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中國城鎮化率突破65%,城市發展邁入存量時代,一場“城市變形記”正在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刷新著城市的發展面貌。
如何讓老舊小區煥發新生,讓社區養老、便民商業等設施觸手可及?如何讓逼仄街巷蛻變為詩意棲居,讓城市記憶與現代生活和諧共生?如何讓閑置廠房倉庫變身為吸引人流的網紅地標,點燃消費熱情?在這場城市更新的大考里,“拆樓建樓”早已不再是唯一答案,“螺螄殼里做道場”更考驗著城市的治理智慧。
政策賦能,精準滴灌。支持城市更新,是中央財政投向的題中之義。自2024年起,中央財政創新方式方法,支持部分城市開展城市更新示范工作。2024年5.6萬個城鎮老舊小區開工“改頭換面”,5萬公里老化管線“重獲新生”,2.5萬余部電梯“拔地而起”,增設超過50萬個停車位……數字背后是中央財政定向補助用“四兩撥千斤”的巧勁,撬動城市發展的大棋局。“探索建立可持續的城市更新機制”“推動補齊城市基礎設施的短板弱項”“加強消費型基礎設施建設”……近日發布的《關于開展2025年度中央財政支持實施城市更新行動的通知》則為今年城市更新行動明確了中央財政資金主要支持方向,資金投向將更加精準,既激活城市發展的“神經末梢”,又重在打通擴大內需的“任督二脈”。
從“硬件改造”向“系統創新”,創新塑造城市更新的“骨骼肌理”。2025年與2024年相比,盡管中央財政補助標準保持一致,但范圍擴大至不超過20座城市,主要向超大特大城市以及黃河、珠江等重點流域沿線大城市傾斜,將惠及更多人口。補助資金使用范圍也進一步拓寬,支持城市更新的樣板項目建設和機制建設兩個方向,并將通過加強消費型基礎設施建設,向提振消費方面發力。這意味著城市更新已從單一的硬件改造,升級為涵蓋功能重塑、產業升級、文化傳承的系統創新,從“局部美顏”邁向“整體煥新”。
以惠民生為落腳點,城市更新才能“串珠成鏈”。以重慶民主村社區為例,一期改造補齊市政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短板,二期改造更注重社區經濟活力的提升,讓老重慶的市井味道和現代氣息奇妙融合。這啟示我們,只有聚焦群眾身邊“急難愁盼”,找出影響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短板弱項,才能讓城市更新真正成為民心工程,城市的溫度與厚度也在細節中悄然生長。
創新驅動,激活城市更新的“休眠資源”。從傳統的高速公路服務區化身為文體服務綜合體,從工業遺存化身網紅文化新地標,無不說明思路一變天地寬。當然,實現這樣的轉化并不簡單,要靠改革創新打破土地與資金“緊箍咒”。拿土地來說,一些地方允許復合利用存量用地,完善土地用途變更、建筑功能轉換等政策,破除了存量資源再利用障礙。一些地方則通過“騰籠換鳥”、零星用地整理等集約利用土地,推動低效用地再開發。每一次創新盤活,都能開拓地上地下新的發展空間,為城市更新不斷積累可復制的經驗。
科技賦能,為城市更新裝上“智慧大腦”。未來已來,無論地上地下、千行百業,智能的技術和手段的滲透率不斷提高。安徽合肥建立了各類地下管線及附屬設施數據庫,城市安全風險防控能力進一步提升。上海以空間重構推動產業躍遷,昔日的“民生洼地”紅旗村已實現“蝶變”,成為上海數字化轉型示范區“海納小鎮”的核心區,吸引了越來越多企業和人才來這里發展。抓住技術革新的“風口”,找準轉型升級的“接口”,就能帶來新投資,催化新場景、新消費,城市更新必將孕育強勁的發展動能。
從“造城”到“更新”,我國城市正經歷一場深刻的范式轉型。今天的城市更新,不再是粗放的拆建擴張,而是成為“繡花針”般的精細化治理;不再是短期經濟刺激的權宜之計,而是以擴大內需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我們有理由相信,更加宜居、智慧、韌性的未來城市,必將成為中國式現代化最生動的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