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省長治市武鄉縣八路軍太行紀念館展廳里,陳列著一枚珍貴的冀南銀行(中國人民銀行前身之一)行徽。行徽長3.3厘米、寬3厘米,外形呈盾形,中間為孔雀藍填色。作為國家一級文物,它銘記著冀南銀行的歷史功績,見證了華北敵后抗日根據地經濟的蓬勃發展和金融貿易的繁榮。
1939年10月15日,冀南銀行在山西省黎城縣小寨村成立,負責印發根據地的鈔票,穩定邊區經濟。在日軍的頻繁“掃蕩”中,冀南銀行職工常常是一手拿槍,一手印鈔,白天工作,夜間行軍。一旦遭遇日軍突襲,就立刻將印鈔機及冀鈔、賬簿等裝入票箱子或麻袋,馱在馬背上迅速轉移。因此,冀南銀行又被稱為“馬背上的銀行”。冀南銀行的首任行長,便是我黨金融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冀南銀行創始人、紅軍會計制度的創始人、紅色金融家高捷成。
1909年,高捷成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龍溪海澄縣的一個制作煙花爆竹的小手工業者家庭。漳州市新華南路18號,便是他與妻子高蔡寶結婚時的寓所。
高捷成自幼酷愛讀書,老師都夸他聰明好學。1928年,一心想走“經濟救國”之路的高捷成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廈門大學,攻讀經濟學。高捷成在廈門大學學習期間發現,他雖學習著經濟理論,卻解決不了實際的經濟問題,找不到強國富民的道路。于是,他毅然中斷學業,另謀救國救民之路,以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后經人介紹,他到上海中南銀行工作。在上海,他目睹了社會的黑暗,決定返回福建。
1929年,高捷成回到漳州,在其宗叔高開國的百川銀莊擔任出納之職。這期間,高捷成受五四運動的影響,讀了《新青年》《湘江評論》等大量進步報刊,找到了我黨的地下組織。那時,漳州龍溪農民在中共福建省委的領導下,已經開展了一系列的武裝斗爭。一次,高捷成去游擊隊駐地探訪時,看到多名游擊隊員身負重傷,因為無錢購藥而痛苦不堪,甚至死去,心中十分焦急。他想到自己工作的百川銀莊里存放的銀元,于是,高捷成利用擔任銀莊出納之便,借用了兩萬元巨款,幫助游擊隊購買急需的藥品和武器,解了隊伍的燃眉之急。
1932年4月,工農紅軍攻克漳州,高捷成立即到紅軍辦事處幫助紅軍籌款,并動員其宗叔高開國出面當漳州商會臨時會長,主持商會工作,幫助紅軍籌集軍款。高開國受高捷成影響,在紅軍籌款忙不過來時,主動停下百川銀莊的業務,把二十多個伙計一起叫來幫忙。
紅軍在漳州駐扎了40余天,高捷成先后協助紅軍籌到100多萬銀元和價值40萬元的藥品、布匹、食鹽等物資,并將其清點造冊,每筆賬目清清楚楚,準確有序。這些銀元和物資運到瑞金后,不僅緩解了中央蘇區的經濟困難,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的建立提供了主要資金,也為之后的紅軍長征提供了重要保障。高捷成出色的理財能力、對革命的熱情與忠誠得到了當時負責財經工作的毛澤民的肯定,其時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剛開始營業,急需金融人才,他便邀請高捷成前往瑞金幫助紅軍理財。
5月底,紅軍完成了進駐漳州“宣傳抗日、籌款、擴軍”的三大任務,準備返回中央革命根據地瑞金。高捷成心急如焚,他決意棄商從戎,投身革命,卻又不敢當面把決心告知父母。于是他寫了一封信,托表弟轉交給父母,便隨林伯渠和紅一軍團前往中央蘇區。
