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明確提出要“加快信息化時代教育變革”,將教育信息化作為教育系統性變革的內生變量。在此背景下,如何有效整合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就成為教育工作者需要共同面對與探索的課題。
小學語文教學肩負著培養學生語言文字應用能力、審美情趣和人文素養的重任,然而,傳統的教學模式往往難以滿足新時代學生的學習需求,也無法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信息技術的跨學科應用為突破這一困境提供了新的可能。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通過多媒體技術、網絡資源和交互式平臺的巧妙運用,教師可以為高年級學生創設更為生動、豐富的語文學習環境,讓抽象的語言文字學習變得具體可感、趣味盎然。本文旨在探討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跨學科應用策略,以期為語文教學提供有益的參考和啟示。
一、小學語文教學的現狀與挑戰
1.傳統小學語文教學模式的局限性
在教育領域中,教學模式的選擇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和學生的發展。傳統的教學模式,難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種“一言堂”式的課堂氛圍,容易讓小學高年級學生產生倦怠感,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學習興趣。與此同時,傳統教學過于注重語文知識的機械記憶,忽視了對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學生在應試教育的壓力下,往往過于注重考試技巧,而忽視了語文學科的人文內涵和審美價值。這種片面追求成績的做法,不僅影響了孩子的全面發展,也背離了語文教育的初衷。
2.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問題
小學生正處于好奇心旺盛、活潑好動的年齡段,然而當前的語文教學難以滿足他們的天性需求。傳統的課文講解、單一的練習形式容易損傷學生的學習熱情,導致許多學生將語文學習視為一種負擔,缺乏主動探究的意識和動力。同時,由于缺乏有效的情境創設和生活化教學,學生難以感受到語文學習的樂趣和意義,其對語文知識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無法將所學內容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更難以領悟到語言文字的魅力。此外,傳統教學較少顧及學生的個體差異,往往采用“一刀切”的教學模式而忽視了不同個體的需求和特點,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挫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探索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跨學科應用
運用多媒體技術,能夠創設生動有趣又富有教育意義的課堂體驗,為小學語文教學帶來活力。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落花生》一課為例,我們設計了一節多媒體輔助教學課,將語文學習與品德教育有機結合。這種教學方式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深化了他們對課文主旨的理解,提升了品德素養。
1.導入階段(5分鐘)
教師精心選擇了一段簡短而生動的落花生生長視頻,直觀展示落花生從種子發芽到結果的整個過程。通過這種形象化的呈現,學生不僅了解了落花生的生長特性,還感受到它“默默奉獻”的品格特征。這種導人方式既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又為后續的主題討論奠定了基礎。
2.主題討論階段(25分鐘)
教師充分利用電子白板的優勢,展示課文內容。簡潔明了的動畫演示,生動呈現了文中“父親”所說的落花生特點,如“躲在地下”“名氣小”“含油多”等。這種直觀的展示方式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記住課文的關鍵信息。在討論落花生的好處時,教師巧妙運用多媒體技術,展示不同職業人士(如醫生、教師、清潔工等)在日常工作中默默奉獻的場景。這些真實而感人的圖片或短視頻,一下子引發了學生情感的共鳴,潤物無聲地培養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奉獻精神。
3.拓展階段(10分鐘)
教師選擇播放一段志愿者服務短片,突出展示志愿者無私奉獻、服務社會的感人事跡,進一步強化“奉獻”和“有用”的價值觀。通過這種方式,學生看到課文中的道理在現實生活中的具體體現,可以加深對這些美德的理解和認同。這種多媒體技術教學設計不僅能巧妙地將語文學習與思想品德教育有機融合,還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將教學核心目標升華為積極向上的價值觀。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提高了課堂的趣味性和互動性,還為學生提供了多元化的學習體驗。
三、對網絡資源的有效利用可以豐富小學語文教學情景
網絡資源的有效利用為小學語文教學開辟了新天地,不僅豐富了教師的日常教學內容,還為跨學科融合教學提供了廣闊平臺。如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是很好的多媒體教學平臺,它不僅為中小學教師提供了優質、海量的免費教育資源,還使語文教學與跨學科教學產生情景互動、模式探索、自然銜接的教學效果。在推廣使用后,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跨學科應用頻率顯著提升。同時,通過平臺的實時反饋,教師能夠及時了解學生對學習的掌握情況,有效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度,從而打破了“你說我聽,我聽你講”的傳統授課聽講模式,有效拓展了高年級孩子的語文學科視野,提升了他們的文學素養。
總之,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跨學科應用,能夠有效提升語文教學質量,通過與德育教學的有機融合,可以為高年級學生創設出更多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語文教學活動,為傳統課堂注入生機與活力。借助多媒體技術的靈活運用和網絡資源的巧妙整合,我們得以為學生營造出豐富多彩、充滿互動的學習情境,輕松打破學科之間的壁壘,為學生搭建了通往知識殿堂的橋梁。
(責編 清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