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學術會議作為高校培養研究生的重要途徑,在分享研究成果、追蹤學術動態、推動學科發展、培養創新人才、增強學術與技術合作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文章旨在深入剖析學術會議與研究生培養兩者之間的邏輯關系與內在聯系,從知識與結構、學術素養、能力與技能等角度挖掘學術會議對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的價值意蘊,并分別從學校政策保障、導師培育支持和學術會議有效搭建的角度探討學術會議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的實踐路徑,對于高校落實研究生教育改革,推動建立多元化學術創新成果評價機制具有一定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關鍵詞 學術會議;研究生教育;研究生培養質量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2025.07.004
研究生教育是我國教育的最高層次,承擔著國家科學技術創新和高端人才培養的雙重使命。研究生教育質量是國家創新發展、人才強國、戰略實施的根基。2020 年7月29 日,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強調要以提升研究生教育質量為核心,引導研究生教育高質量發展[1]。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和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教育部印發了《關于深入推進學術學位與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分類發展的意見》[2],為健全中國特色高質量研究生教育體系和提升研究生綜合素質及能力提供了參考。近年來,隨著國家教育提質增速,學術研究發展繁榮,學術會議逐步制度化、專業化、標準化、社會化、國際化,國內外行業協會、科研院所、各類院校、專業機構或者相關政府部門普遍組織各類學術會議進行思想交流。文章通過筆者親身參與并考察教育領域學術會議運作過程及其機理,在此基礎上對學術會議與研究生培養兩者之間的邏輯關系進行分析,并結合現實情況探討了學術會議對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的價值及路徑選擇,為研究生高質量培養的學術研究提供思路與啟迪。
1 學術會議與研究生培養的邏輯關系
學術會議是學術研究的產物,是新的知識、方法、思想和理念等元素得到理解、解釋、交流和傳播的重要場域[3]。與其他類型的會議相比,學術會議具有前沿知識流動性、學術性、專業性等獨特特征,研究生通過學術會議進行研究成果展示和思想觀點交流,不僅能拓寬知識面,提高學術能力和專業技能,還能推動學科建設,建立學術人際網絡,尋找合作伙伴和擴展職業發展渠道,對研究生綜合素質及能力的培養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我國高質量研究生培養以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為目標,將專業知識、學術素養和能力技能作為三大培養方向。文章根據我國一級學科博士碩士學位基本要求的劃分[4],從知識與結構、學術素養、能力與技能三個維度對研究生培養進行分析(圖1),發現學術會議的內在邏輯與研究生培養要求存在高度契合。
2 學術會議對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的價值分析
2.1 在學術會議的知識共享中增強科研效能感
學者袁靖波[5]等人發現,在研究生個體之間的社會群體比較中,向上社會群體比較能夠增強個體相似性對研究生科研自我效能感的正向影響。所謂科研效能感,指個體從事科研活動時對自身能否運用掌握的技能完成特定科研任務的信心程度[6]。而參與學術會議的行業專家、學者、教師、優秀研究生等都是高知識型的研究人員,研究生在會議互動交流過程中進行向上社會群體比較,就會產生與其相似性,繼而擁有更多的科研自信即科研效能感,這種科研自我效能感越強,其科研產出的質量越高,進而對科研創造產生積極的影響[7]。學術會議交流過程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知識共享,本文所提到的知識共享是指提專業知識、前沿信息、專有技術互通有無,與他人合作開發新想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制定新政策及相關程序的過程。學術會議知識共享增強研究生科研效能感,對研究生培養質量起到正向促進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是研究生通過參加學術交流和實踐研究,及時了解學術熱點信息和學科前沿知識,獲得有關科研經驗和成功體驗,豐富知識儲備,促進學術網絡的搭建。在學術會議上,研究生可以傾聽本學科相關領域專家學者的報告與研討及專家學者優秀的科研成果展示,不僅能直觀、高效地了解學術界的最新研究進展和前沿技術,還能深入挖掘科研成果背后的科學問題,品味他人的學術修煉及宏闊思考,習得成功的科研經驗或技巧,進而增強研究生的科研效能感。
二是會議群體支持的學術氛圍和群內互動模式正向影響研究生的內在動機、努力程度及獲取知識的程度。當研究生在科研中面臨窘境時,同行專家在學術會議上提供思考問題、分析問題的新方法與視角,將潛移默化地引導研究生尋找解決方案,增強研究生在科研方面的自我效能感,使研究生更有信心去正視學術創新活動中所遇到的挫折,并積極勇敢地尋求應對之道。
