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云課堂不僅能實現教學資源的共享,還能為學生提供靈活的學習環境,促進協作學習的開展。在大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利用云課堂的優勢,優化教學資源管理、提升教學的互動性和協作性,是當前教育實踐中的一大挑戰。資源共享與協作教學作為現代教育的核心理念,強調通過知識共享和團隊合作來提升學習效果,而云課堂則為這一理念提供了技術支持。文章基于云課堂,探討了大學語文資源共享與協作的教學策略,旨在為大學語文教學提供創新的教學方法參考。
關鍵詞 云課堂;大學語文;資源共享;協作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2025.07.014
大學語文是一門基礎性課程,教學內容涵蓋了廣泛的文學作品與文化理論,要求學生不僅應具備一定的知識儲備,還需培養批判性思維和跨學科的理解能力。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存在教學資源配置不均、學生參與度低、個性化教學支持不足等問題,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學質量的提升和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而云課堂作為一種支持資源共享和協作學習的技術平臺,能夠為大學語文教學帶來全新的模式和方法。
1 資源共享與協作教學理論基礎
隨著數字化工具和平臺的普及,資源共享和協作學習逐漸成為推動教育創新的關鍵因素。資源共享理論強調通過信息技術的支持,使得教學資源能夠跨越時間與空間的限制進行高效流通與共享,從而提升教學的普及性和公平性。在教育資源共享的過程中,教學資源的開放性和靈活性被視為提高教育質量的核心動力。在大學語文等綜合性課程中,教學資源的多樣性與豐富性要求構建一個覆蓋文本、音視頻、互動討論等多維度的教學平臺,以滿足學生多元化的學習需求和教師個性化的教學需求。協作教學理論則著眼于在教育過程中通過群體合作、知識共享和互動學習,激發學生的主動學習意識和集體智慧。協作學習倡導學生在共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通過討論、協作與共享,促進認知發展和高階思維的提升。基于云課堂的協作學習模式能夠突破傳統課堂教學的局限,提供一個更加開放、靈活的學習空間,促進學生之間的知識互動與共同進步。
2 基于云課堂的大學語文資源共享與協作教學模式設計
2.1 云課堂資源共享平臺的架構設計
首先,資源管理系統負責教學資源的存儲、分類、檢索和權限管理,確保教學內容的高效存取。資源管理系統具備多層次的分類體系,包括文本資源、視頻課程、習題庫、文獻資料等,學生和教師能夠根據需要精準地找到所需內容。平臺設有智能推薦引擎,可以基于學生的學習行為、學習進度以及知識掌握情況,動態推薦合適的教學資源,提升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體驗。其次,云課堂平臺具備高效的協作學習模塊,支持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在線互動、案例分析等協作學習活動。通過在線討論區、共享文檔、任務分配與進度跟蹤等功能,平臺能夠實時監控學生的學習進展,促進學生之間的知識共享與互動協作。教師端包括一套實時數據分析工具,能夠獲取學生的學習數據,如學習時長、知識掌握度、參與討論的積極性等,以便教師根據這些數據優化教學內容與進度。再次,平臺支持多終端接入,包括PC 端、移動端等,以滿足學生在不同場景下的學習需求,確保學習資源隨時隨地可用。最后,平臺架構的設計注重信息安全與隱私保護,采取嚴格的身份認證與數據加密措施,確保教學數據和用戶信息的安全性。云課堂資源共享平臺架構如圖1 所示。
2.2 教學資源的共享與整合
教學資源不僅包括課本、講義、視頻等靜態材料,還涵蓋了課堂互動、討論、反饋等動態內容。在云課堂平臺的設計中,資源共享的核心任務是實現教學資源的集中管理和高效傳遞,同時保障資源的多樣性、可訪問性與兼容性。為此,資源共享模塊應采用分層存儲的方式,對不同類型的資源進行分類和標簽化,確保學生能夠快速檢索到符合其學習需求的資料。
資源整合則是一個復雜的過程,要求平臺能夠將多個不同來源、格式和功能的資源進行有效整合與融合。如視頻課程、課件、電子書籍、習題庫等不同形式的資源需要在平臺中通過統一的接口進行集成,實現資源的無縫對接。在實現這一目標時,云平臺采用面向服務的架構(SOA)來確保不同資源之間的兼容性和可擴展性。通過服務化設計,平臺能夠根據用戶需求實時調取所需資源,并通過智能化推薦系統提供個性化的學習內容,從而增強學生對資源的獲取效率。
教學資源的共享與整合還應考慮到教師與學生的互動需求,教師需要能夠在平臺上發布、修改和更新教學資源,而學生則需要能夠便捷地訪問這些資源并進行個性化學習。為了支持這種需求,平臺集成了教師和學生角色管理模塊,確保資源的權限管理與分配的合理性。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教學階段和教學目標上傳、更新教學資源,而學生則可以根據個人學習進度和需求自由選擇學習資源。在這一過程中,平臺通過數據分析技術,跟蹤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動態調整資源推薦和學習路徑,以便更好地支持學生的個性化學習。
2.3 協作學習環境設計
