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在河南省紅旗渠精神研究會名譽會長、河南省攝影家協會原主席魏德忠心中,以紅旗渠精神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的偉大精神,便是紅色江山代代相傳永不枯竭的源頭活水。
在2025年4月5日紅旗渠總干渠通水60周年紀念日到來之際,魏德忠向本刊記者發來習近平總書記到河南省林州市紅旗渠紀念館參觀考察時,在他所拍攝的通水現場巨幅照片《盛大的節日》前駐足的留影。他說:“每當看到這幅照片,我就很激動,想起通水那天拍照的現場,思緒萬千,心頭有千言萬語。”
記者:在紅旗渠總干渠通水的1965年,攝影設備還不像現在這么先進,這樣場面宏大的巨幅全景照片,您是如何拍攝下來的?
魏德忠:通水典禮那天,我一個人在現場拍攝,沒有時間提前籌備。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相機只配了標準鏡頭,也沒有三腳架,我就放了一張凳子,站在凳子上拍攝。那時使用的還是膠片相機,可以上下左右移動定點,標準鏡頭拍不出全景,我就找了3個節點來拍攝。找節點不容易,手要一直端著相機,還要保持水平線的一致,就是這樣拍出了紅旗渠總干渠通水現場的全景照片。我想,能夠拍下這幅照片,是一直以來對紅旗渠建設工程的使命感驅使。
習近平總書記在紅旗渠紀念館看到的照片,有10.6米長。20世紀60年代還沒有高清鏡頭,很多人想象不到,放大以后還能這么清晰的巨幅照片是如何拍出來的。當時我也不知道能不能拍好,所以在現場調動全副身心、集中全部精力來拍,也不怕從凳子上摔下來,也不怕設備掉下來,一心一意想的只是把照片拍好。結果證明,拍出來的效果確實不錯,是一張完整的照片,銜接處天衣無縫,完全看不出來是拼接的,即使用現在技術水平更高的相機來拍,達到這樣的效果也不容易。
記者:您親歷了紅旗渠總干渠通水的歷史性時刻,可否描述一下當時的現場情景?
魏德忠:1965年4月5日,當時林縣幾乎全縣人民都出來了,有些人跑了幾十里路趕來,還有很多老人讓孩子推著獨輪車、抬著擔架,跟著大家來看通水,現場人山人海,處處都是積極昂揚的喜悅之情。
雖然我知道要通水,但是沒有想到場面這么壯大,這么多群眾專門為了看一條渠而來,既感到震驚,又感到激動。即使在今天,上萬人聚集的場所,如果沒有警察或安保人員維持秩序,都可能擁擠得一塌糊涂,甚至可能發生踩踏事故,而那時的林縣人民非常有秩序,規規矩矩地耐心等待通水時刻到來,一切都有條不紊。關鍵是,這些全都是群眾自發的。
那一天,天氣比較寒冷,但是我們的心中非常溫暖。這樣宏大的場面很少見到,我的內心很受感動。通水典禮上,渠水奔騰而出的時刻,我也用相機拍攝了下來。照片上充滿感人的歡騰氣氛,也充分說明了人民群眾對紅旗渠的熱愛之情。
記者:前往通水典禮現場是人民群眾的自發行為,修建紅旗渠過程中的協調分工是群眾自發的,還是政府組織的呢?
魏德忠:那時候是各個公社組織,由生產大隊派人,集體去修渠。大家各有分工,每人干一段時間。比如,由指揮部統一編制,每一批組織500名工人,每批工人工作半年或一年,輪流換班。有公開統計數字,參與修渠的林縣人民達30萬人次,這30萬人次中,有人可能只去過一兩次,有人可能去過很多次。我最敬佩的“除險英雄”任羊成,大約在修渠現場工作了八九年之久,像我這樣連續10年在現場的就更少了。
修建紅旗渠,組織是很嚴密的,不是任何人想去就能去的,召集的都是16—60歲的青壯年,當時幾乎全縣的適齡青年都去修過。全縣人民都認為,去修渠是一件光榮的事,是為了子孫后代。從我拍攝的照片中可以看出,??干再臟、再累的活,現場再苦,他們心里都是高興的。
記者:紅旗渠精神對于后輩黨員群眾具有怎樣的啟迪作用?今天,我們又應當如何學習傳承紅旗渠精神?
魏德忠:紅旗渠的建成是一個奇跡,如同愚公移山精神一般的紅旗渠精神是我們的民族精神,這種勤勞智慧、艱苦奮斗、吃苦耐勞的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歷經幾千年而經久不衰的。與此同時,如果沒有黨的領導、沒有群眾的智慧,紅旗渠是不可能建成的,只有新中國成立后,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組織起來的人民,才能干出這樣驚天動地的事業。
作為黨員干部,我們能夠從紅旗渠精神中接受很好的啟迪,就是不管在什么情況下,都要信任黨、信任群眾,依靠黨、依靠群眾,只要在黨的領導下充分發揮群眾的智慧和才干,我們就沒有辦不成的事情,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就能無往而不勝。
作為普通群眾,一定要聽黨的話。弘揚紅旗渠精神,不僅有歷史意義,也有現實意義。雖然現在我國已經逐漸富裕、走向現代化,但是不能因為富裕就“躺平”,同樣要像前輩一樣艱苦奮斗,因為我們之所以能夠安享盛世繁榮,正是由于前輩發揚了勤勞奉獻、自力更生的精神。學習紅旗渠精神,不是讓大家都去修渠干活,而是要保持不怕困難、艱苦創業的民族精神,只有這樣,我們的國家、民族才能更加強大,我們才能為世界、為人類作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