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前,萬隆會議開啟亞非及發展中國家團結合作的時代篇章,是戰后國際關系史上一大創舉。中國作為重要參與方,為會議的成功作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貢獻。70年來,團結、友誼、合作的萬隆精神,成為指引發展中國家改變自身命運、實現共同發展、參與全球治理的一面光輝旗幟。在萬隆精神激勵下,全球南方作為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集合體,日益成為在國際和地區事務中維護和平、促進發展、深化合作的一支重要力量。70年后的今天,面對動蕩變革、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進一步弘揚萬隆精神并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推動全球南方聯合自強、共同致力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事業,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萬隆會議影響深遠
20世紀50年代,美蘇冷戰加劇,世界陷入兩極對峙。與此同時,二戰后開始的擺脫殖民統治、爭取民族獨立的浪潮洶涌澎湃。1955年4月18日至24日,亞非兩大洲29個國家的代表齊聚印度尼西亞萬隆,共商攸關亞非國家人民共同利益的重大問題,發出亞非人民反帝反殖、獨立自主的共同訴求,彰顯新生的民族獨立國家團結合作的迫切愿望,在世界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世界民族解放運動的加速器。萬隆會議上,“徹底鏟除殖民主義”、“讓新亞洲和新非洲誕生”的宣言振聾發聵,“聯合起來支持未獨立地區”的號召極大鼓舞了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的信心,許多被殖民被壓迫民族掙脫枷鎖,尋求獨立自主,加快了全球殖民體系的土崩瓦解。從1955年至1969年,亞非地區的獨立國家由29個增至73個。在非洲,僅1960年就有17個國家獲得獨立,被稱為“非洲獨立年”。拉丁美洲也受到萬隆會議的感召,一些國家陸續爆發反美、反帝群眾運動和游擊戰爭。萬隆會議的成功促使西方數百年建立的殖民體系加速走向終結,迎來了世界歷史的新紀元。
開啟南南合作的集結號。萬隆會議是第一次沒有殖民國家參加、完全由亞非國家自主舉行的大型國際會議,標志著南南合作的正式起步,書寫了亞非兩大洲國家團結奮斗的壯麗序章。會議將各殖民地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的斗爭以及新生國家捍衛本國獨立自主的努力,上升為亞非人民團結起來反帝反殖的共同事業。同時,新生的民族獨立國家面臨貧窮落后、民生凋敝、治理脆弱的艱難局面,萬隆會議深刻認識到“促進亞非區域的經濟發展的迫切性”,倡導亞非國家互幫互助、抱團取暖、扶攜前
行,讓共謀發展從一開始就成為南南合作的核心任務。萬隆會議還針對亞非國家彼此間的差異與隔閡,呼吁實現從諒解到尊重,再從尊重到集體行動的合作路徑,在求同存異的基礎上形成團結、友誼、合作的強大聲勢和進步思想,成為數十年來南南合作不斷發展的源頭活水。
促進世界和平與公正的宣言書。面對冷戰,亞非國家不愿卷入美蘇主導的兩大陣營,不愿看到世界再次陷入沖突的漩渦,堅決抵制超級大國的干預和滲透,捍衛自身獨立自主,堅定站在維護世界和平的一邊。基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與會國家達成萬隆會議十項原則,包括尊重基本人權、尊重《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尊重一切國家的主權和領土完整,承認一切種族的平等、承認一切大小國家的平等,不干預或干涉他國內政等。萬隆會議十項原則被聯合國文件吸收,成為規范國際關系、建立戰后國際秩序的重要基石。萬隆會議十項原則宣告亞非新興民族獨立國家作為一支重要政治力量登上國際舞臺,向世界展現了推動建立公正合理國際秩序的智慧、信念與行動。
新中國走上國際舞臺的里程碑。70年前,周恩來總理沖破險阻,率團參會,高舉團結反帝的旗幟,堅持求同存異、協商一致的原則,為化解國家間分歧提供有效方案,促成一系列會議共識。中國所倡導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成為萬隆會議十項原則的重要組成部分,擴大了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和話語權。彼時,新中國剛成立不到六年,面臨美國強勢外交圍堵,很多亞非國家尚未與中國建交。中國代表團以萬隆會議為平臺,積極與亞非國家直接對話交流,有效擺脫了相對孤立的外交態勢,初步塑造了新中國求同存異、愛好和平、主持正義、友善合作的國際形象,贏得了亞非國家的廣泛贊譽和尊重,提升了中國國際地位。
上述所有這些重大成果和歷史進程,共同滋養、充實、融合成了萬隆精神,其內核承載著廣大發展中國家團結、友誼、合作的價值追求,體現了主權平等、和平共處、多邊主義等現代國際關系準則的進步元素,指引廣大發展中國家聯合自強、合作共贏,對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發揮著持久而顯著的積極作用。
二、萬隆精神歷久彌新