協作學習不僅是將學生分成小組進行討論,還要通過合理的技術架構和功能設計,使學生在云課堂平臺中能夠高效地進行知識分享、互動交流和共同探討。在這一過程中,平臺需要具備高效的溝通與協作工具,并提供靈活的任務分配和反饋機制。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云課堂平臺首先需要提供多種互動工具,如在線討論區、實時語音和視頻會議、小組項目管理系統等。這些工具不僅支持學生之間的實時溝通,還能讓學生在虛擬空間中共同完成項目任務,通過協作來解決問題和完成學習目標。根據平臺功能需求,協作學習環境至少具備三項核心能力:首先是實時互動,即支持即時消息、視頻通話、白板共享等多種形式的交流;其次是任務管理與分配,平臺需支持任務的分配、進度跟蹤和小組成員間的工作協調;最后是動態反饋與評估,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在小組中的表現和互動情況,提供及時的反饋和指導,促進學生的持續改進。
協作學習環境設計的關鍵還在于如何根據學生的參與情況和任務完成進度提供個性化的學習支持。云課堂平臺通過數據采集與分析功能,能夠實時監控學生在協作過程中的行為表現,并根據這些數據進行學習進度和任務難度的動態調整。平臺需要集成學習分析系統,通過數據分析幫助教師和學生了解學習瓶頸和進展,進而針對性地調整學習策略。在技術層面,平臺還應確保無論學生使用何種終端設備,都能順利訪問和共享協作資源,這要求云課堂具備高效的數據同步和傳輸能力。
2.4 個性化學習內容推薦
通過協同過濾、基于內容的推薦以及混合推薦系統三種方法來實現個性化學習內容的推送。協同過濾算法依據學生的歷史行為和其他學生的行為相似度進行推薦,適用于發現學生潛在的興趣點;基于內容的推薦則通過分析學習資源的屬性(如關鍵詞、難度、主題等)為學生推薦與其已有學習記錄匹配的內容;混合推薦系統則結合了協同過濾與基于內容的推薦,綜合考慮多維度的數據特征,以提高推薦的精準度和多樣性。
為了確保推薦系統的效果,平臺需要根據學生的學習進度和實時表現進行動態調整。通過實時追蹤學生的學習行為(如學習時長、學習頻率、參與討論的次數等),平臺能夠準確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并基于這些數據調整推薦的學習內容。例如,當系統識別到學生在某一學習模塊中存在知識點掌握不牢或進度緩慢的情況時,系統會自動推送相應的復習資料或相關輔導視頻,幫助學生鞏固基礎知識;當學生在某一領域表現出較高興趣時,系統則可推薦更高階的學習內容,以激發其進一步探索的興趣。
考慮到學生的知識水平、學習目標以及學習偏好等因素,平臺集成自適應學習技術,即根據學生的學習反饋實時調整推薦的內容和難度。通過自適應算法,平臺能夠識別出學生的薄弱環節,自動調整學習內容的推送順序,從而幫助學生高效補充知識空白。
3 實踐應用
某高校大學語文課程為必修課,面向大一和大二的學生。為了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與文學理解能力,教師采取了云課堂模式,通過該平臺進行資源共享和協作學習。
云課堂平臺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包括視頻講解、電子課本、相關的文獻資料以及歷史背景資料等。學生可以根據個人的學習進度與興趣,通過平臺獲取不同層次的學習資源,并與同學進行在線討論和協作學習。例如,在學習古詩詞內容時,平臺會自動推送與課程相關的詩歌分析視頻、文學評論文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學作品的背景和藝術特色。為了促進學生之間的合作與互動,平臺還提供了小組討論功能。每個學生被隨機分配到小組,協作完成課題研究與文獻分析。通過云課堂的任務管理系統,學生可以明確分工,設定任務目標,并在指定時間內完成協作任務,最后共同提交綜合性的報告或展示文檔。
云課堂平臺還采用了自適應推薦算法,根據學生的學習歷史數據、參與度和考試成績推送個性化的學習資源。小組任務通過任務管理模塊進行分配和跟蹤,確保任務按時完成,且每個學生的貢獻度都有數據支持。此外,平臺還支持實時數據分析,教師可以通過后臺數據分析功能查看學生的學習狀態,及時調整教學策略。云課堂資源共享與協作教學實施前后的教學效果對比如表1 所示。
從對比結果可以看出,采用基于云課堂的資源共享與協作教學策略后,學生的參與率和學習時長都有顯著提升,在小組任務完成率方面,學生能夠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小組協作,提升了團隊合作的效果。同時學生的學習成績也有所提高,顯示出該策略在促進學習深度和知識掌握方面的有效性。
4 結語
基于云課堂的大學語文資源共享與協作教學策略不僅為學生提供了個性化的學習路徑,還通過高效的協作學習模式促進了學生對知識的深度理解和應用。通過靈活的數據分析和自適應推薦技術,教學平臺能夠精準把握學生的學習狀態與需求,從而提供量身定制的學習資源,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與主動性。
參考文獻
[1] 趙明陽.大學語文課程線上線下教學模式探討[J].山西青年,2024
(15):196-198.
[2] 蔡軍強.高職大學語文課程“互聯網+”混合式教學模式探究[J].滁
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21(1):81-83,95.
[3] 德吉曲珍.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大學語文教學模式研究[J].中國新
通信,2021,23(16):195-196.
[4] 伊彩霞.疫情下大學語文課程“云課堂”的實踐研究[J].文學教育
(下),2020(10):52-53.
[5] 張燕.學生中心視角下高職大學語文課堂教學改革探究[J].襄陽
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19(5):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