三是國家政策傾斜于參加相關學科領域內的品牌學術會議,可以將其作為評價學科發展的標志性成果,如參加高質量學術會議的研究生數量和參與形式成為理工科工程教育認證、國家級一流專業建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請與結項等學科建設評估的專項內容,對推動學科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對參會研究產生了積極的學術科研影響,同時也是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的間接方式。
2.2 在學術會議中提升基本素質和研究能力
學術素養是高校研究生學習專業知識,從事學術研究必須具備的一種素質和能力。學術素養包含學術道德、學術研究方法、學術表達與寫作及學術交流等要素。這些要素均能在研究生參加學術會議的過程中得以提升。
首先,學術禮儀旨在促進學術交流和保持學術活動的秩序,參與學術會議的人員從著裝、稱謂、言談、餐飲及守約處處彰顯學術禮儀。道德是禮儀的基礎和前提。規范的學術禮儀背后透露著學術會議所隱含的學術道德,這是研究生在科研活動中應具備的思想和行為上的品質素質。因此,學術會議對培養研究生的學術道德素質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參會研究生以感恩之心面對專家同行對自己研究成果的評價與建議;以謙遜的學習態度,通過橫向對比同行的優秀科研成果,提升自己的科研鑒賞能力和學術品位;以謙和的處世態度,結識來自不同國家、不同高校院所的學術同行,建立學術網絡與人脈。研究生學術品德、態度以及學術自覺和責任的增強有利于防范學術不端行為,促進其產出更高質量的科研創新成果。
其次,學術會議是與會人員進行言語交流傳遞學術思想和展示研究成果的平臺。研究生通過交流平臺將自己的學術思考、創新思路和階段性研究成果通過精心設計的PPT/Poster 展示出來,表達自己的學術聲音和學術思考。部分研究生存在專業理論知識淺顯、學術研究邏輯不清晰、科研方法不足等問題,多方專家對其學術把脈、深入剖析、建言獻策無疑對于提高研究生的學術表達與寫作能力、科研方法運用能力和研究能力有著重要的意義。
最后,研究生參與學術交流活動是研究生培養的重要部分,也是激發研究生創新活力的主要途徑。參與校內、國內和國外學術會議的研究生憑借全球不同領域不同學科的資源共享、學術探討與合作,既拓寬了國際視野、開闊了新思路,也鍛煉了交流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繼而提升其國際競爭力。
2.3 在學術會議中推進“產學研用”創新培養
學術會議對培養學術創新人才和實踐創新人才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8]。一方面,學術創新就是知識的更新迭代。從整個過程來看,學術交流是參會研究生發現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答案,獲得新知識、新理念和靈感的創新活動。研究生在學術交流創新的過程中,不斷更新科研技術與思維方式,構建自己的創新思維與立體的科學知識體系。另一方面,學術交流也是產學研聯合培養實踐創新人才的紐帶。產學研結合能為學術交流成果轉化拓展空間,尤其是在實踐領域內的學術交流。在學術會議上,研究生可以與來自不同院校和研究機構的學者、龍頭企業、儀器公司、學術期刊媒體等進行交流,建立學術聯系和合作關系,通過結識學術同行而搭建科學實踐共同體,為進一步科學交流與實踐合作提供契機。如與產業大亨對話,或走訪參觀企業,直擊生產一線,把握產業實際需求,明確科研創新方向,開拓科研成果孵化與落地的途徑,實現學術與產業鏈條的有效銜接,為擇業、就業或繼續深造打下基礎;參觀學科相關展商提供的最新研發產品與服務,目睹高精尖的先進儀器,啟發探索科學問題的新方法、新方案,助力科學研究縱深發展;還可與相關學術期刊面對面交流期刊發展理念,將學術問題探討得更深入、更透徹,促使學術交流成果向技術成果轉化。
3 學術會議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的路徑選擇
3.1 學校政策保障是前提
作為高校培養人才的途徑之一,激勵研究生參加學術會議這一途徑得以落實,并發揮出最優的效果,離不開國家、學校、學院的高度重視。經過梳理文獻、調研發現:有的學校研究生參加的學術會議名額極少,甚至有的學校根本沒有研究生參加的學術會議的名額,一些導師對研究生參加學術會議持可有可無的態度,難以真正發揮出學術會議培養高質量人才的作用。學校、學院應遵循自上而下的行動邏輯,將研究生參加學術會議研究生教育培養必不可少的部分,并出臺相關激勵策略。破除“以發表SCI 論文數量和影響因子等定量的剛性指標作為研究生畢業與學位授予的限制性條件”,建立以“科研創新能力和學術水平”為核心的高質量定量評價與結構化定性評價相結合的科學評價方式,將研究生深度參加高質量學術交流活動納入多元化學術創新成果范疇,將研究生參加學術會議的級別、方式、次數、第三方評價等指標作為研究生評獎評優的參考依據,并列入研究生培養方案和研究生學位授予基本要求。同時,建立推動研究生參加學術會議的常態化機制,制定將研究生參會作為學院和導師業績考核指標的考核機制、建立選拔有學術創新潛力的研究生參會的遴選機制、設立研究生參加高水平學術會議專項基金的資助機制等,以此激勵研究生的創新活力,激發其參加學術會議的熱情。此外,高校還可以建立跨學科、多區域學術交流體系,通過交叉學科、跨學科、集群學科之間通暢的知識交流互動載體,讓研究生在不同的學科專業內進行知識共享、理念交流、科研對話,促進知識流動對科研靈感的激發作用;還可以依托學校特色學科優勢,建立國際學術交流項目,或引進海外優秀師資,利用學術會議、講座、專業論壇、科研匯報、工作坊、沙龍,開展師生常態交流學習,提升研究生教育的國際化水平。以天津科技大學為例,其制定了“天津科技大學關于加快推進高質量內涵發展的意見”(簡稱“先鋒計劃”),并通過實施“研教卓越”“科技攀登”“國際傳播”等行動方案,鼓勵研究生在國內外高水平學術舞臺發出“科技之音”。
