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悄然蔓延,其嚴重性不容小覷。兒童心理障礙的成因錯綜復雜,但都會有一些普遍的預警信號。家長若能及早察覺并給予關注,便能有效避免問題進一步惡化。
幼兒的心理困擾常與安全感缺失有關。被養育者粗暴對待、頻繁更換養育者、失去固定養育者等,都會讓幼兒缺失安全感,出現依戀障礙。但幼兒無法用語言自主表達,常會通過情緒或行為表現出來,如哭鬧著不肯上幼兒園、搶其他小朋友的東西、不愿意說話、煩躁不安等。幼兒出現這些行為問題,主要與養育者的教養方式不當有關。
比如,3歲的依依長期由育兒嫂照顧,依依的媽媽此前為了尋找合適的人選,頻繁更換家里的育兒嫂,兩年間換了5個。后來,讓依依媽媽滿意的育兒嫂找好了,但家里人卻發現依依總是不愛說話,也不愿意與其他小朋友玩耍。
還有一些幼兒,他們的言行總是特別活躍,難以長時間集中注意力,或者經常沖動行事。這些行為特征,可能是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DHD)的表現。需要注意的是,幼兒多動癥、孤獨癥、精神發育遲滯等精神類疾病并不少見,當家長注意到孩子有明顯異常時,需要提高警惕,及時帶孩子到醫院就診。
兒童時期孩子的心理活動及精神發育尚未成熟,在此階段常會出現行為和情緒方面的問題。比如,從幼兒園到學齡期的銜接不順暢,導致兒童規則意識弱,在課堂上過分活躍;情緒調節能力不強,時常發小脾氣;學習習慣不好,總是找不到課本;對自己不喜歡的教師給予消極反應,因此不愛上學等。
上小學三年級的曉寧在閱讀時經常讀錯,出現漏字、加字的問題;閱讀后不會歸納主題;書寫時會把字寫反、筆順寫錯。即便老師反復教導,曉寧仍會出錯,這讓她對學習產生了抵觸情緒。其實,曉寧有一定的學習困難,這是ADHD的一種表現,并非她學習不努力或者調皮搗蛋。學習困難是指一種或多種基本心理過程障礙,包括語言使用、說話、書寫等,使人在聽、讀、寫或數學計算等活動中表現出不完整的能力。
孩子的行為往往能反映他們的心理狀態。校園逃避是一個明顯的信號,當孩子突然對上學產生抵觸情緒時,這可能意味著他們在學校遇到了困擾,如成績下降帶來自卑、人際關系不和諧等。這需要家長根據孩子的整體情況進行判斷,不能單純靠成績來判定孩子有問題,也不能不分青紅皂白就指責孩子。

對孩子來講,青春期是一個非常特殊的階段。他們渴望自主與獨立,想要與家庭的規則保持距離,常會有一些叛逆的舉動,如不聽從父母的建議、著裝怪異、打耳洞、文身等。
琴琴是一名初二女生,半年前突然出現心跳加快、心神不寧的感覺。她腦海中總是出現各種念頭,無法在學習上集中注意力。原來,琴琴的好友在生日聚會時,叫了很多朋友,唯獨沒有叫上琴琴,也沒有和她解釋原因。這使得琴琴非常難過,有一種被拋棄感。此后,她變得悶悶不樂,上課不再積極回應老師,也不愿意向他人訴說苦惱。
在人際交往方面,同伴間有意或無意的傷害可能會對孩子產生很大影響,如受到一次“背叛”后選擇從此不再信任別人,變得沉默寡言等。這一時期,由于生理方面逐漸成熟,孩子個人情感方面的需求越來越強烈,由此產生戀愛、暗戀等情感,處理不當就會帶來很大的影響,還有的孩子會產生性心理方面的困惑。
青春期的孩子更加在意身邊重要人物的評價,如學校老師的評價、好朋友的評價等。此階段的孩子情感很脆弱,情緒波動大。有的初中生不知如何宣泄情緒,會出現用小刀劃傷身體等自殘行為。更有甚者,由于各方面壓力過大,患上了抑郁癥、焦慮癥等心理疾病。家長還要注意一些特殊事件給孩子帶來的影響,如更換老師、轉學、無法適應住宿生活等。
1.學會有效傾聽。家長要傾聽孩子的感受和想法,給予孩子理解和支持,不輕易批評或判斷,使孩子感到被理解和被尊重。這樣,家長才能走進孩子的內心,建立融洽的親子關系。
2.學會良好溝通。家庭應該是孩子盡情表達自我的地方,家長要把表達的機會留給孩子,以一種平等的關系主動向孩子提問,聊孩子感興趣的話題,讓孩子敞開心扉、盡情表達自己。
3.培養興趣愛好。家長要尊重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同的興趣愛好,不隨意否定孩子的喜好,不強迫孩子去做他們不想做的事情。家長可以在肯定、鼓勵中,適當引導孩子的興趣愛好,鼓勵孩子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潛能發展特長,幫助孩子建立積極的自我認同感。
4.給予更多陪伴。陪伴是最好的教育,工作閑暇之余,家長要多抽一點時間陪伴孩子。比如,跟孩子一起做運動、玩游戲、看書。家長每一次的陪伴都能增強孩子的信任感。當孩子遇到問題和挫折時,也更愿意和家長溝通。
5.重視心理教育。家長要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更要重視孩子心理健康的發展。家長可以幫助孩子主動了解和學習心理健康知識,掌握科學的減壓方法,引導孩子必要時積極尋求專業的心理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