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筆者在蘭州大學求學期間,造訪過中國古代最著名的溫泉名勝華清池、品讀過莫泊桑的名著《溫泉》。30年前,筆者開始任教于復旦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有機會經常接觸到來自歐洲的多國留學生并明顯感知審美視角的異同,特別是東方仰望高山,西方鐘情溫泉。
2021年夏季在中國福州召開的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由奧地利、比利時、捷克、法國、德國、意大利、英國七國聯合跨境申遺的“歐洲溫泉療養勝地”項目如愿以償進入世界遺產名錄。那年秋季開學第一課課堂,我執教的歐洲留學生們無不是歡欣鼓舞和如數家珍;而亞洲各國的留學生們也紛紛地打探,我當時就想,要是有本溫泉史著作就好了。
今年春暖花開之際,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社長錢運春教授興致勃勃地向我推薦了其剛出版的《中歐大溫泉》一書,了卻了我的一個文化探源愿景。該書作者大衛·克雷·拉奇,系近代歐洲史專家,為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歐洲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和舊金山大學弗洛姆研究中心歷史學教授。他力圖通過其文化專題研究和對于溫泉史典故的描繪,照映出歐洲社會那不斷變化的面孔。在我看來,他的描繪是極其成功的。
這是一個獨特的視角!他講述了從古希臘羅馬至今,特別是法國大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歲月,中歐一些重要溫泉小鎮的歷史。在其鼎盛時期,這些溫泉小鎮的功能集今日的大型醫療中心、康復療養地、高爾夫度假村、會議綜合體、時裝秀場和音樂節、狂歡節于一身。甚至在那個時代的大部分時間里,醫學相當原始,人們去溫泉療養地,一方面希望能治愈從痛風到癌癥的一切疾病,另一方面那些貴族和新興階層也是為了娛樂和社交。
讓筆者感慨的是:這些溫泉小鎮可謂是文化創意的溫床,真正的藝術圣地——歌德、貝多芬、瓦格納、果戈里、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在這里紛紛亮相登場;同時亦是高層政治的謀劃地,歐洲政治家們選擇齊聚于此,談判條約、結成聯盟、策劃戰爭,演繹著歐洲歷史進程。
如今歐洲國家由于有共同歷史淵源,文化接近,又有廣泛的政治、經濟合作基礎,歷來就是跨國申遺的主力。中國福州世界遺產大會場景的一錘定音,歐洲溫泉療養勝地遺產項目包括了11個著名的溫泉歷史小鎮,分別是:奧地利的巴登,比利時的斯帕,捷克的弗朗齊謝克、卡羅維發利、瑪麗亞溫泉城,法國的維希,德國的巴特埃姆斯、巴登-巴登、巴特基辛根,意大利的蒙特卡蒂尼以及英國的巴斯。而從中國讀者和旅行者的體驗而言,歐洲溫泉小鎮的文化歷史,比那些巍峨的城堡、神秘的教堂、曲高和寡的劇院,更有親和力。
此書探討1912—1928年中國的歷史,展示西方人眼中的民國初年中國政治和社會變遷。王笛還原了巴黎和會、華盛頓會議的歷史場景,深入討論顧維鈞等中國外交官收回山東權益的艱難過程,觀察美日博弈如何影響中國命運。他講述這個時期來華的外交官、記者、作家、學者、旅行者像司徒雷登、芮恩施、鮑威爾、史迪威、賽珍珠、阿班等的曲折經歷和精彩故事。他們用自己的眼睛觀察中國,就像拍電影一樣,記錄了那個時代的許多特寫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