歲月砥礪,時移世易。當年剛剛贏得民族獨立的發展中國家,今天已經以全球南方的群體姿態強勢崛起。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機遇與挑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夢想和使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形勢下,萬隆精神仍然具有強大生命力”。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全球南方需要重溫從萬隆一路走來的初心,創造性發展萬隆會議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讓萬隆精神的光芒繼續照亮人類前進的征程。
把握全球南方戰略地位上升的根本趨勢,強化弘揚萬隆精神的戰略信心。萬隆會議時期,亞非地區獨立國家不足30個,而且普遍經濟基礎薄弱、百廢待興。如今,亞非這兩片古老大陸發生了廣泛而深刻的變化,成為具有巨大發展活力的地區。環顧世界,全球南方國家數量和人口總數占世界2/3以上,經濟總量全球占比超過40%,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80%,成為拉動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近年來,全球南方內部貿易快速增長,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趕超勢頭明顯,表明長期發展潛力和內生動力增強。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全球南方’聲勢卓然壯大,為推動人類進步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全球南方正迎來又一次震撼全球的政治覺醒,在促進世界和平、維護公道正義、合作應對全球性挑戰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
用,是當今世界的穩定、向善、進步力量。全球南方挺立時代潮頭,在鞏固獨立成果的同時致力于賦能世界和平穩定,促進各國共同繁榮,推動萬隆精神彰顯時代價值與現實意義。
延續南南合作跨越式發展的良好勢頭,拓展弘揚萬隆精神的廣闊空間。作為最大發展中國家,中國的參與、引領和投入激發了南南合作的巨大活力。習近平總書記從戰略高度、全球視野出發,就南南合作提出宏偉思路和系列倡議,與全球南方國家開展密切的雙多邊交流,為南南合作擘畫藍圖,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隨著共建“一帶一路”全面鋪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和新開發銀行成立,南南合作在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資金融通方面大踏步前進。全球發展倡議的落實帶動了南南合作在可持續發展、創新發展、綠色發展方面的新作為。中國提出“授人以漁”理念,并充分體現在脫貧攻堅、治國理政等方面的經驗分享中,提升了南南合作成效。全球南方區域性合作組織在調解地區沖突、維護地區穩定、反恐、打擊跨國犯罪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全球南方國家還以聯合國系統為主陣地,為捍衛自身經濟、社會、環境、健康等正當權利進行著卓有成效的溝通協作。
推動全球南方合作機制建設,夯實弘揚萬隆精神的支撐保障。各層次合作組織和平臺不斷涌現,相互補充,正在形成強大合力和高效的組織行動力。在區域層面,東盟、非盟、阿盟、拉共體、上海合作組織、亞信等國際組織日臻完善,中國與發展中區域合作機制實現全覆蓋,在促進區域內國家間的經濟合作、政治協調、文化交流等方面發揮了核心作用。在跨區域層面,金磚國家合作機制已成為全球南方合作的“主心骨”,經過新一輪擴員和做大做強“金磚+”、金磚伙伴國機制,對全球南方的輻射力大大增加,通過定期舉行領導人會晤、部長級會議以及各領域的合作項目,在全球南方合作中發揮著舉旗定向、示范帶動作用。在全球層面,除“77國集團和中國”、不結盟運動等傳統機制外,圍繞“一帶一路”和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新創立的溝通協商和落實機制,也是全球南方合作的有力組織保障。
推動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賦予萬隆精神新的時代內涵。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亞非領導人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要大力弘揚萬隆精神,不斷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推動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推動國際秩序和國際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推動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更好造福亞非人民及其他地區人民”。70年前,面對“建設一個什么樣的世界,如何建設這個世界”的重大課題,中國為萬隆會議的成功舉行和萬隆精神的確立發展貢獻了自己的智慧力量。