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新工業廢棄物的規范處置,包括確保環境安全和資源化再利用兩個核心要素,且都需要加強法治支撐。在現有法律法規和標準規范的基礎上,應通過地方立法進一步防控環境風險,并積極探索新的資源再利用渠道。
近年來,國家層面制定了一系列有關新工業廢棄物污染防控的技術標準和規范,以嚴控環境風險,促進資源回收再利用和產業綠色低碳發展。
2024年6月,生態環境部印發《規范廢棄設備及消費品回收利用處理環境監管工作方案》,明確在全國范圍內集中開展包括廢動力電池、廢光伏組件及風機葉片等6類廢棄設備及消費品的環境污染專項整治,嚴厲打擊非法拆解造成環境污染的行為。
為加強針對廢動力電池的環境監管,生態環境部先后制定了《廢電池污染防治技術政策》《廢鋰離子動力蓄電池處理污染控制技術規范》,為加強廢動力電池污染防治提供了技術規范。
我國目前尚未制定有關廢舊光伏組件及風機葉片等的污染控制技術規范。對此,生態環境部一方面組織加快制定相應的污染控制技術規范;另一方面要求各地結合實際,嚴格按照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的環保監管標準加強這些“退役”設備的環境監管,督促業主單位嚴格履行污染防治主體責任,嚴防失管失控的情況發生;另外,積極支持各地結合實際,探索制定廢舊光伏組件及風機葉片污染控制的地方標準,促進廢舊光伏組件及風機葉片綜合利用及妥善處置,防止造成環境污染。
針對與公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廢舊電器,國家財政部安排專項資金規范拆解處理活動。生態環境部積極配合財政部開展廢舊電器拆解處理的種類、數量及補貼資金審核,加強廢舊電器拆解處理行為環境監管,確保拆解規范以及資金落實到位。
對于直接傾倒及排放工業廢棄物、污染物的違法行為,生態環境執法立足于有法必依,罰當其過。生態環境執法中針對廢棄物和污染物的處罰標準與措施,主要遵循水污染防治法、環境保護法以及刑法的相關規定。
根據水污染防治法,禁止利用滲井、滲坑、裂隙、溶洞,私設暗管,篡改、偽造監測數據,或者以不正常運行水污染防治設施等逃避監管的方式排放水污染物。若違反此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可責令改正或限制生產、停產整治,并處10萬元以上100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時,可報經有批準權的人民政府批準,責令停業、關閉。
根據環境保護法,對于違法傾倒排放污染物的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如受到罰款處罰且被責令改正后拒不改正的,行政機關可以按照原處罰數額按日連續處罰。此外,對于超過污染物排放標準或超過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排放污染物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可以責令其采取限制生產、停產整治等措施;情節嚴重時,可以責令停業、關閉。
對于嚴重污染環境的行為,刑法也有明確規定。違反國家規定,排放、傾倒或者處置有放射性的廢物、含傳染病病原體的廢物、有毒物質或者其他有害物質,嚴重污染環境的,可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或者單處罰金;情節嚴重時,可處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在特定情況下,如排放、傾倒、處置行為發生在飲用水水源保護區、自然保護地核心保護區等重點保護區域,或者致使大量永久基本農田基本功能喪失或遭受永久性破壞等,處7年以上有期徒刑,并處罰金。
綜上,生態環境執法中針對廢棄物和污染物的處罰,涵蓋了行政和刑事兩個層面,根據違法行為的性質和嚴重程度采取相應的處罰措施。
