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研究聚焦智慧體育背景下的高校體適能課教學模式,剖析了高校體適能課數字化技術融入的必要性,包括順應教育科技融合趨勢、滿足學生多元學習訴求、提升教學精準度與科學性及拓展教學時空維度等。進而闡述數字化技術融入的策略,涵蓋數據分析的學情診斷與分組、多元數字化資源協同融合、社交網絡互動激勵協作,以及智能優化教學反饋與決策支持等方面,旨在通過數字化技術提升高校體適能課的教學質量與學生體適能水平,推動高校體育教學的創新發展。
關鍵詞 智慧體育;高校體適能課;數字化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2025.07.001
在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智慧體育逐漸興起,深刻影響著體育教育領域。高校體適能課作為提升學生身體素質與健康素養的關鍵課程,其傳統教學模式面臨諸多挑戰。為適應時代需求,探索數字化技術的融入策略成為必然。通過深入研究智慧體育與高校體適能課教學的結合點,構建科學有效的數字化技術融入策略,有望為高校體育教學提供新的思路與方法,促進學生在體適能學習中獲得更優質的教育資源與個性化指導。
1 數字化技術融入高校體適能課教學的必要性
1.1 順應教育科技融合趨勢
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教育領域正經歷深刻變革,教育與科技的融合日益緊密。在智慧體育的大背景下,在高校體適能課教學中融入數字化技術成為必然。數字化技術為體適能課程的教學帶來全新的教學工具、內容與手段,如智能教學軟件、運動監測與測試設備等。這些工具能夠精準地記錄學生的運動數據,包括運動時間、強度、消耗的能量等,將原本抽象的體適能訓練指標數字化、準確化。教師借助這些數據可以更科學地設計教學內容與訓練計劃,使教學活動更貼合學生的實際需求[1]。數字化平臺還能為教學資源的整合與傳播提供便利,無論是體適能理論知識的講解視頻,還是最新的運動訓練方法介紹,都能快速地傳遞給學生,打破傳統教學資源的時空限制,拓寬學生的學習視野,推動高校體適能課教學緊跟科技發展的步伐,實現教學模式的創新與升級。
1.2 滿足學生多元學習需求
當代大學生呈現出多元化的學習特點與需求,對知識的獲取方式有更高的期望。傳統的體適能課教學模式往往較為單一,難以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數字化技術的融入則能有效解決這一問題。學生可依據自身的體適能水平、興趣愛好和學習進度,自主選擇學習內容與訓練項目。例如,學生可以自行挑選適合自己的健身視頻進行課后鍛煉,或者針對薄弱的體適能環節,在大量的線上學習資源中搜索適宜自己的訓練教程。這種學習方式給予學生更大的學習自主權,激發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促進學生在體適能方面的全面發展。
1.3 提升教學精準度與科學性
傳統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缺乏對學生個體差異的精準把握與動態監測。數字化技術的融入為走出這一困境提供了有效途徑。借助先進的傳感器技術與數據分析,教師能夠實時監測學生在體適能訓練過程中的身體反應與運動表現。例如,通過可穿戴設備監測學生的心率變化、肌肉疲勞度等關鍵指標,及時調整訓練強度與內容,避免過度訓練或訓練不足的情況發生。同時,對學生長期積累的體適能數據進行深入分析,挖掘學生體適能發展的潛在規律與趨勢,為教學方案的優化與調整提供科學依據,從而實現教學過程的精細化管理與個性化指導,提高高校體適能課教學的整體質量與效果。
