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年底,中航科工在北京中航技大廈舉行了一個簡短的儀式,公布了中航科工決意整合哈飛和昌河的決定,中航科工汽車咨詢熱線也隨之開通。以此為標志,醞釀了3年之久的哈飛、昌河重組疑團被正式拋到臺前。
在業界都對哈飛、昌河整合一事滿懷期待和信心之時,《汽車觀察》刊發了題為《重組:救昌河還是毀哈飛?》的封面故事,從產品、戰略、資本、文化、時機、方式等全視角解讀了哈飛整合昌河面臨的“坎”,研判了哈飛、昌河整合的各種可能性,最終判定“(哈飛、昌河)沒有整合的跡象”“盡管有上級企業領導強勢推動,但是這種行政性的手段能有多大作用實在難說”。
事實證明也是如此,此后幾年,哈飛輾轉東安、東風、PSA多方,最終在2009年和昌河一起被長安收編,到2017年,連壓箱底的造車資質也沒能保住。昌河情況也不樂觀,投入北汽麾下后,聲量漸消。就如當年文中所言,哈飛、昌河整合不僅成為了“一出讓張洪飚(時任中航二集團總經理)騎虎難下的戲劇”,雙方更是“在各自的軌道上越走越遠”。
時過境遷,哈飛、昌河的糾葛已經成為往事,但即便是站在20年后的今天,“用行政手段搞不定市場問題”仍是真理,行政干預的堤壩或許能短暫改變市場經濟的水流方向,卻永遠無法馴服潮涌的內在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