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3月的一天深夜,我還沒睡,看到燈光從女兒房門下透出來,帶著暖黃色的柔和,在地板上投成一片長長的光暈。
我知道女兒又在熬夜看書了。我輕手輕腳走到她房門前,遲疑片刻,還是敲門進去,只見女兒伏在書桌前,面前攤開一本《紅星照耀中國》。燈光映著她稚嫩而專注的臉,眉頭微蹙,似乎在細細品味書中的內容。
我心里泛起一絲欣慰,但還是提醒她:“明天還要上學,注意些身體,別熬夜。”
“嗯。”女兒輕輕應了一聲。其實,女兒對紅色經典如此著迷,和我們的家庭環境有關。
我出身軍人世家,姥爺參加過長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姥姥早年參加地下黨工作。
小時候,我總愛依偎在姥爺身邊聽他講戰斗故事,那些年的家庭聚會,簡直就是一場海陸空齊聚的“沙盤式對話”。
女兒出生后,每逢佳節,我便帶她去看她太姥爺、太姥姥。她喜歡坐在老人腿邊問:“太姥爺真的爬過雪山、走過草地嗎?”“太姥姥真的當過地下黨嗎?”
如今老人已相繼離世,但那些關于信仰、勇氣和犧牲的記憶,早已悄悄在女兒心里扎下了根。
女兒漸漸長大,我開始帶她參觀各類軍事場館,參加軍事夏令營,讓她在真實的場景中觸摸歷史,在沉浸式體驗中感受信仰的力量。
2023年,女兒10歲。有一次下班回家,看到她在哭,我走過去輕聲詢問,她卻指了指桌上的《紅巖》,小聲地說:“媽媽,江姐犧牲了,她為什么那么勇敢?”
我把這件事通過微信視頻告訴了愛人。愛人在海軍某部任職。雖然我們在同一座城市,但他經常出海,一家人很難團聚。2024年春,他被調往更遠的部隊任職,回家的次數更少了。
愛人沉默許久,讓我把電話給女兒,鄭重地對她說:“因為他們心里有信仰,能勇敢面對一切苦難。”
從那之后,女兒對紅色經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她開始主動閱讀《烈火金鋼》《敵后武工隊》等作品,邊讀邊在空白處寫下感悟。她說,那些故事讓她真正明白了什么是勇敢,也慢慢理解了,爸爸為何總是不能在家陪伴她。
我還注意到女兒書架上的軍事文學書籍逐漸增多,問她緣由,她悄悄告訴我:“媽媽,我想多了解一些爸爸的世界,知道他為什么總要離開家。”
女兒的話,讓我心里一陣酸楚,卻也欣慰愛人的堅守與擔當,在女兒的心中播撒了種子。愛人特意叮囑我給女兒買了《林海雪原》和《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他說,希望女兒能在書里找到他離家遠行的真正意義。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是愛人在大海上航行時,翻閱次數最多的書,書頁已被翻得有些磨損。他告訴我,每當讀到書中“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每個人只有一次”時,內心便感到無比堅定和平靜。
作為一名退役軍人,我懂得愛人的感受,而作為一名軍嫂,我更能體會到留守家庭的不易。幸好身邊始終有書籍相伴,陪我度過那些漫長的等待與牽掛。愛人推薦給我的《傅雷家書》,讓我深受啟發:“人最重要的是品格與毅力。”每當我翻開書頁,便仿佛看到自己與愛人并肩前行的歲月。書中那些沉靜而深刻的文字,讓我明白,書籍不僅慰藉著我們的心靈,更守護著信念與精神。
雖然愛人工作繁忙,但只要他一回家,我們一家三口總會抽出時間圍坐在書桌旁,分享閱讀的樂趣。
今年春節,愛人難得休假在家,女兒拿出剛讀完的《平凡的世界》,堅持讓我們一起重讀。
晚飯后,我們三人就坐在溫暖的燈光下,輪流朗讀自己喜歡的片段,講述書中那些平凡而感人的故事。
愛人常說:“我們守護的是祖國的疆土,而書籍守護的是民族的精神。”女兒早已在書香中領悟了父親離家的意義,而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讀書不僅讓我們擁有共同的話題,更賦予我們共同的精神追求。
燈下書頁翻動的聲音,仿佛連接著遠方與家鄉、過去與未來……
(作者為退役軍人、軍嫂)
編輯/劉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