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價格戰不只是當下的熱點,早在2005~2015年,降價潮就已經“洗刷”過好幾輪。
2015年上半年,在上汽大眾、上汽通用、奇瑞捷豹路虎等合資車企的帶頭下,一場覆蓋十余家車企的價格風暴席卷而來。在無數人都在觀望、看衰自主品牌之時,本刊采寫了題為《第二次圍剿》的封面故事文章,以19頁的巨幅,多角度剖析了降價潮背后的反思與真相。
這不是《汽車觀察》首次關注到價格戰。
在2005年的《合資品牌與自主品牌要交火?》中,我們寫道:“恰恰是合資品牌對低端市場的忽視,讓自主品牌有了發展的余地;也恰恰是跨國巨頭自以為合乎中國國情的產品結構,使得其在能源危機來臨之時,不得不正視中國自主品牌的反擊。”
在2014年的封面文章《挺住》中,我們寫道:“如果核心技術不掌握在自己手中,將永遠受制于人。忽視科技創新,企業就會在競爭中被淘汰;抓住科技創新,才是抓住了企業的生存根本?!?/p>
在《第二次圍剿》中,我們寫道:“理性且溫和的價格浮動是成熟市場的標志。降價就像攻擊性武器,而品牌就像防御工事,只擁有一種難打勝仗?!?/p>
以前的降價潮基本上是合資品牌對自主品牌的單向打壓,但2023年疫情后爆發的更加慘烈的價格戰,則是自主品牌對合資品牌發起的反沖鋒,其結果是合資品牌市場份額的急劇下降。攻守的轉換宣告了產業格局的根本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