在瑞金,高捷成參加了中國工農紅軍,并畢業于紅軍大學第一期。1932年5月,他加入中國共產黨,矢志以革命為終生事業。他曾翻雪山,越草地,經歷二萬五千里長征,歷任宣傳隊隊長、總務處處長、教育科科長、組織科科長等職。他協助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行長毛澤民擬訂經濟計劃,籌劃銀行組織機構。任會計科科長時,高捷成因將現代會計制度引入到紅軍財務系統中,摒棄舊式四柱記賬法,推行應收應付的新式記賬法,首創了紅軍的會計工作制度而榮獲獎勵,在經濟金融領域嶄露頭角。
在長征路上,高捷成被編入中國工農紅軍中央縱隊第15大隊。這支特殊的隊伍只有一百多人,他們的武器除了槍支,還有一百多副沉甸甸的貨擔。這些貨擔里挑著當時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的全部家當:150斤黃金、840斤白銀、其他金銀珠寶、蘇區紙幣、印鈔機和鑄幣機。高捷成和毛澤民一起帶領著這支隊伍,躲過國民黨數十萬大軍的槍林彈雨和圍追堵截,在艱險的條件下一路作戰,沿途利用蘇幣的發行和回籠幫助紅軍籌集軍餉、物資。當中央紅軍在1935年抵達陜北吳起鎮時,出發時的14名蘇維埃國家銀行干部,僅余8人。在清點核對完賬目后,大家發現,除去途中正常開支,竟然沒有丟失一塊銀元。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紅軍改編為八路軍,高捷成隨八路軍129師挺進太行山,開辟了包括河北、山西、河南、山東省各一部分的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成立了晉冀魯豫邊區政府。高捷成被委以重任,曾先后擔任冀南區稅務總局局長、晉冀豫邊區政府財經處處長、冀南區敵偽工作委員會委員等要職。
1938年10月,在中共中央六屆六中全會上,毛澤東同志作出了“有計劃地與敵人發行偽幣及破壞法幣的政策作斗爭,允許被隔斷區域設立地方銀行,發行地方紙幣”的重要指示。
日軍對太行山根據地頻繁進行軍事“掃蕩”,同時發行偽鈔進行瘋狂經濟掠奪。為了沖破日軍的經濟封鎖,發展根據地經濟,八路軍總部和中共中央北方局根據中央指示精神,決定在山西省黎城縣西井鎮小寨村建立冀南銀行,并提出了“獨立自主、平穩物價、保護人民財富、保證生產發展”的革命根據地貨幣工作方針。
黎城縣位于山西省長治市東北部,地處晉冀豫三省交界,是太行山革命老區。自全面抗戰開始,黎城縣人民在共產黨和八路軍的領導下,推翻了國民黨在黎城的反動統治,成立了黎城縣抗日民主政府。自此,黎城在全面抗戰中成為了既沒有國民黨統治,也沒有日偽政權的抗日完整縣以及八路軍的核心根據地。這為八路軍以黎城為依托,開辟太行乃至華北抗日根據地奠定了堅實基礎。
西井鎮小寨村距離八路軍的兵工廠黃崖洞僅10公里,往東南20公里是129師總部麻田,往西60公里是八路軍總部王家峪,地理位置獨特,而且四面環山,中間只有一條狹窄的河床作為進出村莊的道路,山高谷狹,人煙稀少,極為隱秘,是建立紅色銀行的絕佳地點。
1939年10月15日,在黎城縣西井鎮小寨村的一個農家院里掛出了“冀南銀行”的牌匾。經129師政委鄧小平推薦,高捷成出任首任行長,次年兼任政委。129師司令員劉伯承、政委鄧小平前往祝賀,鄧小平還題寫了冀南銀行的行名。從此,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以冀南票來統一全區的貨幣。
根據地銀行的設立是八路軍的最高機密,為了迷惑敵人,冠以秘密代號。如銀行雖設在山西東南部,卻以“冀南銀行”冠名;冀南銀行的代號為“倫敦”,冀南銀行印刷廠的代號是“倫敦工廠”;冀南銀行發行冀南銀行幣(簡稱冀鈔,分太岳版、太行版、平原版)作為邊區的本位幣;行長高捷成的代號為“7號”。
