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林綠化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國土綠化,多次強調要“科學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并連續13年參加首都義務植樹。今年4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時再次強調,“植樹造林是生態文明建設重要一環”,“綠化祖國必須堅持擴綠興綠護綠‘三綠’并舉,推動森林水庫、錢庫、糧庫、碳庫‘四庫’聯動”。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國綠色版圖正不斷擴大,不僅筑牢了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生態屏障,更讓億萬群眾真切感受到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的幸福生活。新時代新征程上,我們必須繼續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鍥而不舍、久久為功,科學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為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維護國家生態安全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一、深刻認識科學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的重大意義
國家林草局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完成營造林444.6萬公頃,森林覆蓋率超25%,森林蓄積量超200億立方米,治理沙化、石漠化土地278.3萬公頃,實現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持續“雙減少”,已成為全球增綠最快最多的國家。同時也要清醒看到,我國總體上仍然是一個缺林少綠、生態脆弱的國家,林草資源總量仍然不足,質量效益還不夠高。只有堅定不移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弘揚生態文化,持續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才能讓祖國大地更加綠意盎然、生機勃發。
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林業建設是事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根本性問題”,“森林是陸地生態的主體,是國家、民族最大的生存資本,是人類生存的根基,關系生存安全、淡水安全、國土安全、物種安全、氣候安全和國家外交大局”。森林是全球陸地生態系統中最大的生物群系,其生物量占全球陸地生物量的80%,碳儲量約為生物量的40%,具有重要的生態調節、物產提供、文化供給、支持功能等生態服務功能。草原占我國陸地面積約三分之一,雖然生物量不如森林巨大,但草原的生態服務功能與森林相似,草原土壤也具有較大規模的碳儲量。由此可見,森林和草原是“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的主要支柱,也是生態保護、修復和建設的重要支撐。只有從“林草興則生態興”、“生態興則文明興”的戰略高度,充分認識林草事業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重要地位,努力推動森林草原資源總量持續增長、質量穩步提高,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才能逐步實現美麗中國的美好圖景。
發展綠色生產力的重要舉措。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綠色生產力要求在發展中以生態、資源、環境等要素為核心,通過新一輪綠色技術革命實現生產力形態的躍遷,高綠色附加值成為其重要的產品標識。科學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厚植綠色生產力的質量底色,通過提升“含綠量”,賦能“含金量”,實現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的雙贏。從通過森林經營提高固碳能力的浙江安吉,到首創國有林場差異化激勵管理的福建三明,從富藏熱帶雨林的海南島,到筑牢北疆綠色生態屏障的內蒙古,各地區各部門各行業積極弘揚生態文明價值理念,加快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大力推行綠色生產方式,林草資源總量和質量不斷提升,生態優勢更好地轉化為經濟效益。增綠就是增優勢、護林就是護財富,2024年全國林草產業總產值達10.17萬億元,已形成木竹加工、森林食品、林下經濟、生態旅游等4個年產值超萬億元的支柱產業。實踐證明,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不僅讓綠水青山變現為看得見的金山銀山,更為綠色生產力注入強勁動力。
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現實需求。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人民對美好生活最基本的期盼和向往。40多年來,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積極投身義務植樹,齊心協力、鍥而不舍,取得顯著成效。森林生態安全屏障不斷筑牢,環境問題日趨改善,大氣污染、沙塵暴、土地荒漠化等問題得到有效治理。城市綠化浸潤人心,目前我國已建成212個國家森林城市,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2.69%,城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5.65平方米。“推窗見綠、出門入園”的美好愿景逐漸成為現實,森林“四庫”作用進一步彰顯,林草產業成為人民群眾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森林和草原也成為人民群眾重要的食物來源地。如今,我國森林食物產量超2億噸,成為繼糧食、蔬菜之后的第三大重要農產品。良好的城鄉人居環境、高質量的林草生態產品是人民群眾的共有財富,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日益提升。
二、準確把握科學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的根本遵循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進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科學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因地制宜,科學種植,加大人工造林力度,擴大森林面積,提高森林質量”,“要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這些重要論述為我們科學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提供了根本遵循。
堅持數量和質量并重、質量優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著力提高森林質量,堅持保護優先、自然修復為主,堅持數量和質量并重、質量優先”,“要更加注重‘提質’,優化林分結構,搞好森林經營,同步提升草原生態質量”。雖然我國人工林面積全球第一,但我國森林資源的家底還不夠厚實。從總量來看,我國森林覆蓋率與全球31%的平均水平還有差距,人均森林面積也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約30%;從質量上看,我國森林平均每公頃的蓄積量為95.02立方米,約為全球平均水平的69%,加之樹種樹齡結構不夠合理、部分人工林種單一而受到病害蟲
