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不光象征身份地位,還象征很多東西——尤其古詩詞中極為擅長“轉喻”,一些本來稀松平常的顏色詞,也就變成了內涵豐富的文化載體,有些甚至一直被我們沿用至今。
比如,“粉黛”原意是化妝時用來敷面的白粉和畫眉的黛墨,很快被用來指代女子——紅粉佳人、三千粉黛,乃至蛾眉、青蛾,都是女子的別稱。紅袖添香、紅顏知己,紅紅的都是女子。
相形之下,男子雖不施粉描眉,青絲綠鬢卻也是有的——年輕人須發皆黑,所以這個代表黑色的“青”字,到頭來也成為青壯年的象征,我們現在使用的“青春”,追根溯源也是一樣的發端。
而當“青”字不代表黑色,代表竹青時,又有了名垂千古的“留取丹心照汗青”——古人在竹簡上寫字前,要先用火烤竹簡,使之“出汗”,以防將來蟲蛀,所以“汗青”就演變成了“載入史冊”之意?!懊骨嗍贰敝械那啵瑯右彩侵盖嗌闹窈啞?/p>
傳說中,西王母有一只取食傳信的“青鳥”,于是青鳥便成了信使的代稱。李商隱有傳世名句:“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p>
古人雅好,熱衷在楓葉上題詩傳情,稱為“題紅”;又喜歡將翠鳥的羽毛取來裝飾寶石,稱為“點翠”。
“紅鸞星動”是好事將至,“兔走烏飛”是歲月倏忽——傳說中,太陽里有三足烏,月亮中有玉兔,所以烏與兔就被拿來轉喻日升月恒。
“白云鄉”在古人眼里是仙界的代名詞,而“黑甜鄉”則是每個普通人都能進入的夢境。
古詩詞中若讀到“白榆”,便知是滿天星星,“天上何所有,歷歷種白榆”,滿天星辰和飄落滿地的榆錢一樣,星星點點,漫山遍野。
有些詞我們至今用得歡,卻未必知道它的來處。比如,白眼、清白、浮一大白——“白眼”源自《晉書·阮籍傳》:“籍又能為青白眼,見禮俗之士,以白眼對之?!笨吹讲幌矚g的人,阮籍就要翻白眼。而用“浮一大白”來代替酒,用“清白”來比喻一個人的品格,也早在蘇軾的“翠袖爭浮大白,皂羅半插斜紅”和趙彥端的“山礬風味更梨花。清白競春華”中已可看到。
(摘自《新民周刊》2024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