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麥肯錫全球研究院預計, 到2030年,30%的崗位都可能會被自動化技術取代。馬斯克也在社交媒體上表示, 預計到2025年年底,AI的智力水平將超越任何單獨的人類個體,而到2027—2028年,AI的整體智力有可能凌駕于全人類之上。
那么, 相對于AI, 人類真的沒有什么優勢可言了嗎?不是的。事實上,我們人類身上總有一些稟賦,是AI 無法取代的。在我看來,人類至少有四種能力是AI 不具備的,這也是未來我們每個人的立身之本。
第一,人有提需求的能力。什么是提需求的能力?舉一個具體的例子來說明。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腦外科專家黃翔曾向AI 發起一個需求,請AI 預測腦外科醫學領域在未來都會有哪些重要的問題。結果跟很多人想的一樣,AI匯總了大量現有文獻中的已知問題,但并沒有創造出新問題。換句話說,AI可以解決問題,但人類是這個流程唯一的推動力。因為AI 既不會口渴,也不會饑餓,更沒有社交壓力,就算連續工作24小時也不會疲倦。只要人類不告訴它,它永遠無法設身處地地體會一個人會哪里不舒適,對什么有渴求。也就是說,AI體會不到人的切膚之痛,那些跟人自身相關的真問題,只能由人類自己提出。因此,能夠敏銳地感知需求、提出需求,會成為未來人類的核心能力之一。而AI 的價值在于,它接收到人類的明確指令后,能提供更好的解決方案。
第二個能力是,人可以保持不精確。簡單說,就是人會犯錯。
比如,你讓一個計算機復制一萬字的文本,一般不會出現任何差錯。但假如你讓一個人,靠自己的雙手把一萬字的文本抄寫一遍,那大概率會出現錯誤。人很難做到百分百精確。那犯錯能算是一種能力嗎? 當然算。因為換個角度看,犯錯可能就是創新的契機。
比如,生命的進化本身就是一種意外的產物。基因在復制過程中出現意外,才會導致每一代的性狀都有微小的變異。然后通過自然選擇,把有用的一部分變異保留下來,經過一代又一代的積累,才有了最終的物種進化。假如基因永遠不出差錯,做到完全精確復制,進化根本不會發生。
再比如,很多文藝作品中, 錯誤往往會造就詩意。電影《無間道》中,警官黃志誠在被黑幫殺害之前,和臥底陳永仁在天臺接頭,匆匆分別前,黃志誠恍惚中叫了一聲“喂”。這句臺詞原本并未出現在劇本中,陳永仁愣了一下才回過頭,兩個人都不知道怎么接話,但那一瞬間的停頓,卻成了電影中最讓人回味的鏡頭之一。
我們很容易把犯錯當成一件壞事,但事實上錯誤可能會帶來意料之外的驚喜。那么,AI會不會也發展出一套專門“犯錯”的算法呢?很難。這并不是說技術上無法實現這一點,而是從心理上,錯誤只有在有意無意中發生才對人有意義??桃庵圃斓腻e誤,就失去了錯誤本身的價值。
比如,心理學流派當中的精神分析流派就認為,一個人的口誤也許能反映他在無意識層面的真實意愿。
人類是創造錯誤的專家,更是解讀錯誤的專家。而隨著AI能做的事越來越多,人類的錯誤、靈感等不精確的東西,會變得越來越有價值。
第三個能力是,人會賦予事物意義。
未來,隨著技術的發展,人類稀缺的將是意義,而不是效率。比如,現代工業的流水線可以生產無數只相同的杯子,但我們仍然會購買粗糙、有缺陷的手工杯子。比如,現在預制菜已經很發達了,但我們仍然在追求現炒菜, 追求鍋氣。再比如,在食物過剩的時代,今天的吃播主播仍然會通過分享自己吃東西的感受,激發更多人的共鳴。
技術會讓很多人的基本需求最大限度地被滿足,但之后它的價值會越來越低,它不能滿足人類更深層次的需求。而這個更深一層的需求,就是意義感,其本質就是“與我有關”。
什么意思呢?想象一下,當你在奧運會賽場上,看到博爾特把百米賽跑的世界紀錄縮短0.1 秒時,你會感到很振奮。但假如理性地思考這件事,一個人無論能跑多快,好像也并不能創造什么實際價值。單論速度,人跑得再快,也快不過汽車。但是,這并不會妨礙你為之感到激動、振奮,因為作為人類中的一分子,你感受到某種聯結和共振。
再比如, 心理咨詢師很難被AI 完全取代。因為你跟機器對話,很難感受跟人對話的意義感。電影《畫皮》中有句臺詞:你有過人的體溫嗎?有過心跳嗎?聞過花香嗎?看得出天空的顏色嗎?你流過眼淚嗎?世上有人愛你,情愿為你去死嗎?倘若你面對一個機器心理咨詢師,你的感受可能就很接近這句臺詞。
AI只是算法按照某種套路給出一個正確的答案。而這些正確的答案,并不能給人帶來真正的意義感。因此,在未來,面對那些與人類的經驗、情感有關的領域,我們有天然的優勢。
最后,人有應對變化的能力。
維克多·弗蘭克爾是世界著名的心理學家。他的作品《活出生命的意義》舉世聞名,而他個人的經歷更像是從絕境中開出花來。
在德國納粹統治期間,弗蘭克爾全家被關進了奧斯維辛集中營,最終幾乎所有人都死于毒氣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幸存。一般來說,這樣的經歷,足以擊垮一個人的所有斗志。但是,弗蘭克爾不但超越了這些痛苦,還將自己的經驗與學術結合,開創了意義療法。
他在67歲時,還拿下了飛行執照,80歲時竟然登上了阿爾卑斯山。弗蘭克爾有一句名言:一個人可以被剝奪任何東西,除了這個人最后的自由,那就是在既定的環境下,選擇自己抱持什么態度的自由。
所以,面對變化,人類具有最大的韌勁和無窮的勇氣,這是AI 不可能具備的。
技術的進步會代替我們完成枯燥的、重復的、單調的工作,而使人之所以成為人的東西,就會被放大、被看見、被認可。
(摘自“羅輯思維”微信公眾號,知止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