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又一個輾轉難眠的夜晚,40歲的檢驗科王醫生總是望著窗外的星空出神。直到一次特殊的醫療邂逅,讓這個困擾她多年的失眠難題出現了轉機。這個改變就藏在人體頸部一個形似星星的神經組織中。
王醫生常年值夜班,時間長了,她似乎習慣了夜晚的清醒狀態,即使在不用值班的夜晚,她也會輾轉難眠。長期如此,王醫生在白天也時常感到恍惚,工作和生活都受到了影響。
一開始,王醫生嘗試了很多方法,比如服用安眠藥,做冥想和深呼吸等,但這些方法只能暫時幫助她入睡,始終無法根治失眠。同時,藥物帶來的副作用也讓她越來越焦慮。
轉機出現在一次老友聚會上。疼痛科李醫生了解到她的失眠問題后,仔細詢問了她的病史和癥狀,認為這不僅是作息紊亂導致的失眠,可能與交感神經持續亢奮密切相關。王醫生的身體長期處于“戰備狀態”,這就像身體里有個無形的警報按鈕,一直被按住沒放開。
李醫生推薦了一種較為獨特的治療方法——星狀神經節阻滯。王醫生將信將疑,但她曾聽說星狀神經節阻滯可用于疼痛管理,便希望能試一試。
現代社會,失眠問題普遍存在,治療失眠依然面臨諸多挑戰。大部分患者依靠藥物治療失眠,但通常只能短期緩解癥狀,長期使用可能導致某些副作用。

星狀神經節位于頸根部,由頸下交感神經節和胸1交感神經節融合而成,因其形狀似星星而得名。它如同人體自主神經系統的交通樞紐,相關神經纖維廣泛分布于頸部和胸部,以及包括心臟在內的多個內臟器官,主要負責調控頭面部及上半身的內環境穩態。當它因長期壓力或作息紊亂出現功能失調時,就會向全身發送錯誤的“警戒信號”,使人體出現一系列問題,包括失眠、焦慮,甚至是心臟不適。
在傳統觀念中,星狀神經節阻滯多用于緩解頑固性疼痛。但近年來的研究發現,精準注射麻醉藥物可以暫時調節這個“神經開關”,有效安撫過度緊張的交感神經,讓身體從“戰斗模式”回歸平靜狀態。
星狀神經節阻滯在治療失眠中的應用,是在某些創傷后應激障礙治療中被發現的。這些創傷后應激障礙患者通常伴有嚴重失眠,醫生嘗試用星狀神經節阻滯進行治療后,結果出人意料:患者夜間驚醒的頻率減少,入睡更容易,睡眠質量明顯提高,過度警覺的狀態有所緩解。
這些治療成功的案例引起了醫學界的關注,也促使星狀神經節阻滯逐漸被引入失眠治療領域。隨著臨床研究的深入,星狀神經節阻滯用于失眠治療的方式已被專家評定為A類證據推薦等級。
星狀神經節阻滯治療通常分為三個步驟。
操作前評估
醫生首先要對患者進行評估,確認患者的身體狀況適合接受這項治療,確保患者對麻醉藥物不過敏,也沒有其他不適合進行操作的情況,比如有血液凝固問題或頸部有感染等。
操作實施
患者取仰臥位,肩下墊薄枕,頭輕輕偏向一側,保持頸部放松和自然伸展。醫生會根據頸部的解剖位置,定位穿刺點,通常在第6頸椎橫突(胸鎖乳突肌后緣與頸外靜脈交叉處)。然后在穿刺點周圍注射少量麻醉藥物,避免操作過程中產生明顯疼痛。注射后,醫生會觀察患者是否有阻滯成功的表現,即治療同側出現霍納綜合征,包括眼瞼下垂、瞳孔縮小、眼球凹陷,同側面部少汗或無汗、結膜充血,面色潮紅,耳廓紅潤,鼻黏膜充血、鼻塞,皮溫升高等。

操作后注意
患者需要在醫院觀察30分鐘到1小時,以確保沒有出現不良反應。部分患者可能會感到頸部有輕微不適感,這是正常現象,通常幾天內就會消失。患者要避免劇烈活動,保持頸部清潔,不要抓撓穿刺部位。如果出現明顯的疼痛、頭暈、吞咽困難等異常癥狀,患者要及時告知醫生。
星狀神經節阻滯不同于安眠藥“強制關機式”的干預,它通過調節神經系統的失衡狀態,來恢復自然睡眠節律。對于因焦慮、應激或交感神經過度活躍引起的失眠,這種療法更加有效且安全。
對于不適宜長期使用藥物、對藥物產生不良反應或傳統治療方法效果不佳的患者來說,星狀神經節阻滯顯示出重要的臨床價值。此外,星狀神經節阻滯通過直接調節交感神經活動,可在治療失眠的同時,改善患者因失眠出現的焦慮等情緒問題。
但是,任何治療方法都有潛在的風險。星狀神經節阻滯常見的副作用有局部感染、出血、暫時性的聲音嘶啞、注射部位不適等。這些反應通常是短暫且可逆的。在極少數情況下,治療可能會引發較嚴重的并發癥,如呼吸減弱、呃逆、氣胸,甚至可能影響鄰近的神經或血管結構。所以,患者在接受治療前,應進行全面的個性化評估和風險分析。
王醫生接受治療后,雖然第一晚沒有很快進入深度睡眠,但她感到更放松了。幾天后,她發現自己入睡時間縮短,早晨醒來時不再感到疲憊不堪。幾周后,王醫生的失眠問題基本得以解決,“就像有人輕輕關掉了大腦里的白噪聲”。連續3次治療后,曾經需要輾轉兩小時才能入睡的她,能在半小時內自然入眠。她不再依賴藥物,白天的精神狀態明顯好轉,工作和生活也恢復了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