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主題出版模式當前存在與青年閱讀特點匹配度低的現實問題,而在人工智能技術重塑出版與閱讀生態的大背景下,面向青年讀者群體實施主題出版智能化推廣的可行性與重要性日益凸顯。基于此,本文立足對傳統主題出版推廣模式、青年群體閱讀特征和智能化閱讀推廣的理論與實踐探索,旨在構建融合智能薦讀、智趣解讀與智慧伴讀三維功能的智慧閱讀推廣體系,探索人工智能如何運用數字技術特性支撐主題價值理性,助力主題出版面向青年群體的推廣實現從內容傳播向認知賦能的范式躍遷,為有關方面提供兼具思想深度、時代溫度與應用效度的青年化主題出版智慧閱讀推廣方案。
關鍵詞:主題出版 人工智能 閱讀推廣 青年群體
主題出版是圍繞黨和國家重大決策、事件、理論創新成果等開展的選題策劃與出版活動[1],是服務國家需求、傳播主流價值、增強文化自信、凝聚社會共識的重要文化戰略。作為青年意識形態建設的重要抓手,如何讓主流價值“入腦入心”[2],是筑牢青年思想根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的關鍵之舉,也是主題出版面向青年群體推廣的核心要點。目前,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已取得突破性進展,如何將人工智能技術、主題出版推廣與青年閱讀接受三者有效融合,立足實際,明確難點,發揮人工智能在賦能閱讀推廣方面的巨大潛力,成為當下優化主題出版面向青年群體推廣實踐的全新路徑。
一、時代變局:主題出版智能化轉型的現實基礎
在數字化浪潮與人工智能技術深度發展的背景下,由傳播方式、讀者偏好、媒介技術等要素構成的主題出版傳播態勢正經歷一系列結構性變革,為主題出版的智能化轉型奠定了現實基礎。
1.國家敘事與主題價值的分眾推廣探索
服務國家敘事,弘揚主題價值,是主題出版的重要政治使命,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主題出版立意深度高、受眾覆蓋難的問題。為此,部分出版社面向不同受眾群體,推出了內容鮮活、創意獨特的分眾化主題出版讀物,如浙江人民出版社面向青年群體等大眾讀者出版的《筆墨當隨時代》和《與時代肝膽相照》,生動呈現“浙江宣傳”直面熱點、解剖難點、亮出觀點的鮮明風格,《漫畫百年黨史》系列則采用“黨史+漫畫IP”的形式,語言詼諧、形象生動,讓黨史變得可親可敬,深受年輕人喜愛;[3]由南京出版傳媒集團出版的《紅色之證——雨花臺烈士紀念館革命文物選錄》《外國人眼中的南京大屠殺》等主題出版物,聚焦地域特色歷史主題,為本地讀者和歷史愛好者呈獻兼具主題價值和實證參考的文獻依據。[4]
以精準定位和場景適配為核心的主題出版分眾化推廣模式,將國家敘事和主題價值等抽象的理論內容轉化為符合不同群體認知與偏好的表達,有效增強了讀者對國家敘事與主題價值的切身感悟,也提升了主題出版內容觸達的效率,推動主題出版從“大水漫灌”向“精準滴灌”轉變。
2.“數字原住民”閱讀范式的多元結構變革
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發布的《2023年度中國數字閱讀報告》顯示,2023年我國數字閱讀市場總體營收規模超567億元,用戶規模已達5.7億人;[5]另據第二十一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網絡在線閱讀、手機閱讀等數字化閱讀方式的接觸率已達80.3%。[6]上述數據充分彰顯了“數字原住民”的閱讀活力,在數字文明與智能技術深度融合的當下,青年群體作為“數字原住民”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閱讀行為已深度嵌入數字媒介生態,呈現出碎片化、互動化、場景化的特征。碎片化閱讀指讀者可以借助數字設備在任意時間和不同場景閱讀不同來源和主題的中短篇幅內容;互動化閱讀指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借助數字技術面向閱讀媒介、平臺或其他讀者進行評論分享、內容共創、算法反饋等功能交互;場景化閱讀強調閱讀行為與物理或虛擬環境的深度融合[7],借助數字設備增強讀者對文本內容的綜合感知。
