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人工智能技術日益發展成熟,進而推動金融行業、物流行業以及醫療行業等實現快速發展,給城市經濟韌性帶來顯著影響。為了切實發揮人工智能技術在城市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有關部門應從城市經濟韌性入手,深入研究人工智能技術對其造成的影響情況,針對實際情況探尋合理應用措施。本文首先介紹了研究背景和相關概念,然后從積極和消極兩個方面,提出了人工智能技術對城市經濟韌性的影響,最后設計了多種運用人工智能技術增強城市經濟韌性的策略,力求不斷提高人工智能技術在城市經濟韌性中的影響效果。
關鍵詞:人工智能技術;城市經濟韌性;影響
引言
人工智能技術作為一種新型數字化技術,對各個領域發展產生較大沖擊,傳統城市經濟發展模式無法滿足人民需求。有關部門需要根據實際情況,精細研究人工智能技術對城市經濟韌性的影響,結合現實狀況設計多種人工智能技術應用策略,逐漸強化城市經濟韌性。
一、研究背景
本文主要選擇東南部某一線城市為研究主體。該城市具備眾多私營企業和出口企業,海外生產訂單量較大。以往受到疫情影響,該城市需要減少部分私營企業和出口企業數量。但是近年隨著國內經濟復蘇,海外市場發展,該城市每月的生產訂單量逐漸增大。經過人工智能技術協助,該城市經濟韌性高于其他城市。究其原因是由于這些年自從人工智能技術發展成熟,該城市通過云計算技術、人工智能算法和多維度城市大數據治理平臺,形成了龐大的數字城市治理平臺。該平臺不僅可以針對各企業發展需求,共享相關發展資源,還能提高城市GDP增長率,增強該城市經濟恢復韌性。
二、概念
人工智能技術是指將計算機、心理學和哲學等學科,通過交叉融合的方式,形成新型學科,其主要研究模擬及拓展人的智能的理論、技巧和方式,屬于新的技術學科。在傳統的計算機任務中,我國將人工智能技術稱為人工神經網絡或機器學習。在新時期,人工智能技術意圖通過剖析智能本質,生產出與人類智慧類似的智能設備[1]。
經濟韌性是指某個經濟體,經過優化經濟結構,改善增長方式,從而實現應對內外部沖擊,提高經濟利潤的目標。經濟韌性對實現經濟穩定提升或者經濟收益下滑等具有重要影響。經濟韌性的具體表現與宏觀經濟韌性、區域發展韌性以及產業發展韌性等具有直接關聯。經濟韌性強調的不僅是一種抵御外部沖擊迅速恢復的能力,而是在遇到外部沖擊后,能夠順應變化科學分配資源,重整產業結構,實現轉型升級目標的能力。要想強化城市經濟韌性,需要根據城市環境變化情況,適當調整產業結構,轉換動能,按照城市規劃和產業基礎,大力發展高附加值新經濟業務。
三、人工智能技術對城市經濟韌性的積極影響
第一,有利于提供更多就業機會。隨著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會促使更多產業實現自動化生產,轉變原有業務運營模式,新增多種數字化就業崗位,為當地城市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可以進一步降低城市失業率。再者,隨著人工智能技術大范圍影響,人工智能設備生產企業、設備維修保養企業等隨之實現快速發展,為不同工作群體等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從而提升城市經濟韌性。
第二,有利于推動城市經濟增長。城市經濟增長速度,能夠從側面強化城市經濟韌性。隨著人工智能技術在城市中實現大范圍普及,可以使加工制造企業生產效率和質量得到顯著提高,并且可以代替簡單、機械的工作內容,降低相關企業人力資源投入成本,從而有效提升相關企業經濟收益,進而推動城市經濟增長。與此同時,經過人工智能技術代替部分勞動力后,可以使得部分勞動力得到釋放,使得相關勞動力擁有更多時間學習考證,提高自身勞動水平,探尋新的工作崗位,不斷提升經濟收入,從而逐漸推動城市經濟增長[2]。
第三,有利于促進行業結構升級。目前我國部分城市經濟正處于轉型和增速放緩階段,傳統行業發展結構無法滿足部分城市經濟韌性增強需求。然而隨著人工智能技術出現,可以根據城市經濟結構以及社會需求,轉化升級相關行業結構,比如通過改造物流行業發展模式,可以進一步拓展物流行業覆蓋面,有效轉化升級行業結構,強化相關行業市場競爭力。[3]例如,廣東省部分城市,根據當地社會經濟發展需求和時代發展情況,設計了多種人工智能技術在城市經濟韌性中的發展規劃,并預計截至2025年底,相關城市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遠超50多億,帶動相關行業結構升級規模接近700多億。
四、人工智能技術對城市經濟韌性的消極影響
