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四十余載,中國城鎮化進程快速推進,從“千城一面”的復制擴張到“一城一景”的精細治理,從“有沒有”到“好不好”“美不美”,中國城市的基因圖譜正在因一場涉及數億人生活的城市更新行動煥新蛻變。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共實施城市更新項目6萬余個,完成投資約2.9萬億元,綜合性成效逐步顯露。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相關負責人表示,2025年將謀劃實施一批城市更新改造項目,全面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的城鎮老舊小區改造任務。
近日,財政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聯合發布通知,明確中央財政將繼續支持部分城市實施城市更新行動,這為城市美學的塑造提供了強大支持和保障。
城市之美,美在人本。從老舊小區改造到歷史街區保護,從基礎設施完善到消費場景打造,這些舉措不僅解決了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更提升了城市的宜居性和幸福感。城市的規劃、建設與更新,應始終圍繞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一奮斗目標展開。
城市之美,美在特色。無論是江南水鄉的粉墻黛瓦,還是北方胡同的煙火氣息,每一座城市都應保有獨特的美學文化基因。近年來,北京胡同“微更新”、上海“一江一河”濱水空間改造等實踐,通過修復歷史肌理、活化文化遺產,讓城市文脈與當代生活交融共生,相互輝映。
城市之美,美在生態。修復城市生態系統、建設海綿城市、增加綠地空間……這些舉措不僅提升環境品質,更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城市之美,美在善治。城市的發展目標不僅是效率的提高,更是以人為本的回歸——讓城市空間重新服務于人的感知與體驗。城市之美,絕非千篇一律的整齊劃一,而應尊重多元、激發活力。在這一過程中,尤需防止“一刀切”管理思維與公眾需求的錯位。只有讓公眾參與城市美學塑造的全過程,才能真正實現“人民城市人民建”的理念。
值得一提的是,精細化治理正在全國落地,多地探索“公眾參與式設計”,邀請市民與設計師共繪街區藍圖,綠化美麗家園。
城市,承載著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從“大拆大建”到“繡花功夫”,從追求效率到回歸人文,中國的城市更新是一條更多元、更精細、更可持續的發展之路,其核心始終是“人”——讓每一位居民成為城市美學的參與者、受益者、傳播者,讓每一條街巷流淌著記憶與溫度,讓每一座城市書寫屬于自己的獨特篇章,方能彰顯“人民城市為人民”的價值追求。
城市為民,向美而行。美,亦是生產力。老舊工業區轉型為科創園區,歷史建筑蛻變為文化地標,城市美學的經濟價值正不斷釋放。如今,城市更新已成為撬動內需、促進消費、吸引人才的重要支點。日益美麗的中國城市在煥新中積蓄著高質量發展的動能,醞釀著從規模擴張到品質躍升的華麗轉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