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市第十四初級中學建校時,曾在工地上挖掘出已沉睡3000多年的商朝的一個大型制陶手工作坊,出土了14座排列有序的陶窯和10座小型房基,以及大量的陶器、陶胚。尤其是挖掘出的“國寶級”文物——青釉瓷尊,將我國燒制瓷器的歷史由漢代溯源到了商代,前推了1000多年。
陶,原意為用黏土燒制的器物,也可以用作動詞,例如陶冶,意思是制造陶器,引申為教育、培養(yǎng),例如熏陶。另外,陶字還有另一個意思:快樂,例如陶然、陶醉,都是一種舒適滿意的狀態(tài)。因為創(chuàng)辦在中國最早的瓷器燒造基地上,十四中自1954年建校后,歷經(jīng)多年的傳承浸潤,孕育出了獨具特色的“適性揚長,陶冶成器”的學校文化。通過揚學校之長、揚教師之長、揚學生之長,使揚長、陶冶、快樂的文化基因在師生共同成長中不斷傳承,讓每個人的長處都得到發(fā)揮,讓每個生命都充分舒展,最終“陶冶”成為更好的自己,也讓學校成為一所有特色、有質量、有溫度、受社會認可的學校。
一、民主管理,學校“適性揚長,陶冶成器”成機制
學校管理總原則是民主授權,每項制度的出臺,都要征詢所涉及的教師或學生的意見,讓每個人的聲音都能被聽到,盡可能地取得最大公約數(shù)。學校把所有工作都“打包”為一個個項目,每個項目明確責任部門和人員(包含學生負責和參與),負責人領導項目實施的全過程。牽頭部門和負責人擬定工作方案,經(jīng)過大會討論通過后運行,學校所有人員都是平等的,方案中涉及配合的部門和人員,須無條件執(zhí)行方案。學校根據(jù)工作類型,分為不同的項目,每個部門都有做項目總負責人施展領導才能的機會,在大家輪流承辦項目的過程中,一方面給盡可能多的人全方位施展自己的舞臺,另一方面也增加相互體諒理解和默契配合的機會,為學校上下無障礙高效溝通奠定扎實基礎。學校真正形成人人明責、人人負責、配合默契、高度自治、協(xié)同育人的家園。
二、啟發(fā)思考,課堂“適性揚長,陶冶成器”生動力
課堂是教育教學的主陣地,是學生獲取知識、技能的主要平臺,是師生教學互動最密集的場域。在這個場域中,每個人頭腦都是在高速運轉的,教師拋出啟發(fā)性問題,學生積極思考解決辦法,教師注意觀察每一名學生的表現(xiàn),找問題難度與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匹配的學生回答,一是增強發(fā)言學生自信;二是促進其他同學都認真思考。如果學生有出人意料的回答,教師應先鼓勵,然后讓學生說自己的思路,也許學生的另類答案會為教育教學開啟新的一扇窗,這也是課堂的附加價值。課堂上,所有學生都能積極參與,找到自己的興趣點,且樂在其中,學有余力者還可進行深度思考。
三、服務成長,教師“適性揚長,陶冶成器”有智慧
學校提供充足后勤保障,確保教師有足夠多的時間精心鉆研工作,能經(jīng)常以一個研究者的角度從事教育教學工作,在自己擅長的領域精耕細作,持續(xù)反思提升自己的工作水平。能夠以長遠的心態(tài)看待學生,不因一時的分數(shù)高低而焦慮,更多考慮學生是否搞清弄懂,是否掌握人生發(fā)展所必備的知識、技能和素養(yǎng),以及思考怎樣調整教學方法,與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現(xiàn)狀更加適切。深刻理解素質教育的真諦,公平地對待每一名學生,更多的是贊賞、肯定,經(jīng)常能發(fā)現(xiàn)學生的優(yōu)點,并及時反饋給學生,切實為他們的長遠發(fā)展奠基。學生學習的過程是被激發(fā)、喚醒、賦能的過程,也是不斷探索自身優(yōu)點和長處的過程。以知識、活動為載體,通過教與學的相互碰撞、激發(fā),教師和學生不斷生發(fā)新的深層次感悟體會,心靈不斷得以凈化,優(yōu)勢得以持續(xù)強化。
四、欣賞肯定,學生“適性揚長,陶冶成器”顯成效
學生的精神面貌是辦學質量最直接的體現(xiàn)。無論成績高低、特長多少,十四中的每個學生都是朝氣蓬勃、陽光自信、積極成長的。因為在學校中,學生哪怕有一個小小閃光點,都會被老師、同學及時發(fā)現(xiàn),并給予贊賞肯定。班干部每天都要發(fā)現(xiàn)班級好人好事,并進行記錄,在每周班會進行通報表揚,并推薦至學校進行展示宣傳。學生經(jīng)常在榜樣的示范中學習和生活,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積淀形成優(yōu)良的班風班貌,促進班級每個學生快樂成長。學生在班級學習中以合作為主、以競爭為輔,大家是互學互促互進的學習共同體。每個學生都有自己清晰的目標,無論是文化課還是各類社團課,目標只要是積極向上的,都會得到老師和同學的認可。因為經(jīng)常被肯定、認可,學生學習動力和興趣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保護和激發(fā),為以后的持續(xù)發(fā)展奠定良好基礎。
五、環(huán)境育人,打造“適性揚長,陶冶成器”好生態(tài)
學校充分利用校園環(huán)境,不斷呈現(xiàn)正能量滿滿的人、事、物,促使學生產(chǎn)生積極情感。潤心文化墻——從“五育”并舉的角度,選取勵志名人名言、哲理故事、各類人才事跡、高等學府照片集錦等,為拓寬學生的視野打開一扇窗。靜心讀書角——讓書籍觸手可及。學校每層拐角處設置兩個讀書角,布置清新典雅,擺放多種書籍,充分滿足學生的不同閱讀興趣。怡心陶樂園——教學樓天井一樓建有別具一格的小花園,體現(xiàn)中國園林建設理念,小橋、流水、亭子、樹木、山石、花草一應俱全,師生暢游其中,愉悅身心。下一步,學校將面向全校師生為學校景觀征集雅名,一是增加景觀文化內涵,起到潤心無聲的效果;二是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三是從多角度幫助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的長處。
六、綜合評價,推動“適性揚長,陶冶成器”放眼看
打破唯成績評價的牢籠,不是不要學業(yè)成績,而是不唯學業(yè)成績,不給學生貼上好壞優(yōu)差的標簽。學校通過多種適切的評價方式扭轉單一的成績觀,挖掘每個學生的潛能,喚醒每個學生的內在動力。學校不以成績論英雄,而是以品行、特長等綜合素質為目標。人生是場馬拉松,最后的贏家一定是綜合素質最佳的。學校評價文化將給師生傳遞一個明確信號:成績是一時的,能一直好固然很好,但不注重綜合素質的提升,沒有人生堅固根基支撐的成績很可能是曇花一現(xiàn);而綜合素質是伴隨人一生的,即使一時成績不突出,但只要具備人生發(fā)展所需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成績的提升自然會水到渠成。
(本欄責編 再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