第一,增大長期失業出現概率。人工智能技術的核心技能就是可以自我升級性能,提高服務質量。該項技能是人類最初定義人工智能技術概念時,為其賦予自主學習的能力。受這種技能影響,部分領域人工智能正在長期進行生產、制造和服務,相關崗位員工面臨長期被失業風險。有關員工要想在相關行業實現長遠發展,則會受到人工智能技術影響,受到嚴重阻礙。這樣不僅會影響員工經濟收入,還會弱化城市經濟韌性,影響城市經濟穩定發展[4]。例如,在浙江某些城市的物流行業中,企業研發出專門運輸物資的智能機器人,該機器人可以通過程序中的規定路線,自主運輸相關物資,并且還可以在運輸物資期間,借助語音交流系統,為相關受眾解答部分簡單問題。再者,相關智能機器人可以通過身份識別功能,將相關貨物直接傳送給對應受眾。雖然這種設備給當地物流帶來了便利,節省了人工投入成本,但是相關運輸崗位上的工作人員受到智能機器人影響,出現了被失業情況,如果相關工作人員缺乏轉型發展思想,則會出現長期失業現象,從而影響城市經濟韌性。
第二,加大收入差距。現階段我國人工智能技術雖然在各行業得到廣泛應用,但是研發和使用權限仍舊集中于少數企業。究其根本是由于人工智能技術中的新技能研發,需要大量資金和專業人才支撐,然而城市中的大量資金和專業人才,經常被實力雄厚的企業所壟斷。相關企業可以借助自身實力和發展需求,投入大量資金和專業人才負責研發人工智能技術中的新技能,以此增強自身核心競爭力,從而在后期獲得更多市場發展資源。這樣不僅可以無形中提高相關壟斷企業經濟收益,還會加大壟斷企業與中小企業收入差距,使得城市貧富差距進一步增大,從而降低城市經濟韌性。
第三,信息安全問題頻發。雖然人工智能技術會為各行業發展帶來便利,降低人工支出成本,但是該技術在研發、應用等環節,主要是以數據信息資源為基礎,一旦相關企業和行業未能妥善保管數據信息資源,則會受到黑客和病毒影響,出現嚴重的信息安全問題,從而影響城市經濟穩定發展,弱化城市經濟韌性。例如,以淘寶、拼多多等電商軟件為例,這些年相關電商軟件開始逐漸應用人工智能技術,統計不同消費群體的興趣、購買記錄等,力求在后期為消費者提供更加優質的推送服務。然而,如何確保人工智能技術收集到的客戶信息不被泄露,成為技術人員首要關注的重點問題。當技術人員未能加強相關系統安全性能,則會在應用數據和共享數據期間,出現信息外泄、被盜或者篡改等安全問題。這樣不僅阻礙相關行業持續健康發展,還會降低城市經濟韌性。
五、運用人工智能技術增強城市經濟韌性的策略
第一,做好頂層設計。有關城市要想運用人工智能技術增強城市經濟韌性,需要結合當地發展情形,做好頂層設計,用發展視角看待有關行業發展前景,按照有關行業發展需求,科學分配現有資源。同時,在應用人工智能技術期間,應組織專業的信息員負責觀察有關行業和企業發展變化規律,對比分析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效果,根據現實情況重新設置合理的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方案,處理相關行業經濟發展阻礙,從而逐漸強化城市經濟韌性。此外,在新時期,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會涉及機器自學、優化改進等方面,有關城市應統籌考慮相關行業發展需求,讓信息員開發研究演算、推理等處理技術,為發揮人工智能技術在城市經濟韌性中的作用奠定良好基礎。
第二,建設應用試點。雖然這些年我國人工智能技術在各行業得到普及,但是部分經濟發展速度較慢,地區偏遠的城市,未能充分運用人工智能技術發展經濟。相關地區政府應根據當地產業結構,積極在當地建設應用試點,通過分析東南地區某些城市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案例,從中借鑒人工智能技術應用經驗,保障試點順利開展。在建設應用試點期間,相關地區政府應設計相關扶持政策、人才引進政策等,協助初創企業整合人力資源和發展資金。例如:在扶持政策中,當地政府應根據國家現行規定,為有關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和研發企業撥付建設資金,減免稅收;在人才引進政策中,當地政府可以通過優化薪資結構,落戶政策等,吸引優秀人才前往當地。在應用試點建設完成后,政府可以與相關企業聯手,動態了解同類企業在應用人工智能技術后,出現了哪些改變,總結經濟收益是否提高,城市經濟韌性是否增強,按照應用試點建設效果,確定后期推廣行業以及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模式,力求不斷增強城市經濟韌性。