“數字原住民”閱讀范式的轉型正在重構知識傳播與閱讀推廣的底層邏輯,這一變革突破了傳統文本線性閱讀的時空限制,通過數字終端實現多場景即時觸達,使閱讀行為與日常生活有機銜接,也為智能化閱讀推廣技術的規模化應用奠定了受眾基礎,助力主題出版活動從“千人一面”邁向“千人千面”的多元定向推廣。
3.人工智能與智慧閱讀的漸變發展趨勢
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發布的《2023—2024年中國數字出版產業年度報告》顯示,2023年以來,人工智能技術正從內容生產、分發到價值傳導全鏈路重塑出版與閱讀生態。[8]在內容生產端,人工智能已能夠輔助制作方與出版方完成多模態內容生成,南方報業傳媒集團旗下的“南方+”客戶端利用人工智能生成數據新聞,將經濟統計數據轉化為動態信息圖與短視頻,有效提升了創作效率和用戶點擊率;[9]福建少兒出版社出版的《森林畫報》全套4冊,總計400張圖片全部由人工智能生成,上市半年銷量突破5萬冊,深受讀者喜愛。[10]在內容分發端,中信出版集團打造的夸父AI平臺深度挖掘公司海量數據資源,從圖書出版的流程優化,到產品營銷的智能化策略,再到售后分析的深度洞察,為書籍出版發行提供一站式服務[11],人工智能賦能出版產業的作用持續凸顯。
另外,人工智能在智慧伴讀系統的構建上也頗具潛力。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的“萌動自然”系列圖書聚焦自然科學領域的趣味主題,借助同步設計的配套小程序,小讀者便可在AI伴讀的引導下聆聽講解、觀看視頻、完成游戲,學習知識;[12]科大訊飛發布的青少年閱讀本搭載星火伴讀小助手功能,依托星火認知大模型,為青少年讀者提供問題解答、事件查詢、開放式問答等多種智慧功能,在閱讀過程中滿足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探索欲。[13]情感計算與自然語言處理技術的結合,使人工智能能夠模擬人類真實社會的互動模式,在閱讀軌跡、情感反饋、講解策略動態調整等智慧功能不斷完善的同時,也彰顯了智慧閱讀的廣闊發展前景。
二、推廣困局:主題出版模式與青年閱讀特點匹配錯位
主題出版堅持“反映社會主流意識、體現中國特色、傳播時代價值,增強社會影響、滿足市場需求”的宗旨與運行模式[14],強調各環節的政治導向性、理論密集性和敘事主體性,受眾長期以黨政干部、科研學者、國際友人、文史愛好者等專業讀者群體為主。然而,由于青年讀者在內容和價值的觸達、吸收與認同方面較專業讀者而言存在顯著差異,使得近年來主題出版在青年群體的推廣中面臨適配困境。傳統主題出版運行模式與青年閱讀范式的割裂,導致主題出版在青年讀者群體中的傳播往往呈現高投入、低成效的錯位狀態。
1.主題內容與青年興趣圖譜的供需偏差
