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金融體系當中,銀行是金融行業發展的關鍵驅動,而銀行具有利潤高、風險大的特征,因而風險管理是銀行管理工作的重要內容。內部控制是銀行風險控制的重要手段,以往一些銀行在開展內部控制工作時,在意識、機制、體系、信息等方面存在不足,影響了銀行風險管理的總體成效。基于此,文章從內部控制入手,對銀行風險管理面臨的困境進行了梳理,然后針對性提出了基于內部控制的銀行風險管理策略,指出要強化意識、完善機構、健全體系、優化信息系統,從而精準識別、有效防控銀行風險,發揮內部控制在銀行風險管理中的價值效能,實現銀行穩定性、長效性發展的目標。
關鍵詞:內部控制;風險管理;商業銀行
面對社會經濟的蓬勃發展,市場環境呈現出復雜化發展趨勢,這為銀行業的發展帶來了一定風險。一些銀行尚未構建完善的風險管理體系,會因此誘發經營風險、操作風險或信用風險。內部控制在銀行風險管理中占據重要地位,通過內部控制,能提升經營合規性、增強財務報表真實性,可為銀行風險管理提供可靠保障。在良好的內控環境、科學的風險評估、嚴格的措施執行、通暢的信息反饋下,內部控制的效力方可有效展現,否則將會誘發銀行風險發生[1]。為此,有必要立足內部控制視角,探尋銀行風險管理的可行性策略。
一、內部控制視角下銀行風險管理面臨的困境
(一)缺乏完善的內部控制環境
由于我國銀行股份制改革時間不長,一些銀行內部尚未創建良好的內部控制環境。一方面,銀行內部成員的風險管理意識薄弱。在多年經營發展過程中,各大銀行基本上都會構建一套預防與控制風險的方案,但是由于銀行業的外部市場環境時刻處于變化狀態,銀行所面臨的風險并不完全一致,因而其需結合市場變化更新優化風險應對方案,但是一些銀行因風險意識薄弱,對于市場上可能誘發風險的因素重視有所不足,也未及時更新與優化風險預控方案,致使風險發生后無法采取及時、有效的應對措施,這會對銀行風險控制帶來不利影響。另一方面,銀行負責內部控制的人員素質參差不齊,不同人員的風險管理意識不一,而銀行雖會定期開展內部員工培訓活動,但是以業務操作技能的培訓為主,忽視了員工風險管理意識的強化培訓,導致一些員工沒有在日常工作開展過程中,樹立起主動預防與控制風險的意識,未能形成良好的內部控制環境,因此會影響銀行風險控制成效。
(二)風險評估機制有待健全
銀行風險的精準辨識,要求銀行內部管理層、基層員工共同參與、通力配合,在各個環節順暢銜接的基礎上,及時發現潛在的風險隱患。然而,一些銀行并未完善構建風險評估機制,無法為風險的有效識別、及時控制提供可靠依據,會因風險辨識不準確、預控不及時而限制銀行正常運營發展。首先,銀行缺乏完善的風險管理系統,無法為風險識別、風險預警提供有力支持,目前主要采取集中式風險管理、數學模型風險度量等方式預警風險,然而這些方法對各種風險因素的相互作用考慮不全,會導致部分潛在風險無法及時識別與發現,且風險度量時以歷史數據作為依據,對市場變動、市場風險情況的把握不足,會因數據源不完善而影響風險的評估與識別質量。其次,一些銀行的風險評估數據主要來源于客戶財務信息及以往的信貸交易記錄,未立足行業動態的角度、從多個維度出發展開客戶信息分析,因而無法得出全面、可靠的風險評估結果。
(三)內控流程與制度設計不科學
銀行內部業務類型多且流程復雜,需要應用到多個操作系統,而在頻繁切換操作系統時,會增大銀行網站工作人員的工作壓力,且業務流程越復雜,操作風險的發生率越高。再加上銀行下設支行多、部門多,在業務職責劃分時,無法做到職責與部門的一一相對,這也會增大業務流程設計的復雜性,從而間接增大銀行風險的發生概率。例如,一些銀行網點開展了企業賬戶業務,在業務辦理時,除了要應用業務核心系統外,還需要使用印鑒系統、賬戶管理系統以及企業征信系統,在開展業務時,需要耗費較長時間,且工作人員手動要錄入大量數量,若是工作人員態度不嚴謹會導致部分重要數據錄入出錯,即便及時發現,但需經過層層審批后方可修改錄錯數據,從而會對企業賬戶業務辦理的效率及質量帶來不利影響[2]。除此之外,在銀行業務范圍不斷拓展、業務系統逐步更新的過程中,一些銀行并未同步更新與優化內部控制制度,會因流程覆蓋不全、制度內容陳舊、制度配套措施不足等原因導致內部控制存在漏洞,也會對銀行風險的及時發現、有效控制形成阻礙。
