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習近平關于加強黨的作風建設論述摘編》一書中,記載了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9月參加河北省委常委班子專題民主生活會時講話里一個精妙的比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作風問題上,起決定作用的是黨性。衡量黨性強弱的根本尺子是公、私二字”。當前,全黨正在開展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黨員改進作風,需要時刻檢視自己的黨性,用“公、私二字”這把根本尺子衡量一下自己的黨性強不強、有多強。
作風問題本質上是黨性問題,黨性說到底就是立場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多次用講故事的方式論證這把尺子的重要性,比如關于“錦州蘋果”的故事。遼沈戰役期間,錦州鄉間的蘋果熟了,行軍路過的解放軍戰士雖然饑渴難耐,卻一個都沒有摘。毛澤東同志說:“不吃是很高尚的,而吃了是很卑鄙的,因為這是人民的蘋果。”2022年秋,習近平總書記在遼沈戰役紀念館講完這段故事后語重心長地說:“這樣的蘋果,我們現在也不能吃。”在這里,“黨性強”與“江山紅”是緊密相關的,黨性一旦喪失,人民的蘋果被隨意摘走吃掉,紅色江山必然難保。同樣令人印象深刻的,還有焦裕祿同志反對孩子“看白戲”的故事。2015年1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黨校縣委書記研修班學員座談會上講話時講道,“焦裕祿同志曾經親自起草了《干部十不準》,規定干部在任何時候都不搞特殊化。他得知兒子‘看白戲’,立即拿出錢叫兒子到戲院補票”。焦裕祿精神之所以被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及,強調“過去是、現在是、將來仍然是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就在于焦裕祿同志能夠始終做到大公無私,哪怕是子女看戲這種看似不起眼的小事,他也絕不把私字擺在公字的前頭。打錦州的解放軍戰士、“兩袖清風來去”的焦裕祿同志,這些事情在一些人眼里可能是“迂腐”的、“不精明”的。但倘若一個共產黨員特別是黨員領導干部,身上沒有共產黨人的風骨和氣節,哪里還會有人民對黨的信任,對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信任?
黨性需要時時刻刻磨礪,否則必然“一篙松勁退千尋”。當前,我們所處的環境、所肩負的任務已經有了很大的不同,面臨新的嚴峻而又重大考驗,黨員、干部仍然要在公與私的天平上作好抉擇。黨性原則決定了黨員干部必須把黨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做到大公無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這不僅是對黨員干部加強黨性修養的政治要求,也是正確處理公私關系的基本準則。黨員、干部必須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教導,牢固樹立正確權力觀、政績觀、事業觀,始終站在黨和人民的立場上,時時以公、私二字為標尺,常修為政之德、常思貪欲之害、常懷律己之心,始終干干凈凈做事,堂堂正正做人。
(作者單位:中共中央宣傳部宣傳輿情研究中心)
責任編輯:肖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