一系列規范標準的制定和施行,使新工業廢棄物的環境風險得到有效控制,拆解處理后的資源也實現了規范再利用。據統計,2024年下半年,全國95家企業共回收處理廢電器近7600萬臺(套),產出約37萬噸廢塑料、52萬噸廢銅鐵鋁及合金等,均進入下游企業再生利用。
隨著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的推進,預計下一階段我國新工業廢棄物的數量將大幅增長。相對完備的處置和再利用制度需要適配有效的治理手段,包括強化法規監管和多利益方協同共治。
首先,要在生產設計、包裝限制、物品廢棄、資源循環利用、資源再生等方面抓緊制定、完善相關法規和標準,明確政府、企業和個人的責任和義務,確立正向激勵機制與懲罰標準。
其次,要推動形成“政府+生產者+消費者”共擔共享的多利益方協同共治模式。科學規劃新工業廢棄物資源化再利用的總體規模,并實現“就地化”再利用,促進分布式再利用。在此基礎上,還應建立價值識別機制,準確識別和測定新工業廢棄物的價值增益性,為資源化再利用提供經濟支持。
最后,要盡快建立新工業廢棄物資源化再利用的收益轉化機制,利用綠色金融創新工具,將資源化再利用的生態環境收益轉化為經濟金融收益,推動資源化再利用的經濟可持續發展。
在具體操作層面,可以在前端建立階梯式分類收費制度,采取“市場運作+政府補助”的方式進行資源化處理;在末端以“雙碳”為導向,進一步促進政府綠色采購、企業和居民綠色生產與消費,將資源循環產品的利用納入全社會“雙碳”績效考核機制范圍以及區域“碳普惠”機制的探索實踐。
為推動新工業廢棄物資源化再利用,建議有條件的地區以全面提升資源化再利用效率和水平為目標制定新的地方性條例,即新工業廢棄物資源化再利用地方條例(下稱“地方條例”),從而起到示范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
地方條例應回應行業發展的“需求清單”。對于從事資源化再利用的企業,地方條例的總體目標是創新優化機制,提供多樣化保障,并給企業在最大化利用資源、能源等方面指明方向。
園區和設施建設是新工業廢棄物資源化再利用的關鍵。相關企業“需求清單”中的剛需包括電能和用地等。

工業企業往往處于電網末端,如果電能經長距離輸送,在線路上的損失量較大,會造成一定的能源浪費。高效利用電能應是資源化再利用企業必備的要素——不能一邊產出資源循環利用產品,一邊又過度消耗電能。為此,地方條例應明確規定:處理新工業廢棄物的園區應實現電能高效利用。可引入清潔能源生產企業,既可實現“綠色GDP”,又能減少電能輸送損耗。
資源化再利用企業還可以探索開展電力市場化交易模式創新。這種探索有助于建設資源循環利用示范基地。從長遠來看,引入清潔能源生產企業也有助于推動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的發展。
用地是關乎資源化再利用企業長期發展的要素。傳統的廢棄物處理企業在提煉可回收物資后,仍會剩余一定量的危險廢棄物,須經簡單預處理后填埋,會占用一定的土地資源。對此,地方條例應推動園區吸納能夠將新工業廢棄物完全、充分資源化的企業。具體來說,應鼓勵創新優化供地方式。例如規定采用“帶方案出讓”方式或者“帶方案租賃”方式供地,支持真正意義上的新工業廢棄物資源化再利用企業。地方條例還可以明確,在工業用地中劃出一定比例,專門用于發展資源化再利用產業。
地方條例可以引入更為具象的條款,比如規劃園區周邊的配套公共設施和道路交通設施、優化環境影響評價和排污許可流程等。這都可以使新工業廢棄物資源化再利用企業增加一定的獲得感。
地方條例還可以助力打通后續產品市場。某些廢棄物經處置后產生的無機二次廢棄物體量較大,應強制要求投入市場實現再利用。例如某些廢棄物焚燒爐渣和建筑垃圾分揀料等都屬于無機二次廢棄物,它們經預處理和分類篩選后,可在建筑行業實現高價值再利用。
地方條例還可以引入“在市政建設項目中推廣使用相關產品”的條款。這是一種切實的支持,能夠有效解決再生產品的利用問題。
總體來看,將新工業廢棄物資源化再利用園區的功能定位上升到立法高度,對相關企業來說是一種支持和鞭策。地方條例中包含政策層面的支持,可以促使地方按照更高標準打造廢棄物綜合處置戰略保障基地、資源循環利用示范基地、環保科創科普先導基地和智慧綠色生態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