銀行成立初期,缺乏專業的印鈔技術人員,高捷成抽調骨干力量學習印鈔技術,帶著他們喬裝成當地百姓,到敵占區的印刷作坊和工廠中向老工人請教,回來再反復琢磨,摸索試印。另外,他也想辦法聘請專業的印刷人才。當時邢臺監獄里關押著一名特殊的犯人,名叫張裕民,此人學過美術設計,擅長印制假鈔,可以做到以假亂真的程度。張裕民因受高薪誘惑,幫人設計和印制國民政府的法幣而被捕,已在獄中關押了5年。高捷成和其他籌建人員一起用十多條“黃魚”和不少法幣疏通關系,將張裕民營救回小寨村,成為八路軍的第一個印鈔技師。經過反復修改試印,高捷成和張裕民很快就印出了第一張票面為2角的冀鈔,此后又陸陸續續設計出10枚不同面額的銅元券,以及壹角至伍角、壹元至伍元、拾元至伍拾元、貳佰伍拾元、伍佰元、壹仟元、貳仟元等共計56種票面的冀鈔。
與此同時,高捷成還著力培養印刷技術人才,在黃崖洞鎮西村開辦印刷技術訓練班,每批20名學員,培訓3期,壯大各印刷廠的技術力量。
據《永遠的豐碑》一書記載,冀南銀行對外號稱八路軍工作團,總行設四個科、一個政治部和一個警衛連。高捷成任行長期間,一共經手了冀南銀行的三個印鈔廠和三個廠部。高捷成對選擇每一個廠址、每一個印鈔地、每一個隱蔽點,都多次親自實地查看。
1941年9月,冀南銀行總行在河北邯鄲涉縣索堡村成立,高捷成遂任總行行長。在抗日戰爭時期成立的眾多紅色銀行中,冀南銀行是管理最細致、運作最完整、制度最健全、內部機構層次最清晰的優秀銀行代表之一,設有銀行行歌、行徽。據統計,冀南銀行率先建立了“總行—區行—分行—縣支行”的四級管理體系,制定了各種業務管理方面的詳細制度,開辦了貸款、存款、匯兌等十多項業務。1943年,總行還嘗試向各區行派駐監察委員,監委制由此開始實行。
冀南銀行建立后,高捷成在艱苦的環境下與敵人開展貨幣斗爭,發行冀南幣,使之成為當時各解放區中流通區域最廣的一種貨幣,同時扶持根據地人民搞生產,創建金融工作制度,極大地發展了根據地經濟,有力支持了抗戰勝利和全國解放,為新中國金融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據《冀南銀行》一書記載,戰爭時期,冀南銀行在晉冀魯豫邊區建立了880個信用合作社,對困難時期的生產自救和活躍革命老區經濟作出了重大貢獻。
由于銀行是敵人“掃蕩”的重點目標,高捷成和銀行的工作人員每人都有一把手槍、三個手榴彈和一本賬本作為隨身標配,平時只要一有時間就不分晝夜地抓緊金融生產、核對賬目。為避免暴露目標,印鈔廠建在太行山的山溝里,機器設備、印鈔紙張、油墨也都分散隱藏在崇山峻嶺的巖洞中,印鈔地點時常選在太行山的深處、陡峭的懸崖邊。一旦日軍前來“掃蕩”,高捷成便帶領銀行工作人員,立即把印鈔機、油墨、紙張、賬冊和印好的冀鈔分散轉移,一部分隱藏在山溝石洞里,一部分則由人背馬馱,在三個小時內完成堅壁清野,并且穿梭在太行山的深處與敵人周旋,讓冀南銀行在戰火紛飛中安然無恙。
當時,冀南銀行使用的印鈔機是石印機,技術條件差,做工欠精,因此票面粗糙。敵偽和一些奸商趁機偽造,破壞冀鈔的信譽,破壞根據地的金融系統。為此,高捷成說:“銀聯券(偽幣)是建立在敵人刺刀尖上的票子,是剝削中國人民血汗,實現其以戰養戰的罪惡工具,必須堅決打擊。”于是,他一方面整頓邊區貨幣,嚴厲打擊偽鈔,肅清土雜鈔,擴大冀鈔領地,使冀鈔站穩本位幣的腳跟;一方面想方設法采購必需物資和銅版印刷機等關鍵設備,提高印刷質量。
全面抗戰時期,冀南銀行的物資和設備十分短缺,大多通過秘密渠道從日偽占領下的石家莊、德州等地采購而來,印鈔工作的艱辛不言而喻。為此,高捷成時常鼓勵大家:“沒有銀行,就相當于火線沒有碉堡。沒有鈔票,就相當于戰士沒有彈藥。只有我們拼命,前面的戰士才能減少流血犧牲。”
