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紅旗渠就是紀念碑,記載了林縣人不認命、不服輸、敢于戰(zhàn)天斗地的英雄氣概。”“沒有老一輩人拼命地干,沒有他們付出的鮮血乃至生命,就沒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我們要永遠銘記他們。”“紅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脈相承的,是中華民族不可磨滅的歷史記憶,永遠震撼人心。”
20世紀60年代,河南林縣(今林州市)人民在黨的領導下,以“重新安排林縣河山”的豪邁氣概,發(fā)揚越是艱險越向前的斗爭精神,憑著一錘、一釬、一雙手,逢山鑿洞、遇溝架橋,在太行山上修建了全長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紅旗渠。紅旗渠的建成,形成了引、蓄、灌、提相結合的水利網,結束了林縣“十年九旱、水貴如油”的苦難歷史,從根本上改變了林縣人民生產生活條件,為林縣的經濟和社會發(fā)展奠定了基礎,至今仍然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被稱為“生命渠”“幸福渠”。在十年修渠歷程中,孕育形成了以“自力更生、艱苦創(chuàng)業(yè)、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為主要內涵的紅旗渠精神。紅旗渠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重要內容,彰顯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自力更生、發(fā)憤圖強”的鮮明時代風貌。2019年9月,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紅旗渠建設者(集體)被授予“最美奮斗者”稱號。
紅旗渠的修建是黨帶領人民團結奮斗歷程中不可磨滅的歷史記憶。在紅旗渠的修建過程中,涌現出無數感人至深的故事和無數英雄人物。他們或是率先垂范的黨員干部,或是鑿石砌岸的能工巧匠,或是放炮開山的英雄炮手,或是凌空作業(yè)的除險隊員,或是送貨擔糧的后勤人員……正是他們眾志成城、齊心協力,匯聚成一股改天換地的磅礴力量,在巍巍太行山上鐫刻下“人工天河”的不朽傳奇。
時光荏苒,昔日的紅旗渠建設者們大多已步入暮年,有的業(yè)已辭世。開展紅旗渠精神口述史研究,搶救性挖掘那段崢嶸歲月的集體記憶,讓參與者、親歷者、見證者的講述打破時空壁壘,鮮活地重現林縣人民戰(zhàn)天斗地、引漳入林的偉大壯舉,對傳承弘揚紅旗渠精神有著重要現實意義。
開展紅旗渠精神口述史研究,有助于為紅旗渠精神研究挖掘生動素材。以往,對紅旗渠精神的挖掘和研究主要依賴于文獻記錄和影像資料,往往缺乏敘事生動性和表達直觀性。將口述史融入紅旗渠精神研究,有助于將紅旗渠建設者們生動的個人記憶轉化為時代的集體記憶,從而更加真實地還原歷史的溫度和細節(jié),賦予學術研究以更深刻的情感溫度和更深入的現實基礎。第一人稱的敘事表達極大增強了紅旗渠精神研究的敘事張力,讓我們仿佛親身經歷了那段艱苦卓絕的建設歲月,感受到前輩們不屈不撓、勇于擔當的精神風貌。通過口述史研究,我們能夠更加全面地理解紅旗渠精神的歷史淵源、文化內涵和時代價值,不僅豐富了紅旗渠精神的研究內容,也為其傳承弘揚提供了更為有力的支撐。
開展紅旗渠精神口述史研究,有助于為干部教育培訓提供鮮活教材。傳統的干部培訓往往側重于理論闡述,而口述史則為我們帶來了真實可感、極具感染力的奮斗故事和實踐案例。在修渠人的口述中,有林縣縣委果敢決策,為民引水造福一方的責任擔當;有黨員干部沖鋒在前,帶領群眾攻堅克難的感人事跡;有數萬民眾響應號召,不修成大渠不還鄉(xiāng)的壯志豪情;有熱血青年攜手同行,奮力書寫青春答卷的蓬勃力量。將紅旗渠精神口述史融入干部教育培訓,能夠讓廣大黨員干部在聆聽先輩們的奮斗故事中,深刻領悟紅旗渠精神的深刻內涵,從中汲取寶貴的智慧和力量,進一步砥礪初心使命、增強黨性修養(yǎng)、強化責任擔當。
開展紅旗渠精神口述史研究,有助于為新時代新征程匯聚精神力量。“自力更生、艱苦創(chuàng)業(yè)、團結協作、無私奉獻”是紅旗渠精神的核心內涵,也是共產黨人價值觀的具體表現,在新時代新征程依然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和價值內涵。紅旗渠的建設者們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憑借堅韌不拔的意志和勇敢無畏的精神,完成了穿山越嶺、開鑿千里渠道的壯舉。這種不認命、不服輸、敢于戰(zhàn)天斗地的英雄氣概,不僅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更是當代社會面對各種挑戰(zhàn)時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挖掘紅旗渠精神口述史資源,深入探究親歷者、建設者們的生動故事和寶貴經驗,將口述史研究成果轉化為傳承紅色基因、賡續(xù)紅色血脈的鮮活載體,將進一步激勵我們秉承紅旗渠建設者的勇氣和決心,不懼困難、勇往直前,以堅定的毅力和決心克服一切難關,讓紅旗渠精神煥發(fā)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不可磨滅的歷史記憶:紅旗渠口述史》一書以紅旗渠建設者、見證者講述的親身經歷與感悟為主要內容,涵蓋修渠背景、艱辛過程、技術攻堅、后勤保障等多方面,生動展現林縣人民在惡劣環(huán)境下,憑借頑強意志和無畏勇氣,絕壁穿石、挖渠千里的壯舉,還原紅旗渠從規(guī)劃到建成的波瀾壯闊歷史。為傳承弘揚紅旗渠精神創(chuàng)設了新載體,為紅旗渠精神研究提供了一手資料,為黨員干部開展黨性教育提供了鮮活教材,將激勵更多人銘記奮斗歷程,汲取奮進力量,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作者為天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咨詢委員會委員,本文為人民日報出版社《不可磨滅的歷史記憶:紅旗渠口述史》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