3.2 導師培育支持是關鍵
導師是研究生高質量培養的重要角色。首先,依據《研究生導師指導行為準則》,導師通過多維度管理、跨學科交流合作、科研項目申報等途徑,提升自身育人水平和學術發言權的分量。借助品牌學術會議形成導師學術影響輻射力,帶領所指導的研究生“走出去”,走近學術前沿,更快地追蹤最新學術動態,培養研究生的科研創新能力。其次,導師應注重研究生的培養過程,定期組織小型學術會議,即“組會”。借鑒美國一流大學研究生培養的“研究學徒會”特色課程,打通研究生與導師之間直接學術互動與博弈創新的渠道,構建平等和諧的導學關系。同時,在選題、開題、中期、答辯等關鍵環節嚴格把關,通過雙向互動來提升研究生的學術科研創新能力,促進其產生高質量的創新學術成果。最后,將研究生參加學術會議作為研究生教育培養的校外延伸和必要環節,導師需在科研經費中列支專項經費,資助支持研究生參加國內外高水平學術會議并作口頭報告,在會后督促研究生形成參會總結并與團隊成員交流心得,形成研究生參與學術會議質量評價與反饋機制,全面保障研究生參與學術會議以提升創新能力的培養目標達成度。
3.3 學術會議有效搭建是基礎
學術會議的承辦方需要打造學科領域品牌會議,學術會議的權威性、規范性、影響力決定了學術會議的質量,而高質量會議交流能使專家學者實現有效的知識共享。衡量學術會議的質量需要進行綜合性評價,學術會議評價能夠總結、歸納高質量會議的特征和經驗,為學術研究者提供必要的參考和指引。因此,在學術會議結束后,承辦單位與第三方評估機構應參照參會人員的結構、社會影響力、學術創新性等方面對學術會議的效果進行評價。以學術性評價來激發研究生參加學術交流的主觀能動性和創新活力,真正促進知識的產生和創新。同時,承辦方可以制定研究生參加學術會議的激勵辦法,如開設研究生匯報專場、減免研究生會議費、組織研究生與期刊編輯、企業、學術前輩進行面對面交談,設立“優秀口頭報告獎”“優秀墻報獎”等,為研究生深度參與學術交流提供激勵支持。同時,建立公正合理的評獎評優實施細則并于會前公示,在學術會議閉幕式宣讀推優結果時公開評審過程,不僅能維護學術生態,還真正落實了學術會議的育人功能。
4 結語
學術會議是研究生展示研究成果和交流學術觀點的重要場所,是研究生拓展學術視野和獲取最新研究動態的重要途徑,還是研究生建立學術人際網絡、尋找合作伙伴和拓展職業發展渠道的重要平臺,被認為是研究生教育培養的有效策略。本文依據我國一級學科博士碩士學位要求,從知識與結構、學術素養、能力與技能三個維度挖掘了學術會議的育人功能與研究生培養之間高度契合的邏輯關系,并圍繞學術會議的知識共享性、學術性和專業性,論證了學術會議在增強研究生科研效能感、提升基本素質與研究能力和推進“產學研用”創新培養中的價值意蘊,并從學校政策保障、導師培育支持和學術會議有效搭建的角度探討了學術會議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的實踐路徑,為高校落實研究生教育改革,推動建立多元化學術創新成果評價機制及“破五維”行動提供理論借鑒。但是,學術會議提升研究生培養質量的實效性、研究生參與學術會議的主體意愿影響因素等議題還需繼續研究。
*通信作者:韓森建,鄧天龍
基金項目:天津市高等學校研究生教學改革研究計劃重點項目“以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保障體系建設推進理工科高質量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TJYGZ18)。
參考文獻
[1] 楊衛,楊斌,王頂明,等.學習貫徹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精神(筆談)[J].
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20(9):1-9.
[2] 教育部關于深入推進學術學位與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分類發展
的意見[EB/OL].(2023-11-24).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
202312/content_6922068.htm.
[3] 黃巨臣,趙強.學術會議的本質屬性與功能:基于場域理論的視角[J],
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52(8):122-133.
[4] 一級學科博士碩士學位基本要求[DB/OL].https://yjsc.fjut.edu.cn/
_upload/article/files/7b/81/58d3966e4d5abb6f7d861529a5b4/
1cf2c511-5c29-48c1-a096-460624f78251.pdf.
[5] 袁靖波,周志民,汪昱程,等.個體相似性、自我效能感與研究生科
研工作意愿[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3(6):11-20.
[6] 劉成科,孔燕,陳艷艷.科研自我效能感的內涵、測量及其影響[J].
科技管理研究,2019,39(20):144-149.
[7] 黃英杰, 李星昊. 參與在線學術會議對碩士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影
響[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3,43(21):7-12.
[8] 張乃莉.學術交流對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影響及其應對[J].中
國林業教育,2023,41(5):3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