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工信部牽頭編制了《汽車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從頂層設計的高度明確了2020年和2025年的發展目標:預計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銷量占總銷量的比例達到20%以上。
由此,有人開始擔心:傳統車用內燃機會因此走向衰亡嗎?當年7月,《規劃》發布后不久,《汽車觀察》在文章《汽車界的瑪雅預言》中,以全球視角進行分析,最終得出結論:“內燃機的生命周期還很長。”
“展望未來,新能源對汽車行業帶來的影響更像是手表行業,內燃機汽車稱霸高檔汽車市場,而電動汽車統領代步出行市場。”已故的中國內燃機工業協會副秘書長魏安力也在文章中強調:“內燃機不會消失。”
隨著新能源熱潮逐漸回歸理性,奔馳、豐田等越來越多的國際巨頭相繼重啟燃油車開發計劃。全球石油巨頭沙特阿美也看中了全球發動機市場發展前景,大手筆入股雷諾與吉利共同成立的動力總成合資公司Horse Powertrain。
在國內市場,伴隨插電式、特別是增程式技術的快速升溫,以及作為我國汽車出口的壓艙石,傳統燃料發動機的重要性正在被重新認識。
很多業內人士提出,未來,燃油車、混合動力和純電也許會“三分天下”;還有人認為,單一技術路線無法滿足全球不同的市場需求,因為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能源資源、貿易環境和政策取向區別很大,在有的地方燃油車依然是剛需;2024年年底,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一司副司長郭守剛強調,在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的同時,還要同步推動內燃機技術發展,內燃機依然是未來動力的主要核心產品。這些都印證了《汽車觀察》當初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