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2月召開的上海市委外事工作委員會會議強調,“要更加積極主動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統籌用好各類優勢資源,更好服務招商引資,助力招才引智”。為幫助在滬外籍人士更好地融入上海,應進一步解決他們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打造更優良的營商環境和更令其安心的生活環境,以“潤物細無聲”的舉措讓外籍人士近悅遠來。
今年以來,為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促進國際國內雙循環,我國通過對多個國家實施免簽證政策、提升支付便利化水平等舉措,大力吸引外籍人士來華投資、旅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接下來,面對國際國內新形勢,如何吸引更多外籍人士來華,提升外資長期投資的信心,需要以更大的智慧實現突破創新。
上海是中國內地外籍人士居住數量最多的城市,也是擁有跨國企業地區總部最多的城市。當前,在滬長期工作和生活的外籍人士還面臨一些“痛點”,須逐步加以消除,以便進一步實現“來得了,待得住”,助力招商引資,招才引智。
目前,上海仍有一些對公眾開放的場所和設施缺乏英文指示和提示。比如火車站的大部分標識,包括列車到站信息等均以中文顯示;上海主要的文化、藝術和休閑場館,如上海大劇院、上海越劇院以及各大電影院等,在提示信息方面都缺乏英文界面。一些外籍人士反映較多的問題包括“沒有統一的英文購票平臺”,以至于在購票或者預約場館的時候面臨困難。缺乏專門針對外籍人士辦理事務提供幫助的英語服務專窗。例如,一些外籍人士在火車站退換票,可能遭遇溝通不暢的難題。
街道層面缺少獨立的針對外籍人士的服務站點和窗口,基本都融合在市民辦事中心里,而且沒有清晰的英文提示以及導覽信息。
上海的部分涉外服務目前還無法實現“全程走通”。這里的“全程走通”指的是不懂中文的外籍人士全程獨立辦理完成全部事項。
有些事務無法“走通”是因為操作界面不完善。例如在外國人簽證證件延期、換發、補發的界面上,各項主要功能的標識都為中文,“下一步”等按鍵上也只顯示中文。這對于外籍人士來說存在一定的使用障礙。
據統計,上海目前共有29項涉外籍人士服務,經實際操作測試,能夠“全程走通”的有13項。
上述問題產生的原因在于,一些公共服務平臺缺少專門的團隊或人員站在外籍人士辦理事務的角度來考慮問題,也未能有針對性地適時調整服務模式和內容。這一方面導致一些機構和平臺的涉外服務信息更新速度較慢,另一方面也未能逐步解決外籍人士在實際操作中可能面臨的困難。
內地數字化技術的普及給公眾帶來很多生活上的便利,例如居民可以通過刷身份證的方式便捷地乘坐高鐵、入住酒店等。但長居內地(包括上海)的外籍人士,如果沒有永久居留身份,便難以享受與內地居民一樣的生活便利。
例如,內地居民可以通過“隨申辦”等App辦理諸多業務,而在滬常居的外籍人士,其日常生活中需要辦理出入境證件、金融、稅務、交通、醫療、子女教育等事務時,必須分別前往不同的地點現場辦理。由于語言文字上存在阻礙,若無本地人士協助,一些外籍人士往往較難獨立完成相關事務的辦理。
又例如,自2016年《中國人民銀行關于落實個人銀行賬戶分類管理制度的通知》發布施行以來,內地居民可以線上開立銀行2類賬戶。但受限于外籍人士身份驗證等問題,境外個人仍無法通過電子渠道開立銀行2類賬戶,須親臨網點才能辦理。由于外籍人士可能對滬上的各銀行網點不熟悉,且各網點的服務水平存在一定差異,給一些外籍人士開立銀行賬戶造成了不便。
為逐步消除外籍人士在滬生活和工作所面臨的“痛點”,建議在以下幾方面調整管理政策,統籌用好各類資源,優化服務供給。
一是簽發專有身份憑證(可命名為“白玉蘭證”)作為外籍人士在滬常居證件。對于在滬工作、生活的外籍人士及其隨行家屬來說,若能擁有一張具有芯片數據的居留身份證件,將為其境內出行、辦理銀行業務等提供很大的便利。對于這類證件的管理,因外籍人士須定期辦理居留許可,可一并在出入境管理中心申請辦理身份憑證,根據其居留許可期限同步簽發。
二是設立供外籍人士辦理各類事務的“一站式”服務咨詢及受理站點。針對外籍人士辦理日常事務要前往不同部門的窗口的情況,可在出入境管理中心設立“一站式”服務站點,提供一些常規事務的咨詢及辦理服務。對于部分流程相對比較簡單的事務,則可以采用書面代辦的方式為外籍人士提供服務。
三是一次性給予外籍人士更長的居住許可證周期。外籍人士居住許可證的有效期一般為1年,到期后須提交護照重新進行申請,在此期間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其在中國內地的活動。建議上海一次性給予外籍人士3年或不超過其雇傭合同年限的居住許可,如遇變更住址或雇傭單位,則要求其及時進行申報。
此外,上海出入境管理部門已推出針對外籍人士的快速通道,對此應加大宣傳力度,讓更多外籍人士能夠享受到這方面的便捷服務。同時,建議擴大更多便利政策的適用范圍,惠及外籍人士在滬的家人,以方便其家庭集體出行等。
四是涉及涉外服務的各委辦局,加大對各自事務辦理系統英文界面方面的投入,進一步增強服務意識,提高服務質量,做到政務服務“全程走得通”。可嘗試請外籍人士使用者打分,并定期公布外籍人士對于涉外服務的滿意度。
在主要交通、文化、娛樂休閑場所配備英語標識和英語導覽服務信息系統。利用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在主要交通、文化、娛樂休閑場所增設多語種智能機器人,或者配備增強翻譯服務系統,以實現與外籍居民和游客的充分互動,滿足多種需求。
五是為日益增多的短期入境外籍人士,包括商務人士、游客等,提供更加便利的支付方式,比如類似于香港特區“八達通”的智能卡,既可搭乘不同的公共交通工具,也可在便利店、快餐連鎖店等商戶購物消費。
上海虹橋機場T1航站樓和浦東機場T1、T2航站樓的外籍人員一站式綜合服務中心,已于2024年底陸續啟用。建議在滬上更多的場所為外籍人士開設服務站點,提供貨幣兌換、移動支付應用指導、生活服務咨詢等服務。
六是增加涉外社工和志愿者的數量,從而充分協助初到滬外籍人士辦理各類事務,以及提供中文教學、政策法規宣傳等服務。
七是人民建議征集辦公室(上海市政府內設機構)等部門聯合外宣媒體,定期舉辦各類線下涉外政務和生活服務等主題座談會,通過這類平臺了解駐滬外籍人士在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實際問題,以便將他們的訴求匯總到相關機構,從而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并助力外籍人士進一步融入上海。
(李民橋系上海市政協委員、東亞銀行聯席行政總裁;包鴻勛系上海市政協委員、上海市青年聯合會副主席)
編輯:姚志剛" " winter-ya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