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題速遞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我們身邊有很多歷史遺留下來的名勝古跡、民間技藝、藝術形式、民俗活動、節慶禮儀等,都彰顯出獨特的人文價值,凝聚著共同的歷史記憶,是寶貴的文化遺產。學校??瘻蕚溟_設“文化遺產”主題專欄并向同學們征稿,具體方向包括以下三種。
1.向讀者介紹一項文化遺產。注意避免過于形式化的說明文風格,應注重其人文內涵;不必面面俱到,力求重點突出。
2.陳述某一項文化遺產的歷史、現狀,在此基礎上,談一談對它的保護與傳承。
3.通過講述你與某種文化遺產的故事,來展示這項文化遺產的魅力。
請選定一個方向完成文章寫作。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初稿呈現
以文化之石,筑民族之基
陳彥旭
人們常說,生活沒有標準答案,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注腳,面對困境,每個人也都會做出自己的選擇?!靶械剿F處,坐觀云起時”是選擇,“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亦是選擇。這些詩詞,不僅指導我們前行,還是中華的寶藏,教會我們如何做人、行事。中華詩詞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薪火相傳、歷久彌新,是文人雅客的標簽,也是中華歷史的“見證者”。而作為生逢盛世的吾輩青年,更當以文化之石,筑民族之基,通過弘揚詩詞文化得到成長與成就。
吾輩青年,應爭做挖掘詩詞內涵的“尋寶人”。詩詞中流淌著中華兒女的精神脈絡。許淵沖一生致力于翻譯事業,講述詩詞獨特的美;雷海為在工作之余潛心學習,探尋詩詞,激勵著我們講好中華文化。他們憑借著自己的特長賦予了詩詞新的生命。中華文化之所以能夠流傳至今,也正是因為它有著豐富的人文內涵與時代價值。當我們讀到這樣一首詩詞時,會發現這并不僅僅是一首詩,更是一種對于自然的生命態度。“工筆細描”啟示我們要注意細節;“粗筆勾勒”則告訴我們要學會“抓大放小”,認識到“大局觀”的重要性……由此觀之,成為詩詞的“尋寶人”,找尋中華文化,品悟詩詞內涵應當成為我們的心之所使。
吾輩青年,應爭做保護詩詞文化的“守護者”。面對如今撲面而來的各種“碎片化信息”,我們應當學會保護詩詞、保護文化,同時也要學會“主動出擊”,讓中華文化得以發揚光大。對于良莠不齊的各種文化,我們不能夠“全盤接受”,也更不能“全盤否定”,而應該有所取舍,學會利用,堅持文化自信。與此同時,我們還應當警惕“披著保護傳承文化外殼”的“文化改造”行為。文化的交流互鑒,不是毫無下限的隨意改造,而應該是權衡之后的考量。由此觀之,成為詩詞的“守護者”,保護文化傳承,學會交流互鑒應當成為我們的心之所向。
吾輩青年,應爭做應用詩詞的“開拓者”。作為目前對詩詞文化了解不夠深入的青年,我們應當繼續開拓眼界,不斷學習探索。但也更當意識到,我們不是必須要成為“為往圣繼絕學”的創新者,不能“為了創新而創新”,而應當學會應用它們,讓它們走進我們的日常生活。應用古詩詞,可以更好地幫助我們傳情達意;應用古詩詞,可以讓生活更有情調;應用古詩詞,可以提升我們的個人修養與思想品味,從而講好中國故事。無論是中華詩詞還是其他的優秀文化都應該成為我們發展征途中的助推劑,驅使我們在征途上奮勇向前。由此觀之,成為詩詞的“開拓者”,學會應用文化,做到文化傳承應當成為我們的畢生追求。
走過輝煌的過去,走在日新月異的現在,走向光明宏大的未來,國際形勢風云變幻,民族復興迫在眉睫。重拾詩詞,保護詩詞,傳承詩詞,這不僅是夢想的召喚,更是時代的指引。蘊藏于詩詞的文化內涵,是我們來時的路,也是我們向前走的動力。讓我們攜起手來,保護文化,傳承文化,給中華文化以新的生機與活力!