(四)內部信息互動反饋不夠及時
我國銀行的內部結構一般分為四個層級,在總行之下會設置分行,再依次設立支行與網點。然而這些不同層級的銀行,在信息系統建設時所分配到的資金額度并不一致,從而導致各個層級銀行的風險管理信息化系統建設程度各不相同。同時,經濟實力不一、發展規模不同的銀行,對信息系統建設的重視程度不同,資金投入總量也存在差異。一些規模大、實力強的銀行,更加注重于信息系統建設,為此投入的資金、人力資源更多,而一些小規模、經濟實力不足的銀行,雖然也引入了現代信息化技術手段,但仍然存在手工填報的現象,然后再逐級匯總信息數據,未能實現信息統計、處理、分析過程的自動化開展,難以做到銀行內部數據的及時互換與有效共享。除此之外,一些銀行設置了大量網點,各個網點的信息均需向上級匯總,但是工作實踐中卻存在信息整合不到位的情況,各部門的信息分散分布,沒有及時歸集到一起,也未展開綜合分析,從而無法根據這些信息識別發現銀行的潛在風險,難以為銀行風險控制管理方案的科學制定提供可靠依據。
二、基于內部控制視角的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策略
(一)加強意識能力建設,打造良好內控環境
為了發揮內部控制的作用,有效抑制銀行風險,需要構建良好的內部控制環境。在此過程中,首先,要引導銀行內部所有成員樹立起良好的風險管理人員意識。需要加強內部控制內涵、價值與意義的宣傳,幫助所有成員認清內部控制工作對于銀行風險預防、識別、控制的重要性,并面向所有內部成員詳細分析內部控制目標,嚴格按照內部控制目標展開各個工作環節與流程的控制,從而在自身重視、精細控制的基礎上有效識別、科學防范各類風險。其次,銀行要加強員工的風險管理意識培訓。可以聘請風險管理方面的專家到銀行召開座談會,為銀行內部講師展開培訓指導,以便提升講師的培訓能力,保障銀行不同層級的內部培訓質效,有效推動員工風險管理意識的形成與優化。銀行還要組織定期化的內部培訓活動,既要講述風險管理的作用、價值等基礎知識,也要培育員工冷靜、沉著應對銀行風險的良好心態,還要針對員工的業務操作技能進行強化,使之形成風險防控的肌肉記憶,通過高超的技術、規范的操作,降低風險問題的發生概率。此外,銀行需要推行績效考核激勵制度,科學評判員工的風險管理意識及能力,并結合考核結果實施針對性獎懲,從而督促銀行員工主動強化自身風險管理意識及能力,有效預防與控制銀行風險。
(二)優化系統及指標模型,完善風險識別評估體系
為了有效辨識潛在的風險隱患,銀行需要打造一個完善的風險評估體系,還要提高風險評估水平,從而以風險識別評估系統為支持,有效預防與控制銀行風險,并降低風險發生所產生的不利影響。第一,在構建風險評估系統時,銀行需要組建專門的風險評估部門,結合風險評估工作的需求,科學設置崗位并合理配備人才,由此部門負責風險的預測分析與預警提示。第二,銀行需要構建完善的風險評估指標體系,結合風險類型,立足不同維度選取風險評估指標。指標設計時要將業務類型、數據源頭以及指標應用方向納入考量,以此保障風險評估指標選取的合理性。第三,引進現代化技術手段,利用智能化、數字化工具對銀行的潛在風險展開識別與分析。應采用先進的統計方法,打造銀行風險評估模型。模型構建時,除了要以銀行業務開展需求以及數據特征作為依據外,還要考慮到模型的預測性能,并要做好模型訓練與優化工作,以此增強風險評估模型運行的穩定性[3]。第四,銀行構建風險評估體系時,還要重視評估流程、評估方法設置的科學性,要給出具體的風險評估步驟,引入量化分析、壓力測試等先進的風險評估方法,從而得出準確的風險評估結果。第五,要加強風險評估結果的反饋利用,及時向各部門、各崗位反饋風險評估結果,以便及時調整業務、應用風險防控措施、優化風險評估系統,以此提高銀行風險管理的總體水平。
(三)調整流程與完善政策,推動內控工作有效開展