第三,打造智慧城市。相比其他城市而言,智慧城市經濟韌性較強。有關城市可以按照發展需求,以優化城市服務、提高管理質量為基礎,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打造智慧城市。其一,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研發智能停車系統、智能交通預估平臺等,運用數據分析和深度學習算法等功能,實施智能化交通路線引導目標。這樣不僅可以在交通方面新增部分崗位,還能緩解城市交通擁堵問題[5]。其二,借助人工智能技術,改善醫療服務。通過人工智能技術中的感知功能和傳感設備,動態采集病患身體信息,利用自動化分析功能,根據分析結果為病患提供個性化醫療方案,以此推動醫療行業快速發展,提高醫療經濟收入,從而有效強化城市經濟韌性。
第四,推動產業融合。城市要想借助人工智能技術強化城市經濟韌性,需要積極推動產業融合,落實跨行業、跨產業發展模式。首先,在推動產業融合前期,城市有關部門應重點調研當地現有產業類型,深入了解各產業發展形勢,從經濟角度出發,劃分現有產業發展速度,將需要跨行業融合的產業整理出來。其次,在推動產業融合期間,城市有關部門可以邀請相關產業專家參與其中,引導其分享產業融合意見,并組織專人負責與相關企業溝通,簽訂跨行業、跨產業協議,在協議中明確企業需要提供的人力資源和物力資源等信息。最后,定期評估產業融合效果。城市有關部門應在不同時間段,從企業發展情形、經濟利潤、工作人員收入、市場消費等層面入手,評估產業融合實際結果是否達到預期,并根據評估結果,與相關企業相互協商,借助人工智能技術探尋新的融合模式,逐漸提高城市經濟韌性。
第五,優化崗位結構。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普及,極易對傳統工作崗位造成不利影響。為了防止出現大量員工失業以及長期失業現象,城市有關部門應根據人工智能技術在有關行業應用情況,優化崗位結構,將信息技術崗位和基礎操作崗位結合起來,嚴禁短期內全部轉為高端信息化崗位。再者,城市有關部門應結合人工智能技術在有關行業的推廣情況,設計新型數字操作崗位、自動化設備維修崗位等,并確立相關用人指標,優先為由于人工智能技術取代被動失業的工作人員提供培訓機會,在培訓中向其傳授新型崗位工作技能,確保有關員工在崗位轉型調整后,能夠快速適應新型崗位,減緩人才流動,為強化城市經濟韌性奠定良好基礎。
第六,加大教育投入。現階段我國人工智能技術發展速度較快,社會對人工智能技術方面的人才需求量較高。有關城市要想通過人工智能技術,提高經濟韌性,需要加大教育投入,通過設計高校專業課程、人才培養機構、校企融合等手段,培養大量專業人才。例如,在設計高校專業課程時,當地教育部門可以在高校增設“AI+”智能課程、信息安全保護課程,要求高校在學生就讀期間,重點培育學生的人工智能技術應用理論和實踐操作技能。在建立人才培養機構時,當地政府可以鼓勵人工智能技術方面的專家在當地開設培養機構,負責定期向參與學習的人員傳授人工智能技術應用經驗,工作人員可以按照個人需求,決定是否報班學習。在開展校企融合時,當地政府可以引導高校與優秀企業合作,定期為校內學生和社會工作人員,提供理論學習、實踐研究等機會,并組織精英人士向校內學生和社會工作人員傳授信息安全防護技巧。為了確保校企融合順利實施,當地政府可以根據人工智能技術發展現狀,建設人工智能技術研究實驗室以及相關基地,確保在短期內可以為社會培養大量專業人才。
結語
綜上,人工智能技術對城市經濟韌性具有積極和消極雙重影響,在積極影響中,可以提供更多就業機會,推動城市經濟發展,促進行業結構升級。在消極影響中,會增大長期失業出現概率、加大收入差距、信息安全問題頻發。對此,為了有效應用人工智能技術,強化城市經濟韌性,相關部門應根據現實情況制定合理的應用策略,做好頂層設計、建設應用試點、打造智慧城市、推動產業融合、優化崗位結構、加大教育投入,采用多種方式提高城市經濟發展恢復力,促進城市持續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趙賀,王林輝.人工智能技術應用與勞動就業質量[J].蘇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44(03):116-128.
[2]馬敏.論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及應用[J].科技創新與應用,2023,13(08):173-176.
[3]李曉燕.人工智能技術在電子領域的應用[J].電子元器件與信息技術,2023,7(03):117-120,124.
[4]張國慶.工業機器人與人工智能技術的整合研究[J].現代工業經濟和信息化,2023,13(04):52-53.
[5]劉偉,張輝,黃澤華.中國產業結構高度與工業化進程和地區差異的考察[J].經濟學動態,2020(1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