望聞問切
本文在格式方面符合議論文的基本要求,但沒有吃透材料,審題不嚴謹,導致立意偏頗,且語言不夠簡潔明了,這暴露出考生歸納概括的能力不強。另外,行文一定要按照材料所提要求來寫,要吃透材料,只有審題清楚,才能立意鮮明。題中第二種選擇指出“陳述某一項文化遺產的歷史、現狀,在此基礎上,談一談對它的保護與傳承”,可本文的重點卻在反復強調對文化遺產(詩詞)保護與傳承,沒有談及歷史、現狀,而開頭段的闡述又圍繞“選擇”展開,讓人不明所以,行文思路較混亂。
升格展示
以詩詞之石,筑文明之基①
陳彥旭
歷經五千年的風雨洗禮,生活在黃土地上的先祖們創造了絢爛多彩的中華文明,給我們留下了燦若繁星的文化遺產,而詩詞無疑是其中最耀眼的那顆。羅曼·羅蘭說:“詩詞是時間的凝固,永恒地抒發著人類的情感和智慧?!敝腥A民族歷經多少苦難而能屹立千年,正是有了如詩詞這般的巨石,才夯筑起中華文明的牢固基礎。②
中國自古便是詩歌的國度,涌現出眾多偉大的詩人,他們懷著一顆熱忱的心,深情注視著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民;他們用細膩的筆,書寫出一篇篇精彩絕倫的作品。從《詩經》“哀我父母,生我劬勞”對父母的深情,到《離騷》“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對百姓的悲憫;從曹操“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雄心,到杜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情;從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的自信,到陸游“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的堅貞……這些詩作,猶如暗夜的燈塔,指引著我們大步向前。③
可誰又能想到,這些名篇佳作,在快餐文化和碎片化閱讀盛行的今天一度遭遇漠視和冷遇。有人覺得詩詞是古代的東西,與今人的生活沒有聯系,且多數古詩文晦澀難懂,讓人望而卻步;有人堅持“娛樂至死”“流量至上”的觀點,肆意胡亂解讀古詩文,以博人眼球……這些行為極大地影響和阻礙了詩詞的傳承和發展,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加以糾偏。④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不僅屬于我們這一代人,也屬于子孫萬代。”作為新時代的中學生,我們有責任、有義務保護和傳承祖先留給我們的古詩詞,因為這些文化遺產是筑起我們中華文明大廈的基石。吾輩青年,應爭做挖掘詩詞內涵的“尋寶人”、保護詩詞文化的“守護人”和應用詩詞的“開拓者”。詩詞中蘊含的哲思和情感需要我們去深刻領悟,只有理解了才能更好地去傳承,去守護。當然我們也要積極創新傳承方式,充分發揮新媒體作用,以更加喜聞樂見的方式讓傳統詩詞走進人們的心中。⑤
如今,中華民族的歷史車輪已緩緩駛向民族復興的大道,保護詩詞,傳承詩詞,這不僅是夢想的召喚,更是時代的要求。讓我們攜起手來,保護文化遺產,傳承傳統文化,給中華文明以新的生機與活力,讓中華文明之光永久閃耀,指引著我們不斷向前。
①題目經修改后,更加鮮明,緊扣文章中心觀點。
②開頭直接點明本文的切入點是文化遺產中的詩詞,并引用羅曼·羅蘭對“詩詞”認知的名言,自然而然地引出本文的中心觀點。
③通過排比句來簡述詩詞的歷史及影響,提高了文章的語言感染力。
④敘述當今時代個別人對詩詞的態度,點明存在的問題,為下文就如何保護和傳承做鋪墊。
⑤從“尋寶人”“守護人”和“開拓者”三個方面來談對傳統詩詞的保護與傳承。
升格評析
升格文相較于初稿,切口更小一點,也更加具體,也更利于統攝全文。另外,整篇文章的結構框架嚴格按照材料要求,即圍繞對文化遺產的“歷史”“現狀”以及“保護和傳承”等方面展開行文,每個段落就其中一點展開論述,以突出重點,對于初稿較為啰唆的敘述進行了整合和刪減,語言力求凝練簡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