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末,作為一個初出茅廬的小編輯,我去上海約稿,聽我說出差費用有限,希望介紹一家招待所,在上海虹橋火車站的鐘樓前,高舉著一份新民晚報當接頭暗號的朋友王肖練提議說:“那不妨帶你去見識一下作家們改長篇小說的地方,也是上海的石庫門老房子。”
她就帶我去了建國中路上屬于上海作協的招待所,一進門,我就被親切的氛圍淹沒了,幫我登記身份證的門衛大叔介紹說:“住在這里,樓層高,空氣好,一層樓只住兩個人,互相不打擾。一樓有廚房,可以訂飯,大排飯和紅燒鯽魚飯只要五元。熱水需要到一樓自取。你要記得,紅的熱水瓶是開水,可以泡茶;綠的熱水瓶是溫水,可以洗臉。”他帶我去三樓的房間,十分耐心地介紹如何到露臺上晾衣服,如何用蚊香架子巧妙夾住已經斷掉的蚊香,如何放墊子,讓書桌前的老藤椅坐得更舒服,如何調節臺燈的亮度。墻上的自鳴鐘當當作響,等鐘聲響完,我才十分困惑地問:“為什么沒有電視機,也沒有梳妝臺?一頭沉的寫字臺倒是這么大,抽屜竟有五個?!?/p>
門衛大叔意味深長地瞄我一眼說:“一天到晚想著看電視,怎么改小說?寫字臺的抽屜多,方便放各種參考書呀?!?/p>
那時候沒有手機和高德地圖,每天出門前,門衛大叔扯一張廢舊報表,在背面幫我注好要拜訪的作家,他們的家或單位,要如何坐地鐵或公交車去。大叔有地圖,他用放大鏡不厭其煩地搜尋,再把答案記下來。
我在這里住了四天,每晚7點鐘,住客們拎水上樓洗澡,以及去露臺晾曬衣服的聲音一收,整個招待所就安靜得像一艘夜航船,那種沁人心脾的寧靜夾雜茉莉花的香氣,把心底的塵埃擦得干干凈凈。在沒有手機可刷的年代,撤去電視機之后,我很快將出差所帶的兩本書都看完了,為了打發時間,我去門衛大叔那里借了紙和筆,把每天的約稿見聞寫下來,還覺得不過癮,就用圓珠筆畫了幾幅剛見到的作家的肖像畫。
有一次我回到招待所時,已是晚上六點半,夜雨初歇,幫我去加熱大排飯的門衛大叔關照我:“剛才下小雨了,露臺上的衣服我都收疊了,放在一樓客廳的沙發上,認領的時候仔細點,別弄錯了?!蔽页砸惑@,我的衣服若是與素不相識的男客混在一起,這對我這種I人來說,將多尷尬!然而,我的緊張很快就消散了:我的衣服單獨放了一疊,灰色薄風衣,米色九分褲,豆綠色帶細條紋的襯衣,還有我洗好的枕巾和襪子。一個門衛,在登記簿上抬眼之時,有這種對住客的觀察力,他也多少沾染了作家特有的“旁觀者”氣質吧。
直到今天,我依舊記得離開時,門衛大叔為我開發票時的叮囑:“滑坡容易上坡難,要寫作,就要少點對電視的依賴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