70年來,在萬隆精神激勵下,中國始終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積極為南方國家仗義執言,在國際舞臺上展現出負責任大國擔當;倡導踐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提出并與國際社會攜手落實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和全球文明倡議,為南南合作注入新的動力;積極完善中國-東盟、中阿合作論壇、中非合作論壇、中國-拉共體論壇、金磚國家峰會、上海合作組織等合作平臺,積極支持金磚擴員,推動增加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全球事務中的代表性和發言權。隨著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從中國倡議擴大為國際共識,從美好愿景轉化為豐富實踐,必將有力推動世界走向和平、安全、繁榮、進步的光明前景。
三、新形勢下弘揚萬隆精神至關重要
當前,國際形勢變亂交織,地緣沖突延宕不絕,各種挑戰層出不窮,不穩定不確定因素顯著
上升。各國人民普遍期望加強互利合作,實現共同發展,但逆全球化思潮抬頭,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卷土重來,個別大國大搞強權霸凌,破壞國際規則,制造分裂對立,肆意圍堵打壓新興力量,世界再次走到關鍵十字路口。與此同時,東西南北關系出現此消彼長的歷史性變化,要讓世界穩下來、好起來,全球南方是關鍵。弘揚萬隆精神,既是順應國際關系發展正確方向和時代潮流的必然要求,也是應對當前全球性挑戰、共建更加美好世界的客觀需要。
捍衛國際公平正義。大國如何對待小國、強國如何對待弱國是檢驗國際公義最好的“試金石”。個別大國迷信實力至上、本國優先,大搞單邊霸凌,導致國際局勢動蕩不安、亂象頻出。全球南方要以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和聯合國成立80周年為契機,旗幟鮮明發出要團結不要分裂、要合作不要對抗、要公正不要霸權的時代強音,共同抵制一切倒行逆施,共同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和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共同推動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避免人類重回弱肉強食的叢林世界。
維護開放合作環境。近年來,全球發展進程遭受嚴重沖擊,國際發展合作動能減弱。處于世界經濟“脆弱地帶”、抗風險能力較弱的南方國家首當其沖。貿易戰、關稅戰沒有贏家,搞“脫鉤斷鏈”損人害己,保護主義沒有出路。將經貿問題政治化、工具化、武器化、泛安全化,違背經濟規律,損害各國人民福祉。全球南方要積極參與共建“一帶一路”和全球發展倡議等機制,推動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堅定維護多邊貿易體制,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做大共同發展的“蛋糕”,形成開放、多元、穩定的世界經濟秩序,促進世界各國合作共贏。
守護世界和平安寧。和平是人類最持久的夙愿。全球南方國家大多蒙受過外國侵略和內部戰亂的苦難,深知和平的寶貴,珍視安寧的生活。面對大國博弈加劇、熱點此起彼伏,全球南方要一道推動落實全球安全倡議,反對搞陣營對立和軍事脅迫,倡導以對話彌合分歧、以合作化解爭端,推動政治解決國際和地區熱點問題,在維護世界和平穩定中貢獻全球南方的智慧和力量。面對外部干涉和沖突外溢影響,全球南方有必要加強戰略溝通,增進安全互信,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問題上相互支持,就重大國際和地區問題加強協調,共同營造安全穩定的國際環境。
促進人類多樣文明。盡管文明沖突、文明優越等論調不時沉渣泛起,但人類歷史證明,文明多樣性是人類進步的不竭動力,不同文明交流互鑒是各國人民共同愿望。全球南方包括160多個國家,社會制度、歷史文化、價值觀念千差萬別,共同構成異彩紛呈的文明畫卷。面對不同形式的文明歧視和打壓,全球南方應一道踐行全球文明倡議,以全人類共同價值為普遍遵循,支持各國探索符合本國國情的現代化道路,加強治國理政交流,促進各國人民相知相親,推動各種文明包容互鑒。
歷史車輪滾滾向前,總有一些精神穿越時空、歷久彌新。70年前,周恩來總理向亞非各國申明,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同而不是來立異的”;10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無論發展到哪一步,無論國際風云如何變幻,中國都永遠做發展中國家的可靠朋友和真誠伙伴”。歷史見證了中國和亞非國家手拉手、肩并肩一路走來的艱辛和輝煌,也必將繼續見證中國與全球南方國家共同邁向現代化、攜手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的新成就、新貢獻。
(作者:習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專職副秘書長、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
責任編輯:馬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