1.4 拓展教學時空維度
傳統高校體適能課教學受限于固定的教學時間與場地,教學的延展性與靈活性較差。數字化技術的融入打破了這種時空限制,極大地拓展了體適能課的教學維度。線上教學平臺使學生能夠隨時隨地開展體適能學習,無論是在宿舍、家中還是校園的其他角落,只要有網絡接入,學生就能登錄平臺進行理論知識學習、觀看運動示范視頻或參與線上討論交流。此外,數字化教學資源讓學生可以在課后反復回顧學習重點與難點內容,加深對體適能知識與技能的理解與掌握[2]。對于因特殊情況無法按時參加線下課堂學習的學生,數字化技術也能確保他們不落下課程進度,保障教學的連續性與完整性。
2 智慧體育背景下高校體適能課數字化教學模式的構建策略
2.1 通過數據分析對學生進行學情診斷與動態分組
在智慧體育的浪潮下,高校體適能課學情診斷與動態分組策略展現出高度的科學性與創新性。智能體適能測試設備的應用為全面精準的數據采集提供了可能。例如,通過先進的耐力測試儀器模擬不同的運動場景,測定學生在長跑、間歇跑等模式下的耐力水平,獲取精確的耐力數據,包括最大攝氧量、無氧閾值等關鍵指標。力量測試方面,借助數字化力量測試儀精確測量學生上肢、下肢以及核心肌群在不同動作模式下、不同時間的力量輸出數值,如臥推、深蹲的最大重量及力量速度。
運用數據分析軟件對數據進行聚類分析,將具有相似體適能特征的學生歸為一類,識別出不同體適能綜合水平的層次群體。通過追蹤學生個體數據隨時間的變化,精準定位進步速率,區分快速提升、穩步前進與進展緩慢的學生類型。再依據專項能力傾向測試數據,如實心球投擲遠度、50 米的速度,身體柔韌性與平衡能力等指標,確定學生在特定項目上的優勢與不足。
將體適能綜合水平較高且進步速度快、專項能力較強的學生劃分至高強度組或挑戰組,為其制訂高階訓練計劃,側重于更高技巧與更高強度的體能訓練。而綜合水平中等、進步穩定且專項能力偏向大眾健身項目的學生則進入基礎鞏固與拓展組,著重于全面提升體適能基本素質與專項技能熟練度。對于身體素質基礎很差的學生,則主要從身體的基本功能入手。
2.2 多元數字化資源的協同融合策略
①整合數字化課程資源,制作線上線下體適能課程視頻。從基礎體適能理論講解到各類項目素質實踐演示,由專業體育教師團隊精心策劃錄制,確保動作示范清晰、講解透徹。教師制作的教學課件應呈現結構化的知識體系,如從功能到基礎體能,從基礎體能到專項體能,結合實際案例與數據圖表,便于學生理解記憶。學生的體適能訓練成果展示涵蓋訓練數據對比、技能提升視頻記錄等。
②從多種渠道引入多樣化的數字資源。學校可與專業體育機構合作,獲取其成熟的訓練教程,如專業健身中心針對不同人群定制的體能訓練套餐,這些教程經過實踐檢驗,具有很強的實用性。知名體育學者的講座視頻可從學術會議、網絡公開課等平臺篩選,其對體育前沿理論與實踐的深度解讀,能拓寬師生視野。國際前沿的體適能研究報告則可通過專業體育學術數據庫獲取,如訂閱運動醫學領域關于運動康復新方法的研究報告,為教學提供最新資訊[3]。
③融合不同類型的數字化資源。以學習動作的教學為例,教師先呈現文字資料闡述力學原理,接著展示運動員運動瞬間的高清圖片,標注關鍵點與運動軌跡。動畫演示視頻則模擬人體運動過程,分析力的傳導與作用效果。教師的語音講解音頻適時補充,強調重點概念與易錯點,多維度刺激學生感官,加深其理解。
2.3 基于社交網絡的互動激勵與協作學習策略
在體適能課教學中,基于社交網絡的教學策略極具創新性與實踐價值。教師在搭建課程專屬的社交網絡平臺時,可采用微信小程序,其界面設計應簡潔直觀。首頁設置動態信息流,展示學生最新的訓練動態與成果亮點。校園內部學習交流社區則劃分不同板塊,如訓練計劃分享區、心得體會天地、成果展示區域等。
學生發布訓練計劃時,需詳細列出每日運動項目、強度設定、時間安排等,并可附加個人訓練目標闡述。訓練心得應深入剖析訓練中的難點突破過程與心理變化,如闡述如何制定減肥計劃,怎樣克服困難達到減肥目標等。成果展示可通過上傳減肥前和減肥后的圖片和數據對比、完成減肥計劃的視頻見證自身的蛻變。利用交流社區創造良好的鍛煉氛圍,鼓勵更多的學生參與體育鍛煉。