傳統主題出版的內容生產聚焦重大戰略、歷史事件與理論成果的體系化闡釋,相關文本以立意深刻、結構完整、表達規范為側重,但這類內容通常忽視了青年群體的認知特點與興趣焦點。一方面,青年群體更偏好圖文結合、短視頻、音頻聽書等輕量化、簡約化、碎片化的閱讀方式[15],但主題出版常以大篇幅的文字敘述為主,內容形態相對抽象且單一,對讀者的閱讀理解能力與閱讀專注度要求較高;另一方面,青年群體更喜歡閱讀青春文學、經典名著、心理學、科幻題材作品等貼近個體生活或故事感強的書籍,對政策解讀、理論研究、時代價值等選題嚴肅的主題類讀物缺乏興趣,主題內容敘事方式上的疏離感仍是橫亙在青年讀者與主題出版間的鴻溝。主題內容供給模式與青年興趣圖譜之間的供需失衡狀態,使得青年讀者對閱讀相關書籍的意向度不高,持續閱讀的動力不足,也直接導致主題出版物在青年群體中的推廣效果不佳,觸達率長期徘徊于低位。
2.單向傳播與青年互動閱讀的模式沖突
主題出版的傳播方式以紙媒發行、書商推廣、專題研討會等規模化、集群化、專業化的傳統輸出路徑為主,依賴“創作方—文本—讀者”的單向線性傳播結構,其本質是一種信息中心化、權威化的體現。然而在面向青年群體的推廣中,這種傳播模式仍將青年視為被動的信息接收者,忽視了當代青年傾向于通過參與式閱讀獲得社會認同與自我表達的特性。青年群體通過社交平臺、知識社區、線上文庫等渠道構建的閱讀網絡具有顯著的去中心化特征,而主題出版的傳統傳播路徑卻呈現出明顯的中心化傾向。同時,青年群體數字閱讀的接觸率和使用頻率已形成雙高的態勢[16],對數字媒介下的閱讀互動性要求更高,但傳統主題出版物不僅數字轉化率相對較低,已轉化的內容也通常局限于簡單的文本數字化呈現,難以嵌入彈幕、評論、轉發等即時互動功能,缺乏閱讀參與和反饋機制。青年群體“獲取—互動—分享—再獲取”的閉環閱讀需求,本質上是一種知識生產與再生產的動態過程,但傳統主題出版的靜態文本形態與上述過程幾無關聯,即主題出版單向傳播形成的封閉系統已難以適應青年群體在數字時代構建的網狀互動閱讀生態,這種結構性矛盾導致主題出版在青年群體的推廣過程中出現傳播模式方面的沖突,嚴重影響了青年群體對主題出版內容的觸達與吸收效果。
3.價值傳導與青年讀以致用的解碼障礙
青年讀者價值吸收與主題出版價值傳遞之間的矛盾,集中體現為主題出版“宏大敘事”的價值體系與青年群體“微觀生存”現實需求之間的解碼障礙。其一,主題出版側重意識形態的社會化推廣與再生產,而青年讀者更關注閱讀內容對個體發展的實用價值;其二,主題出版慣用的政治化、學術化和理論化話語,與青年群體所熟悉的日常話語體系存在顯著差異,使得青年讀者在閱讀主題出版內容的過程中更易產生理解失真、不完整或無法理解的情況;其三,主題出版的集體主義情感動員方式與青年群體側重個體化情感體驗的特點存在代際隔閡,情感調動方式的錯位使主題內容難以充分調動青年群體的認知機制和情感認同,導致主題出版價值內化受阻。同時,認知路徑的逆向性也進一步加劇了解碼沖突,青年讀者在理解閱讀內容時偏向于在個體需求驅動下構建自主認知鏈條,從而形成對特定內容的個體認同;而主題出版價值傳導路徑通常表現為“意義賦予—價值灌輸—行為規訓”這一自上而下的權威式教導,致使青年群體在解讀相關內容時容易產生抗拒心理,難以建立對主題出版價值和內容的個體認同。
三、技術破局:依托人工智能模型回應青年閱讀期待
在數字技術重塑社會閱讀方式的時代背景下,主題出版可將技術創新作為突破口,依托人工智能模型對主題出版內容和青年閱讀行為進行深度挖掘與系統理解,構建內容、場景和體驗三位一體的智能化推廣體系,從輔助推廣部門實現從內容生產到價值傳導的全鏈條優化,緩解主題出版推廣與青年閱讀需求之間的矛盾。
1.智能薦讀精確覆蓋閱讀內容
