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陪診師上崗 帶來就醫新體驗
給出就診建議、幫助完成掛號,還能告知排隊情況、提供圖像導航……最近,65歲的李阿姨來到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就診,醫院上線的“AI(人工智能)陪診師”為她提供了便捷服務。在就診全流程中,患者可通過對話界面隨時提問,有語音和文字兩種選擇。即便表達不夠精準、完整,“AI陪診師”也能識別出患者的合理意圖,給出相關建議,主動提示下一步操作。一部手機在手,患者就有了一個互動性很強的“陪診師”,就醫體驗大為改善。
(摘編自“光明網”)
AI時代,學校教育該如何改變?
北京大學招生宣傳片全程運用AI技術,帶給人們不一樣的視覺體驗;上海交通大學精心打造“新生AI體驗地圖”,讓新生以“AI(人工智能)+HI(人類智慧)”視角全方位了解校園,把握AI前沿信息的脈搏;北京所有市屬公辦高校將全部開設AI通識課……隨著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不斷迭代升級,學校教育中的AI足跡也越來越多,相關的社會討論也越發熱烈。
(摘編自“光明網”)
素材解讀
“AI陪診師”的出現,是社會需求驅動的結果,也是技術進步使然。在這個科技迅速發展的時代,AI陪診師展現了它的強大潛能。可以預見,未來更多的醫院將引入類似的智能系統,為每一位患者提供更加貼心的服務。無論是解決眼前問題,還是為患者的心理健康提供保障,AI的加入都將讓就醫過程變得更加順暢與愉悅。隨著多家醫院加快對AI技術的應用普及,未來,將會以個性化又同質化的“數字人”為抓手,高效回應患者就醫過程中的每一次訴求,未來的就醫模式將會更智能、更個性化。
在數字化時代浪潮中,教育領域正經歷一場由前沿AI技術引領的深刻變革。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是一把雙刃劍,既要看到機遇,也要應對挑戰。人工智能技術不僅能夠實現個性化學習,還提供了一系列高效的學習工具,助力學生快速提升學習效率和效果,但是當前難以滿足教育場景中多變且復雜的需求。在“人工智能+教育”的發展過程中,教師應強化規避智能技術風險的能力。
適用話題:科技改變生活、科技與人文、AI時代、科技雙刃劍、與時俱進……
(供稿 付增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