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安全是民族復興的根基,社會穩定是國家強盛的前提,維護國家安全是全體中國公民的共同責任。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國家安全,創造性地提出了總體國家安全觀,標志著我們黨對國家安全工作的認識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總體國家安全觀作為新時代指導中國國家安全工作的重大戰略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做好新時代國家安全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正在進入劇烈的動蕩變革期,國家安全面臨新的挑戰。深入學習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大力開展總體國家安全觀教育,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國家安全之路,對于護航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一、總體國家安全觀教育的歷史淵源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國家安全思想,這些充滿智慧的理念有力促進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穩定熔鑄和中華文明的綿延發展,為當今國家安全建設提供了寶貴借鑒。
(一)中國古代的國家安全觀教育
中國古代的國家安全教育和實踐的歷史源遠流長,其核心目標是維護政權穩定、抵御外患,最早與國防和軍事斗爭緊密相關。夏朝時期,兵農合一的軍事制度,為國家安全思想的傳播普及和國家安全教育提供了重要實踐基礎。此后,歷朝歷代的國家安全教育中都有涉及騎馬、射箭等兵備訓練內容。春秋戰國時期,戰爭頻發,各諸侯國對軍事訓練、守土御邊和攻城略地大為重視,私學的興起也促進了國家安全教育的拓展?!鞍舶疃▏薄皣┟癜病薄熬影菜嘉!钡瘸蔀楣糯让窬S護和塑造國家安全的重要思想基礎。儒家思想強調的“仁政”和“民本”,《孫子兵法》中的軍事戰略思想等理念的傳播,形成中國古代國家安全教育的亮點。
(二)中國近代的國家安全觀教育
近代時期,隨著帝國主義列強的入侵,中華民族面臨嚴重生存危機。有識之士,如梁啟超等人通過《時務報》《新民叢報》傳播“變法圖強”思想,提出“保國、保種、保教”,呼吁改革制度以維護國家主權。封建科舉制廢除后,新式學堂增設歷史、地理等課程,強調國土疆域意識。辛亥革命后,孫中山在1921年的《建國方略》中首次提出國防教育概念,其核心目標是救亡圖存,內容涵蓋軍事防御、思想啟蒙、政治動員、文化認同等多個維度。1924年,他推動成立黃埔軍校,專門培養軍事人才。國防教育的實施,突出了在民族危機及社會革命雙重背景下國家安全教育的重點。
(三)新中國成立后的國家安全觀教育
中國共產黨誕生于內憂外患、民族危難之時,對國家安全的重要性有著刻骨銘心的認識。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國家在政治安全、政權安全、國土安全、軍事安全等方面受到諸多挑戰。黨和國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強國防建設和軍事斗爭準備。面對美帝國主義的戰爭威脅,中國人民志愿軍赴朝參戰,最終取得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保家衛國”的教育和動員引發了全民國家安全意識的高漲。伴隨著國民經濟“五年計劃”的實施、“三線建設”的開展、“兩彈一星”的成功研制,使“備戰、備荒、為人民”的國家安全教育和實踐活動高潮迭起,奏響了“建設祖國,保衛祖國”的時代強音,以鞏固人民政權、抵御外部威脅、維護社會主義制度為核心目標的國家安全教育深入人心,我國的大國地位進一步確立。
(四)改革開放以來的國家安全觀教育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黨和國家工作重心的轉移和經濟社會的發展,國家安全從政治、國土、軍事等傳統領域向經濟、文化、科技等非傳統領域拓展,國家安全觀念和安全教育也與時俱進。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軍隊工作的重心也轉變為國防現代化建設。面對西方國家的“和平演變”圖謀,鄧小平同志提出穩定壓倒一切,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堅決維護意識形態安全、制度安全、政權安全。20世紀90年代,黨中央提出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的新安全觀,強調以合作代替對抗,以共同安全代替單邊安全,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國家安全教育逐漸向綜合化方向發展,涵蓋了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領域,體現了我國對國家安全利益的新追求。
二、新時代的總體國家安全觀教育
進入新時代,在總體國家安全觀戰略引領下,中國特色國家安全的理論和實踐實現了歷史性飛躍。國家安全教育也邁入以總體國家安全觀為統領的新階段。
(一)構建國家安全教育體系