高捷成的戰友齊登五在《豐碑屹立在太行山——懷念行長高捷成》一文中寫道:“印鈔工作中最困難的是原材料的采購、保管和貯存。印成一張票子,需要一二百種材料,用量最大的又是紙張和油墨,而這些物資必須從敵占區購進……高行長對此極為重視,常爬山越嶺到保管點檢查和指導工作,盡量做到萬無一失……”
在高捷成等人的艱苦努力下,從1941年開始,邊區廣大軍民逐漸把冀鈔當作自己的貨幣,有效地抵制了各種鈔票的流通。冀鈔信譽上升,陣地擴大,幣值升高,邊區本位幣統一的貨幣市場逐漸建立,貨幣斗爭取得了重大勝利。之后,劉伯承、鄧小平在高捷成的陪同下,專門來邢臺視察冀南銀行,稱贊冀南銀行“地方選得好、職工干得好、鈔票印得好”。
在艱苦的抗戰歲月中,高捷成緊緊依靠根據地的革命群眾辦銀行。1943年冀南大災荒,糧食顆粒未收,大批村民外逃或餓死。印鈔三廠在高捷成的帶領下,一邊應對敵人頻繁的“掃蕩”,堅持冀鈔生產,一邊幫助村民開荒種地,與村民共渡難關。印鈔廠工人每人每天所食小米減量,士兵和老百姓一樣吃糠、吃榆樹葉,把節約下來的糧食用于救濟最困難的農戶。
高捷成作為冀南銀行的行長,不論在機關還是在基層,都節儉自律,以身作則,從不搞特殊。他工作十分繁忙,常常夜以繼日、通宵達旦。為了在對敵金融斗爭中做到知己知彼,他常常白天到印刷廠和各分行檢查指導工作,深入市場進行調查;夜晚又和警衛員一起,提著馬燈,翻山越嶺到各處所檢查安全防范工作;等到夜深人靜時,還要伏案親自草擬文件和工作細則。他在工作上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可在個人生活上卻極其簡樸,與戰友一道吃糠咽菜,同甘共苦,廉潔清貧,兩袖清風。除了有和普通戰士一樣的衣、帽、鞋、被外,唯一特殊的“私有財產”就是一把從日軍手中繳獲的簡易折疊躺椅。長期超負荷的工作使高捷成的腰部出現問題,工作勞累之余躺在躺椅上休息就成了他最愜意的“享受”。
1943年5月,敵人又對冀南地區發動了一場大規模的“掃蕩”。在緊張的戰斗環境里,高捷成親自帶領銀行的一部分干部奔走于邊沿區,布置貨幣斗爭任務。5月14日下午1時,當他們途經河北內丘縣白鹿角村時,遭遇敵人。當時警衛部隊很少,武器又差,高捷成沉著地指揮隨行的同志突圍。當大家沖出村子后,高捷成發現警衛員沒跟上來,便又返回村里尋找,不幸被敵人的子彈擊中,腹部受重傷。電話員周正云沖上前,背起高捷成就往山上跑。周正云身上還背著電話機,行走十分吃力,子彈呼嘯著從他們身旁飛過,情況萬分危急。高捷成叫周正云把他放下,帶上他的挎包趕緊突圍。黨的機密文件保住了,可是黨的金融界奠基人之一、冀南銀行的創辦者——高捷成,卻在敵人的刺刀下英勇犧牲了。
高捷成犧牲的噩耗,當晚便傳遍了根據地。為沉痛悼念高捷成同志,1943年6月26日,冀南銀行在河北涉縣索堡鎮外的廣場上,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大會。時任129師政委的鄧小平得知高捷成犧牲的消息時,立即致電冀南銀行,心情沉痛。1943年6月27日、29日的《新華日報》(華北版)專門發文悼念高捷成,并對他的功績給予了高度評價。
高捷成犧牲后,沒有給家人留下任何財產,留下的是一封700余字飽含報國之志的紅色家書和他為支援紅軍借下的兩萬元欠款。高捷成在信中寫道,他歷盡千辛萬苦,無非為的是挽救國家的危亡。志向所趨,如海浪風波,在所難阻。他所欠百川銀莊兩萬多元的債,時刻銘記在心,本利至今當在三萬余。國家得救,民族得存,清債還利當不短欠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