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鐵門后警惕的門衛在反復核對證件和反復盤問后依然無情攔截,在雜草叢生的廠區里多次被突然竄出的惡犬追趕,作坊老板對“生產資質”“碰撞測試”等話題異常敏感,警覺地質問:“你們到底是來買車的還是查車的?”
2017年3月,《汽車觀察》記者喬裝成商販,深入全國低速電動車生產的“心臟地帶”山東金鄉縣進行了為期三天的暗訪,整個過程險象環生。
2016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尚處于萌芽階段,全年銷量僅33.6萬輛,滲透率只有1.8%。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低速電動車以超百萬輛的銷量在三四線城市及農村地區呈現井噴之勢。然而,表面的繁榮背后,行業亂象叢生——生產標準缺失、作坊式工廠泛濫、安全隱患突出。在2017年兩會期間,這一問題引起了眾多兩會代表的高度關注,10余位代表委員提交提案建議,將低速電動車的管理問題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記者暗訪的所見所聞令人觸目驚心:昏暗的廠房、隨意堆放的原材料、簡易焊接的車殼、沒有標準、沒有安全認證......亂象背后,記者也看到問題的另一面:產業鏈上下游在一個縣里帶動超萬人就業,焊接工旺季月收入甚至破萬。
在當年的報道中,業內專家普遍指出:“若放任行業無序擴張,不僅會引發交通事故潮,更將倒逼政策‘一刀切’。”這一預警在后續發展中一語成讖。
2018年起,國家以“升級一批、規范一批、淘汰一批”為原則,對行業全面整治。如今,在政策重壓下,缺乏技術積累的小作坊批量關停,曾經遍布街巷的低速電動車,逐漸退出歷史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