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關于“加強國家安全新聞宣傳和輿論引導,通過多種形式開展國家安全宣傳教育活動,將國家安全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和公務員教育培訓體系,增強全民國家安全意識”要求,逐步將總體國家安全觀教育納入首修課、必修課、終身課,形成了干部教育、公務員培訓、國民教育、繼續教育、社會宣傳、全民參與的多層次、廣覆蓋的教育體系,確保國家安全教育的內容人人皆可學、處處皆可學。教育部印發《關于加強大中小學國家安全教育的實施意見》,明確從構建完善國家安全教育內容體系、開發國家安全教育教材、推動國家安全學學科建設等八個方面,構建國民教育各學段、大中小學一體化國家安全教育體系。2020年年底,設置“國家安全學”一級學科,總體國家安全觀的科學研究、師資建設、人才培養等得到有組織、體系化的推進。出版《總體國家安全觀干部讀本》《國家安全教育大學生讀本》等,推進總體國家安全觀進黨校(行政學院)、進學校、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
(二)增強國家安全法治意識
普及國家安全法律法規、強化國家安全法治意識是總體國家安全觀教育的基礎。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涉及國家安全的法律法規,逐步構建了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法律體系,為國家安全的教育和實踐提供了堅強的法治保障。全國人大相繼通過和修訂了《國家安全法》《反分裂國家法》《國防法》《國防教育法》《反間諜法》《反恐怖主義法》《境外非政府組織境內活動管理法》《網絡安全法》《生物安全法》《核安全法》《國家情報法》《保守國家秘密法》等,逐步立起了國家安全法治體系的四梁八柱。扎實開展“4·15”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活動,采取課堂教學、專題講座、實踐活動等多種形式,向全民普及國家安全法律法規知識,廣泛宣傳國家安全法治理念,不斷增強全民對國家安全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的知曉度、認同感和遵守度,形成全社會自覺遵守國家安全法律法規的良好氛圍。
(三)培育發揚國家安全文化
文化關乎國本國運,國家安全文化是在維護國家安全過程中形成的價值觀念、行為規范、制度體系和精神風貌的總和,鮮明體現著對國家安全的認知、態度和信念,其核心是國家安全意識,加強國家安全文化建設,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強化全民對國家的歸屬感和責任感,使人民深刻認識到國家安全與個人利益的緊密聯系,樹立起強烈的國家意識和安全觀念。近年來,國家安全文化逐步融入校園文化、企業文化、社區文化等各領域各層次各方面,推動形成全社會關心關注國家安全、共同維護國家安全的良好氛圍。堅持黨管宣傳、黨管意識形態,充分利用媒體、網絡等渠道,形成了總體國家安全觀宣傳矩陣,在普及國家安全知識、提高全民國家安全綜合素養、夯實國家安全社會基礎、厚植公民家國情懷等方面,營造了居安思危、奮發圖強的社會文化氛圍。
三、開展總體國家安全觀教育的重大意義
總體國家安全觀教育是一項基礎性、長期性、戰略性工程,對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面把握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思想精髓和實踐要領,凝聚全民族的意志和力量,構筑國家安全屏障,提升國家安全總體實力,具有重大意義。
(一)價值引領,提高思想自覺
開展總體國家安全觀教育,是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黨員干部和廣大群眾的重要內容。習近平總書記是總體國家安全觀的創立者,深入學習貫徹這一重大戰略思想,對于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立足人民安全宗旨、把握政治安全根本、最廣泛地激發全體公民的愛國主義情懷,自覺守護國家安全,具有重大意義。
(二)知識傳授,把握實踐要領
總體國家安全觀內涵豐富、思想深邃、體系完備,是世界觀與方法論的有機統一。在“十個堅持”“五個統籌”的指導思想下,對國土安全,軍事安全,經濟安全,金融安全,文化安全,社會安全,科技安全,網絡、人工智能、數據安全,糧食安全,生態安全,資源安全,核安全,海外利益安全,生物安全,太空安全,深海安全,極地安全等多領域開展教育培訓,對于明確努力方向、把握核心重點、掌握工作方法、錘煉高強本領,具有重要意義。
(三)居安思危,敢于斗爭、敢于勝利
國家安全教育,同時也是中國共產黨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為國家謀安全、為世界謀大同的革命傳統教育和斗爭精神教育。通過開展教育,將極大增強全體人民的憂患意識,喚起全體人民的頑強斗志,增強全民國家安全意識,堅定道路自信,在新的偉大斗爭中勇于戰勝艱難險阻、捍衛國家安全,進而推動構建普遍安全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總體國家安全觀教育作為新時代國家安全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歷史淵源和重要的現實意義。加強總體國家安全觀教育,對于鞏固黨的執政地位,激發廣大人民群眾愛國熱情,自覺形成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的強大合力,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堅強安全保障,作用至關重要,意義重大而深遠。同時,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也將為解決全球各類安全問題提供中國方案、貢獻中國智慧,彰顯我們的大國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