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王大爺的退休困境
60歲的王大爺感覺退休后的日子越來越沒意思,他總念叨:“以前上班時忙忙碌碌的,一天很快就過去了。現在的我仿佛變成了一個對社會沒用的人,干什么都沒有動力。”最近,他吃不香、睡不好,心里感到莫名煩躁,一到天黑就害怕,會無緣由地擔心一些事情;躺在床上難以入睡,且多夢、易醒。
②趙奶奶的裝病之謎
67歲的趙奶奶,近半年總感覺身體不舒服。開始時,她覺得自己發熱、難受,頭昏腦漲;后來又覺得自己身上忽冷忽熱,胃脹、反酸、惡心,吃不下飯;嚴重的時候,覺得活著就是受罪。她在醫院做了各種檢查,并沒有發現問題。兒女們最初以為她是“更年期延長了”,后來又覺得她是在裝病。趙奶奶心里很委屈,覺得自己連累了家人。
③李阿姨的“都市孤獨”
55歲的李阿姨近兩個月總是無精打采的。她感覺自己的記性變差了,出門經常丟三落四。李阿姨的兒子也覺得母親像變了個人,整天愁眉苦臉的。李阿姨很懷念她以前在農村的生活,街坊鄰居說說笑笑都很開心。來到城里后,她人生地不熟的,又怕給兒子添麻煩,就不怎么出門了。誰知,她悶在家里越來越懶,越發不愛梳洗打扮,整天邋邋遢遢的,整個人都“退化”了。

這三位老年人的真實故事,讓我們看到了那些藏在皺紋里的無聲吶喊。對于老年期抑郁癥,很多人都認識不足,因為老年期抑郁癥就像變色龍,常常披著各種偽裝。下面這些信號,提示我們該關注老年人的心理狀態了。
1.情緒警報器。心境低落、興趣減退、快感缺失是抑郁癥的三大核心癥狀。當老年人總是感覺悲傷、時常哭泣難過,對以往喜歡的活動失去興趣;或是無論做什么事都難以體驗到樂趣,且以上狀態持續兩周以上時,就需要警惕抑郁癥的發生。此外,焦慮情緒是抑郁癥的主要癥狀之一,當老年人感到心煩、擔心,容易緊張、無法放松,或容易發脾氣時,也要及時關注自己的心理健康。
2.認知迷霧區。選擇性記憶障礙,如記得陳年舊事,卻忘掉眼前的事;決斷力下降,難以集中注意力或注意力易分散,對一件小事猶豫不決,如買菜挑揀過程超過半小時;思維遲緩,感覺自己反應變慢、記憶力下降;負性認知,如“災難化”地考慮每一件事,以及產生無助感、無望感、無用感等;嚴重時出現消極觀念,感覺活著沒有意思,總會出現與死亡相關的想法。如果出現自殺想法,則提示抑郁癥較重,需要及時就醫。
3.身體抗議書。老年人的抑郁癥多以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為主要表現,如頭疼、頭暈、心慌、出汗及胃腸功能紊亂等。他們往往就診于綜合醫院的神經科或消化科,較易被誤診且療效不佳。睡眠障礙是抑郁癥患者最常出現的軀體癥狀之一,包括入睡困難、淺眠易醒、早醒等。其中,早醒是老年期抑郁癥最典型的睡眠癥狀。
4.行為警示燈。社交退縮是主要的行為改變。抑郁的老年人常不愿與人交往、主動減少社交活動等。他們的行動也可能變得遲緩,言語及動作都變得緩慢,或漸漸變得不關注自己,比如不注意個人衛生、半個月不換衣服、不在乎吃沒吃飯或是別的問題,甚至連最喜歡的廣場舞都不愿意跳了。老年人的種種表現,很容易讓兒女誤認為是老年人變懶了,但其實,他們是抑郁了。
老年期抑郁癥的表現,還需要與軀體疾病的表現進行鑒別。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等軀體疾病患者,也可能出現與抑郁癥的軀體癥狀相似的表現,如尿頻、頭暈、心慌等。此外,某些神經認知障礙疾病,如阿爾茨海默病、血管性癡呆等患者,常出現記憶力下降等表現,與抑郁癥的認知癥狀相似,大家要注意區分。

防治老年期抑郁癥,要把握“三早原則”:早發現、早鑒別、早干預。經過規范治療,70%以上的老年期抑郁癥患者可獲得明顯好轉。
1.做好自我調節,提高心理免疫力。良好的生活方式有助于情緒調節。老年人可以進行適當的運動,如散步、八段錦、太極拳等;也可通過調整飲食結構與睡眠節律等培養規律的生活方式,消除疲勞感。
2.尋求家庭幫助,構建情感緩沖帶。家庭支持是老年人的堅強后盾。在前面提及的門診案例中,老年人都容易被家人忽視與誤解。在家庭生活中,年輕人應該加大對老年人的關心和支持力度。建議家屬學會“三不”溝通法:不否定感受、不強行鼓勵、不空洞安慰,用“我注意到你最近……”開啟對話,讓老年人感受到家庭的溫暖。
3.加強社會交往,打造“銀色社交圈”。老年人可以通過參與各項老年活動拓展交際,如大合唱、舞蹈、詩朗誦等,培養新的興趣愛好,增加與同齡人之間的交流,豐富自己的老年生活,從而消除苦悶、獲得快樂。
4.做好疾病管理,建立心身防護網。老年人多患有慢性疾病,積極治療慢性疾病,有利于老年人保持心情愉悅。
當以上措施都無法改善老年人的抑郁癥狀時,家屬就要帶其到專業的醫療機構就診。專業醫生會采用認知行為治療、人際心理治療及支持性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等方法,幫助老年人擺脫困擾。
治愈抑郁的不是藥物,而是被看見的溫暖;抵抗衰老的不是保健品,而是被需要的價值感。讓我們用理解代替忽視,用陪伴代替說教,幫助老年人重拾生命中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