北大眾分別以30多輛臺占住冠亞軍寶座,上海通用緊隨其后,這三家就占據了整個汽車市場容量的40%。彼時的中國乘用車品牌處于弱勢,而且受到技術限制而囿于低價車市場。
雖然起步晚,但這一代中國汽車人拼勁十足,不斷在裂縫中尋找光芒。現在回憶起來,我覺得有一些微妙的轉機出現在2012年。
剛好那年我加入了易車,主導汽車產經網從零起步,并開始牽頭舉辦“易境思”沙龍閉門會。我還清楚地記得在2012年第一屆“易境思”上,易車創始人、時任易車董事長、CEO的李斌與主流車企營銷一把手進行了一場互動研討。那時蔚來還沒有誕生,李斌提到他本人作為寶馬i8車主,本應該體驗到的是市場上最優質的服務,但仍然感受到當時的傳統渠道服務有很多需要進步的空間。比如,他提出自己帶孩子進店時,為什么不能利用人臉識別技術,在客戶進店時服務人員就能收到提示,獲取用戶的資料和用車情況,甚至叫出孩子的小名或者昵稱,從而進行專屬的用戶服務?
現在想想,當時李斌在“易境思”上分享的思考,大概與其后來創立蔚來并大力革新用戶服務體系,把“用戶企業”做成一個標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吧。
那之后的一年,李斌還曾在“易境思”的互動活動中,用陶土現場手搓了一個汽車模型,當時我們只當他是做著玩玩的,沒想到,幾年后我們才發現,當時的那個陶土車模型就是后來的蔚來的ES8。可以說,蔚來的雛形在那時就已經誕生了。
2014年、2015年之后,新勢力車企成為話題中心,智能新能源汽車儼然成為新的潮流。換道超車的賽場上,中國汽車人以驚人的創造力和執行力,讓全球汽車工業都看向了中國。中國汽車品牌也不再是低價低質的代名詞,而是逐漸成為中高端車市場上有力的競爭者。
命運的齒輪開始轉動。多家合資車企、傳統自主車企“復刻”著蔚來的用戶服務體系,借鑒著理想汽車的產品思維,研究著華為、小米、小鵬等對“智能”的理解……那時開始,中國汽車產品爆款頻出,多款產品都曾被海外技術專家拆車研究技術、成本。中國汽車工業用了二十年時間,不但打破了西方工業的藩籬,還建起了自己的技術壁壘和全新的生態圈玩法。
事實逐漸在印證這幾年不斷被提起的一句話——“重新定義”汽車的時代真的到來了。
2023年是一個重要的分水嶺,也是讓我們這一代汽車人興奮的時間點——全年新車銷量首次突破3000萬輛,中國品牌汽車銷量首次超越合資車,比亞迪首次登頂成為“三冠王”——以302萬輛的全年銷量佳績,成為中國汽車市場車企銷量冠軍、中國汽車市場品牌銷量冠軍、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銷量冠軍。
同時,在中國汽車工業迎來70華誕之際,國產車占比首次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一汽車出口國,中國車企領航全球的時代正式開啟;奇瑞巴西工業園、長城俄羅斯工廠、國家電網歐洲充電網絡等布局,表明著中國車企正從單純的產品輸出轉向“制造+基建+服務”的生態輸出,中國汽車的全球化2.0時代也正緩緩拉開帷幕。
回想過去的20多年,新造車勢力崛起、中國汽車品牌銷量攀升、合資承壓、價格內卷、智能化平權……我們這一代汽車人經歷了、見證了各個勢力起起落落的不同周期。但好在,對于整體中國汽車產業來說,一切都在震蕩中不斷向前。
站在《汽車觀察》創刊二十周年的時空坐標上回望,中國汽車工業最偉大的成就,不只是將內燃機時代與西方工業的差距抹平,更是在電動化、智能化的新紀元里,我們拿到了主動權和話語權,為人類出行文明貢獻了東方智慧。
二十年前,我們記錄中國汽車工業的蹣跚學步;二十年后,我們見證它重構全球汽車文明。謹以此文獻給《汽車觀察》,獻給所有在浪潮中奔涌的汽車人。當天津港的滾裝船鳴響汽笛,下一個黃金二十年的潮聲已隱約可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