為保障內控工作開展成效,銀行需要優化內控工作流程,并構建完善的內部控制政策制度,以便發揮出內部控制工作對于銀行風險防控的重要作用。一方面,銀行應遵循合規性原則,科學構建業務模型,盡可能降低人工手動辦理業務量,并應整合各類業務系統,撤并與優化冗余性、不合理性業務流程,并運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對業務風險點進行嚴格控制,從而降低由于人工操作不當所引發的操作風險。在業務流程優化的過程中,銀行可引入業務流程管理系統等先進的流程管理工具,以便提升業務流程管理的可視性、自動性。同時,銀行需定期檢測分析業務系統,一旦發現存在漏洞應立即整改處理。另一方面,銀行需要加強經營管理政策及內部控制制度的優化。應按照監督管理部門的要求,科學制定經營管理考核政策,采取科學、完善的經營管理考核辦法,合理設置經營指標與內控指標,加大操作風險管理力度,以銀行管理現狀為依據調整業務發展結構,以便提升業績及風險間的平衡性[4]。此外,銀行應結合業務開展情況完善內控制度,確保所有業務均納入制度覆蓋范圍,工作人員在日常工作中發現制度缺陷或不足后,應立即反饋給上級,以便及時調整制度內容。銀行推出新業務或新產品后,也要及時頒布對應內控制度,要明確內控條例及要求,以之作為業務開展的依據,從而降低銀行風險的發生概率。
(四)制定信息交流機制,健全內控信息系統
銀行需要積極更新與完善信息交流機制,加快信息系統建設進程,為各層級之間及時展開信息交流與互動提供平臺,以此提高銀行風險管理的實施成效。首先,銀行應拓展信息交流與信息反饋途徑,淘汰以往采用的由上而下的信息傳遞模式,替換為上下結合的新型信息溝通方式,為銀行各層級主動參與內部信息溝通交流產生督促,引導其共同參與信息質量的監督監控,加快內部信息的流通速度,為銀行管理者掌控各項業務開展情況、預測與識別風險隱患提供信息依據。其次,銀行需要創建數據收集系統,在大數據挖掘分析技術支持下,梳理出數據內在關聯,把握數據生成規律,通過數據分析發現可能產生風險的業務環節,從而針對性做出合理的風險應對舉措。最后,在內控信息系統構建完成后,銀行需要做好系統維護與安全防護工作。防止信息系統因出現故障而中止服務,這會影響銀行各網點業務的正常辦理,導致銀行網點工作效率下降。銀行需定期巡檢系統硬件設備及軟件程序,定期掃描系統安全漏洞,構建數據備份機制,采取全備份、增量備份方法,運用磁盤、云存儲等多種備份介質,及時開展備份信息恢復測試[5]。還要引入數據庫索引優化、緩存機制,合理設置用戶權限并定期審查權限分配情況,在全面維護、嚴格防護的基礎上,保障信息系統運行安全,從而為銀行風險識別防控提供充足的信息依據。
結語
對于銀行而言,其內部控制工作的質量決定著風險發生的概率,在瞬息萬變的市場環境下,銀行需要從加強內部管理的方向入手,有效預防與控制銀行風險。在此過程中,銀行需要結合市場環境變化、順應經濟發展趨勢,對風險管理結構進行優化與調整,需要加強意識能力建設,打造良好內控環境,并應優化系統及指標模型,完善風險識別評估體系,還要調整流程與完善政策,推動內控工作有效開展,制定信息交流機制,健全內控信息系統,從而利用這些舉措提高內部控制成效,保障銀行風險管理質量及效率,為銀行穩定、持續、健康發展奠定穩固根基。
參考文獻:
[1]黃尹婷.C商業銀行內部控制視角下操作風險管理研究[D].長沙:中南大學,2022.
[2]達韻清.內部控制視角下的商業銀行風險管理——以中國銀行“原油寶”為例[J].今日財富,2022(09):25-27.
[3]邵秋雅,高鷺.內部控制視角下的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策略[J].大眾投資指南,2021(10):101-102.
[4]王穎.銀行內部控制視角下前臺操作風險管理[D].西安:西安理工大學,2020.
[5]楊彥彬.內部控制視角下對商業銀行信貸風險控制的研究[J].納稅,2019,13(11):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