教師發起話題討論,可圍繞“如何優化體適能訓練中的營養搭配”“如何讓體適能為學生的心理服務”等主題,引導學生結合運動生理學知識與個人實踐經驗深入探討。在“每天鍛煉一小時”活動中,明確給出鍛煉方法,如靜態拉伸方法、動態拉伸方法、跑步技巧等,并鼓勵學生定期上傳運動軌跡記錄與身體狀態反饋。
學習協作小組成員在制定訓練目標時,綜合考慮小組整體水平與個體差異,設定具有一定挑戰性又切實可行的目標,如小組平均耐力提升百分比[4]。設計訓練方案時,充分交流各自擅長的訓練方法,融合創新,制定出包含多種訓練形式的綜合性方案。在協作過程中,利用平臺的實時通信功能,針對訓練中的突發情況或疑問及時溝通解決。數據共享方面,共享運動手環記錄的運動數據,分析個體差異與團隊整體趨勢,促進經驗交流與相互學習,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與自主學習能力。
2.4 智能優化的教學反饋與決策支持策略
對于學生學習行為數據的分析,以視頻學習為例,除了關注觀看時長、暫停回放次數,還可分析視頻播放速度的調整情況。若學生頻繁快進或倒退,可能暗示其對某些知識點理解困難或已熟悉。作業完成時間的分布也值得研究,如完成時間過長,可能表示該知識點的教學需要強化。通過對這些行為數據的綜合挖掘,能幫助教師精準定位學習難點。在分析力量數據時,應考慮肌肉群的協同發展比例,若上肢力量增強但下肢滯后,可能預示著訓練不均衡[5]。對比不同時期的耐力測試數據,結合心率恢復曲線,可判斷學生有氧代謝能力的提升或瓶頸。
這些分析可有力支持教師的教學決策。教師在推薦教學內容時,若發現學生在柔韌性方面學習有困難,可推送專業瑜伽教練的教學視頻片段以及相關的原理講解。對于需要重點關注的學生群體,如進步緩慢的學生,系統可標記并提供群體特征分析,提示教師調整教學節奏或增加輔導。
學生獲得的個性化反饋與改進建議也極具針對性。針對體能薄弱環節,如發現學生平衡能力欠佳,系統會自動推薦平衡訓練計劃,并附上相關的運動生物力學原理介紹及示范視頻資源。隨著學生數據的持續更新,系統將不斷調整反饋與建議,促使教學策略持續優化,有力推動教學質量提升與學生體適能的全面發展。
3 結語
智慧體育背景下,高校體適能課融入數字化技術是高校體育教學發展的方向。數字化技術能夠有效提升教學的精準性、靈活性與有效性,滿足學生多樣化的需求并推動教學質量提升。然而,在實踐過程中仍需關注技術應用的穩定性、數據安全等問題。未來,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與教育理念的持續更新,高校體適能課數字化技術的融入方式將不斷完善與創新,為培養具有良好體適能素質與創新精神的高校人才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陳潔.智慧社區公共體育服務中隱私與倫理對策研究[J].健與美,2024(12):150-152.
[2] 張馨雨,劉軍,韓姍姍.智慧體育引領下學生“五育并舉”的實施策略與路徑研究[J].文體用品與科技,2024(23):196-198.
[3] 宋衛軍.智慧體育下運動處方教學模式在高校體育課堂中的構建與實踐[J].文體用品與科技,2024(23):169-171.
[4] 趙真真, 羅喬有. 智慧社區時代城市基層體育治理轉型的四重邏輯、阻滯因素與實踐進路[J].遼寧體育科技,2024,46(6):44-49.
[5] 盛亮.智慧體育技術在中職籃球訓練中的應用[J].文體用品與科技,2024(23):178-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