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牡丹花開二十年,姹紫嫣紅春滿園。在春和景明的江南四月天,國家藝術基金2024年度資助項目,由東南大學主辦的“青春版昆劇《牡丹亭》青年表演人才培訓”在江蘇大劇院結項匯報公演,水袖翻飛,青春律動,滿臺生輝,今夕何夕,古曲新聲。
“青春版《牡丹亭》,確實年輕人愛看。舞臺、服裝、人物,都非常美。”今年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的這番話,充分肯定了二十年來青春版《牡丹亭》在守正創新,傳承經典上的不懈努力與巨大成就。二十年前,由白先勇先生牽頭,集結大陸及港澳臺各路文化藝術精英群策群力,共同打造一部全部由年輕人擔綱主演的古典愛情經典名劇,以此完成了古老昆劇藝術在21世紀初從業者與觀賞者的新老交替,使昆劇的觀眾與演員年齡普遍下降二十歲,這無疑是青春版《牡丹亭》成功完成的第一文化使命。而通過該劇在海內外盛大巡演,特別是多次走進各大高校引起大學生追捧,繼而引領一股昆曲學習、傳承、研究熱潮,則是青春版《牡丹亭》在近十年來完成的第二階段文化使命。
如今,總書記口中“年輕人愛看”的青春版《牡丹亭》,已逐漸開啟第三階段的文化使命,通過校園版的傳承、演出,使得年輕人從“愛看”到“愛演”,不僅賡續了昆劇藝術的文脈,更為之注入了大量新生力量,使得湯顯祖“玉茗堂”前的這株牡丹花,歷經四百余年,依舊欣欣向榮,生生不息,始終花開不敗,美意延年。
短短一年不到的時間,來自上海、蘇州、南京、杭州等地的青年學子為之付出了一腔熱忱與萬分執著。在這群青春靚麗的年輕人中,既有多年來喜愛昆劇藝術的票友,也有完全零基礎的“小白”,通過嚴格而認真地層層篩選,他們因青春版《牡丹亭》而聚集在一處,宛如一團火炬,點燃了傳承的薪火。而一年多時間里,通過俞玖林、沈豐英、呂佳、沈國芳等原班角兒口傳心授的認真教學,使得這群聰明好學且具有高學歷、高素質的年輕人身上的參與感、自豪感與自信心越來越強,舞臺呈現自然也越來越好。直到這群可愛的年輕人最終穿上戲服,粉墨登場的那一刻,明顯可以感知他們已經從原先的“參與感”,一下子升華為對角色,對藝術的“代入感”,舉手投足,唱念做打,像模像樣。而每一位參與者,通過自身的努力,不僅完成了精彩的舞臺表演,更會在心中多一份傳承民族文化經典的“使命感”,宛如一顆顆生命力強大的種子,最終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由此,青春版《牡丹亭》通過校園版的傳承,在新時代開啟了全新的第三重文化使命,令人期待。
展覽全面展示沙特阿拉伯著名藝術家艾哈邁德·馬塔爾的創作歷程,涵蓋超過100件藝術作品。他的藝術實踐通過探尋集體記憶,揭示和記錄不為人知的故事,對沙特持續進行復雜而深入的描繪與解析。他基于研究的廣泛探索,涵蓋歷史、地理等主題,因其觀念作品中的敏銳洞察而極具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