害威脅較大等等,林地生產力還有較大提升空間。加快轉變林業發展方式,從追求數量為主轉向質量和數量并重,倡導森林可持續經營,實施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培育穩定、健康、優質、高效的森林生態系統,充分發揮森林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堅持以水定綠。水資源是生態保護修復和國土空間綠化的基礎性約束條件。以水定綠,是在水資源剛性約束下,堅持系統觀念,尊重和順應自然,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理念,充分考慮生態系統的整體性,遵循林草等綠化資源與水等其他生態要素一體共生的規律,特別是水資源對造林綠化的重要影響作用,以水資源承載能力作為生態建設和城鄉綠化的前提和基礎,形成可持續的生態環境治理修復和國土空間綠化模式。充分考慮造林地的地域特點、土地結構、空間結構、承載能力等條件,特別是要把水資源作為重要的限制因素,綜合考慮降水、地表水、地下水等水資源的時空分布和承載能力,科學安排綠化用地用水,堅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荒則荒。
堅持全社會共同參與。建設綠色家園是人類的共同夢想。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廣泛開展國土綠化行動,每人植幾棵,每年植幾片,年年歲歲,日積月累,祖國大地綠色就會不斷多起來,山川面貌就會不斷美起來,人民生活質量就會不斷高起來”。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始終堅持國土綠化成果由人民共享,致力于滿足人民需要、回應人民期盼、改善人民生活。當前,我國生態旅游持續升溫,2024年游客量達27.6億人次。走進森林、擁抱自然成為城鄉居民觸手可及的生態福利,人民群眾實實在在享受到了城鄉綠化成果。生態文明建設為了人民,造福人民,更需要依靠人民。每個人都是生態環境的保護者、建設者、受益者。尊重群眾首創精神,動員全社會共同參與植樹造林,把義務植樹與鄉村振興、森林旅游、自然教育、公益項目等有機結合,激發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把建設美麗中國轉化為全體人民的自覺行動。
堅持系統觀念、統籌規劃。生態是統一的自然系統。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統籌森林、草原、濕地、荒漠生態保護修復,加強治沙、治水、治山全要素協調和管理”。森林和草原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對國家生態安全具有基礎性、戰略性作用,同時又與林區、山區、沙區、牧區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相連。林草興、生態興、文明興,形成了一個嚴密的邏輯鏈條。科學開展國土綠化,必須堅持從生態系統整體性出發,抓住植樹種草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關鍵節點作用,堅持重點攻堅和協同治理并重,統籌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切實增強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推動美麗中國建設。
三、積極探索科學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的實踐路徑
近年來,我國全面實行造林綠化任務帶位置上報、帶圖斑下達等有效措施,堅持走科學、生態、節儉的綠化發展之路,推動國土綠化高質量發展。新征程上,積極探索科學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的實踐路徑,切實解決突出問題,爭取一年干得比一年好。
抓好重點區域,鍥而不舍推進“三北”等重點工程建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深入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事關我國生態安全、事關強國建設、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三北地區是國土綠化的主戰
場,要把更多力量集中到“三北”工程建設上來,以防沙治沙為主攻方向,因地制宜、因害設防、分類施策,推進“防風、阻沙、控塵”一體化治理,重點打好黃河“幾字彎”攻堅戰,科爾沁、渾善達克兩大沙地殲滅戰,河西走廊—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等三大標志性戰役,努力創造新時代中國防沙治沙新奇跡。在此基礎上,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草原生產能力提升工程、林草產業提升工程等,全面推進森林和草原的可持續經營。
增強科技賦能,加快林草科技創新和高水平人才培養。強化林草核心科技攻關,加大研發林草業新技術、新裝備、新工藝和新模式,提升林草先進技術創新水平和成果轉化效率。推動現代技術與林草產業鏈深度融合,加強現代育種和種業生物技術、林木和草地培育新技術的應用;大力推進自動化、智能化的機械設備在資源監測、防沙治沙、林草培育、林草產品采收加工中的開發應用;積極探索林草業使用人工智能、具身裝備、數字技術、低空技術等新質生產力的路徑。加強林草相關學科建設和高水平人才培養,創新林草業科技人才、創新人才、領軍人才的培養模式,鼓勵校地政企協同攻堅,構建產學研用一體化的林草業科技創新聯盟,夯實推動林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人才支撐。
深化制度改革,為推動林草事業發展提供可靠保障。制度是關系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根本性、穩定性、長期性問題。抓生態文明建設必須搭建好制度框架,抓好制度執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更加注重興業,多用改革的辦法用活林草資源,壯大林草產業”。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著力完善產權制度、經營管理模式和投入機制,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引導社會資本進山入林。發揮好林長制作用,建立健全林長制組織體系、責任體系、制度體系和工作機制,探索以林長制為統領的“多長合一”綜合監管體系。完善生態保護補償制度,建立國家公園、公益林等重要區域和特殊領域的生態保護差異化補償制度,建立林草濕荒保護修復成果鞏固長效投入機制。發揮制度協調效能、強化監督考核,嚴厲打擊毀林毀草、侵占保護地等行為,提高森林草原防滅火能力建設,強化有害生物防治和野生動物致害防控,用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著力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牢牢守住安全底線。
強化宣傳教育,倡導人人愛綠植綠護綠興綠的文明風尚。全民義務植樹是推進國土綠化的有效途徑,是傳播生態文明理念的重要載體,是全民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一項重要活動。堅持全國動員、全民動手、全社會共同參與,堅持為人民植樹、為群眾造福,堅持大地植綠、心中播綠,廣大黨員干部帶頭履行植樹義務,倡議更多社會力量參與和支持國土綠化事業,推動以“互聯網+全民義務植樹”為載體的融合發展,營造愛綠植綠護綠興綠的濃厚氛圍。堅持開展形式多樣的義務植樹主題宣傳活動,積極傳播生態文明理念,大力弘揚塞罕壩精神、右玉精神、八步沙精神等一批林業精神,宣傳國土綠化事業中涌現出的先進典型,提高全民愛綠植綠護綠興綠意識,不斷凝聚國土綠化的全民力量,共同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家園。
(作者:北京林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北京林業大學生態文明智庫研究員)
責任編輯:馬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