依托人工智能模型支持的智能閱讀推薦系統可通過廣域數據挖掘、用戶畫像構建、多模態內容匹配等技術,精準識別青年群體的閱讀偏好,實現主題出版內容的個性化觸達。依托人工智能在數據挖掘與分析方面的優勢,有關部門可在視頻平臺、讀書App等閱讀端嵌入基于深度學習算法的用戶行為分析系統,整合閱讀時長、內容點擊、互動頻次、用戶評論等顯性數據,自動生成涵蓋興趣圖譜、認知水平與價值取向的復合型青年讀者群體畫像,并根據青年群體關注的時政熱點和新聞話題,動態調整推薦內容。智能閱讀推薦系統需具備多模態內容適配與場景化分發的功能:多模態內容適配可突破形態限制,輔助人工將主題出版物由文本轉化為圖文、音頻、視頻等多元形態,實現閱讀形式的規模覆蓋;場景化分發側重內容的精準覆蓋,例如向學習屬性強、自主時間相對多的高校學生群體推薦《漫畫百年黨史》的互動電子版,向成長欲望強但閑暇時間少的職場青年群體推送《與時代肝膽相照》一書的音頻解讀,提升主題出版觸達效果。同時,人工智能模型能夠實時監測推薦效果并優化算法,助力閱讀推薦系統搭建動態反饋與算法迭代機制,如通過人工智能模型分析青年用戶的點擊率、完讀率、分享率等數據,動態調整推薦權重,將主題出版內容與青年關注的求學、就業、科技創新等議題關聯,提升主題出版在青年群體中的吸引力。
2.智趣解讀喚醒內在情感共鳴
人工智能模型可借助情感計算、自然語言生成與交互式內容設計等功能,將主題出版的深刻立意與宏大敘事轉化為青年群體喜聞樂見的表達形式,以激發情感認同。首先,人工智能模型可基于用戶閱讀行為及平臺數據庫,利用情感識別技術分析或預測青年群體在閱讀特定話題、內容或文本中的情感傾向,并生成契合其情感狀態與閱讀需求的解讀內容。例如針對“奮斗”“拼搏”“成長”等青年群體熱議的話題,人工智能模型便可關聯主題出版內容中經典人物形象的奮斗案例,生成專題解讀文本供青年讀者參閱,以切身需求作為敘事出發點,引發青年共鳴。其次,人工智能模型也能夠高效運行用戶生成內容與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的協同機制,允許青年讀者參與內容再生產,如在數字閱讀平臺開發主題出版互動社區板塊,讀者可通過人工智能工具將特定內容或閱讀心得轉化為漫畫、短劇或互動小說,并經由算法及專業人員篩選優質作品納入平臺推廣體系,幫助讀者實現從被動接收向主動傳播的角色轉變,提升青年群體的閱讀參與感。再次,人工智能模型也可嵌入部分專業閱讀體驗空間,結合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技術,構建高度仿真的閱讀場景,增強青年群體閱讀過程的臨場感與沉浸感。例如,部分紅色景區可將人工智能模型與增強現實技術結合,讀者用移動設備掃描展出文物即可觸發由人工智能自動生成的烈士生平故事全息影像,輔以情感化語音解說,滿足青年探索欲與求知欲的同時,提升主題內容的觸達與認同。
3.智慧伴讀助力青年個體成長
由人工智能模型衍生出的智慧伴讀系統,可通過以個性閱讀規劃、實時反饋和認知強化為核心的智慧功能,將主題出版的價值傳導嵌入青年個體成長過程中。一方面,基于知識圖譜與認知診斷框架,人工智能模型便可評估不同年齡段和不同成長階段青年讀者的認知理解水平,并動態調整伴讀策略,如對初次接觸黨史的青年讀者,幫助平臺優先推送《漫畫百年黨史》一書;而對了解一定黨史知識的青年讀者,則可以推薦人物傳記、紀實作品、專題研究、精神傳承等題材的黨史專題書籍,并輔以人工智能生成的思維導圖,實現階梯式認知引導。另一方面,在主題出版內容閱讀過程中,人工智能模型也可模擬“閱讀導師”的角色,當青年讀者對特定概念或內容產生疑惑時,系統便可根據讀者反饋,在提供原文解讀的基礎上,還能夠根據網絡數據庫自動搜集實證案例、專家訪談、專業解讀等拓展資料,并通過漸進式提問引導青年批判性思考,實現人工智能、主題出版與青年教育的有機融合。此外,借助情感計算與強化學習功能,人工智能模型也可識別青年讀者對主題出版物的閱讀達成率并設計激勵策略。例如,對完成特定主題內容書籍閱讀任務的用戶,在對應平臺自動生成數字勛章或虛擬標識,增強青年在數字媒介社交平臺獲得感與成就感的同時,吸引更多青年讀者前來閱讀,提升主題出版的青年讀者數量與持續閱讀意愿。
參考文獻:
[1]周蔚華.緊緊圍繞大局做好主題出版[J].中國出版,2011(9):37-39.
