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開學后的第一堂歷史課,老師拿起粉筆在黑板上快速寫著中國近代史歷程的板書,他講課的語速很快,講的知識點又密集,坐在講臺下的我機械地抄著筆記,最后花了將近一節自習課的時間才完全消化全部內容。
新的授課方式令我找不到學習的方向,甚至讓我急出了眼淚。
大學報到時,父母幫我安置好行李后就匆匆踏上歸途,站在新校園里的我再一次重溫了這種“兵荒馬亂”的感覺:聽不太懂的四川話包圍著我,辛辣的食物令我提不起胃口,輔導員突然通知要進行一次英語能力測試……我獨自坐在寢室里從零開始調整心態,就如一年前的歷史課后。
萬幸的是,高考提前教會我,要用更敏捷的反應速度、更強大的心理素質來應對新生活的意外挑戰。我可以迷茫,但必須有限度;可以混亂,但必須抓住規律,將自己的生活回歸正軌。憑借這些,我習慣了大學里的點點滴滴——軍訓、社團招新、選課搶課,這些新奇的體驗極大地緩解了我的緊張情緒。
當然,這些不過是大學生活的前言,大學里最難的課題則是——未來。我認識的人中,有的在大一時就報名參加考研班,有的專注于社會實踐,還有的選擇做“技術宅”……耳邊充斥著各種各樣的聲音,我感覺自己又掉進了另一個焦慮的陷阱里。盡管朋友和家人能給我提供建議,但我總歸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我常常問自己,假如選擇了滿是歷史名勝的道路,又是否會因為錯過鮮花小徑而悲傷嘆息?
在輾轉反側的深夜,我不可避免地回想起了我的高中生活。那三年里,我并不是毫無遺憾的。我嘗試過在別人看來很浪費時間的學習方法,比如一遍遍地抄寫,反復做歷年真題。如果把時間節約下來,多背誦一些成語古文,多吃透一道數學題,或許我能發掘出更多的潛力。也有參加藝考的同學勸我說:“高考不是人生的全部,你還可以選擇其他道路實現理想。”最終,我仍循著既定的軌跡,來到巴蜀大地的這座校園里。
原來在不知不覺中,我已經做出了許多次選擇。
我始終記得這樣一段話:“我寧可讓自己因事情發生了而后悔,而不是后悔一切只停留在空想中;我寧可讓自己因知道明白了而后悔,而不是后悔自己只能盼望;我寧可讓自己因有所為而后悔,而不是后悔著自己一再猶豫卻步;我寧可讓自己因一場真實的體驗而后悔,也不要讓自己病態地揣想著事情的種種可能。”
將來回望大學這四年,我或許也會發現不夠盡善盡美的地方,但人生沒有假設,我不能在后悔中無限下沉。
于是,我背著厚重的書和對將來的期許,與許多同行者一起奔走在圖書館、講座與寢室之間。每晚走出圖書館時,我都喜歡回頭望著這座承載著夢想與知識的建筑,方形的玻璃窗透出柔和的光,每扇窗都像一個裝著禮物的盒子,和天空中的星辰互相映照。或許我們仍在黑暗中踟躕,或許我們不小心走進了偏僻岔路,可數億顆星星,總有一顆裝在寫有我們名字的盒子里。
時間僅僅是顆啟明星,在暗夜中飛躍又飛躍的終究是不肯屈服的我們。這是高考與大學傳授給我的深厚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