[2]李潔,廖小琴.智媒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發展的審視[J].思想教育研究,2021(7):51-57.
[3]黃琳.新時代主題出版,要“既叫好又叫座”:浙江人民出版社在主題出版方面的探索與實踐[EB/OL](2023-04-20)[2025-03-12].https://epaper.chinaxwcb.com/app_epaper/2023-04/20/content_99823565.html.
[4]南京出版社2023年度“十大好書”“十大主題出版圖書”評選結果揭曉[EB/OL].(2024-01-04)[2025-03-12].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4NjQ5OTkzNQ==amp;mid=2651967033amp;idx=1amp;sn=aa1ef5c3682b4de3fd5b859cec7b21c0amp;chksm=8422d909b355501f03c0d766d9420de3d406f099da332fb579b64af82957685980c04cdddfc1amp;scene=27.
[5]央視新聞.用戶規模達5.7億!2023年度中國數字閱讀報告來了[EB/OL].(2024-04-23)[2025-03-12].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97202717153761350amp;wfr=spideramp;for=pc.
[6]第二十一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顯示:國民閱讀方式呈現多元化特色[EB/OL].(2024-04-24)[2025-03-12].https://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40424/5b36107e43394c8786a436144483785e/c.html.
[7]王靜.AIGC賦能大學生閱讀的困境審思、價值動因與實踐路徑[J].中國出版,2024(1):37-42.
[8]傳媒觀察|最新發布:2023~2024中國數字出版產業年度報告[EB/OL].(2024-09-23)[2025-03-12].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0977258639037917amp;wfr=spideramp;for=pc.
[9]南方報業構建“六維”全媒體傳播體系 打造新型主流媒體[EB/OL].(2024-10-15)[2025-03-12].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2980220077350370amp;wfr=spideramp;for=pc.
[10]人工智能將助力少兒出版走得更遠[EB/OL].(2024-12-26)[2025-03-12].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9511394814741767amp;wfr=spideramp;for=pc.
[11]中信集團“綻放杯”大賽 | 中信出版夸父AI平臺入圍“人工智能+”專題賽[EB/OL].(2024-12-03)[2025-03-12].https://news.qq.com/rain/a/20241203A05OTT00?suid=amp;media_id=.
[12]人工智能時代,你會給孩子買一套AI伴讀的紙質書嗎?[EB/OL].(2025-02-17)[2025-03-12].https://export.shobserver.com/baijiahao/html/861284.html.
[13]海量資源+AI智能伴讀,這款電子書閱讀器,青少年的“學習好幫手”[EB/OL].(2024-03-04)[2025-03-12].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92585666556940825amp;wfr=spideramp;for=pc.
[14]主題出版:向精品化行進[EB/OL].(2020-11-26)[2025-03-12].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4388656790544326amp;wfr=spideramp;for=pc.
[15]翁昌壽.世代轉換視角下的“年輕態”閱讀轉型與融合出版[J].出版發行研究,2023(8):12-20.
[16]張文亮,李晶.數字青年數字閱讀付費意愿的影響因素與服務改進策略研究[J].情報資料工作,2022,43(4):61-70.
(作者單位:張窈,西安交通大學新聞與新媒體學院;崔浩楠,西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