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太行,壁立千仞;漳水湯湯,奔流不息。60多年前,以重整河山的凌云壯志,河南林縣人民用雙手在太行絕壁上生生鑿出了一條“人工天河”——紅旗渠!這條渠,是林縣人民的“生命渠”,更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豐碑。
60多年后的今天,我們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回望紅旗渠,那條蜿蜒的水渠依然在流淌,那座精神的豐碑依然巍峨。它提醒我們,無論時代如何變遷,紅旗渠精神永遠不會褪色。
2025年4月5日是紅旗渠總干渠通水60周年紀念日,記者對話河南紅旗渠干部學院副院長陳曉萍,重溫那段激蕩人心的歷史,賡續傳承不朽的紅旗渠精神。
記者:紅旗渠精神的內涵是什么?請談談您對紅旗渠精神的理解。
陳曉萍:紅旗渠精神是林縣人民在修建紅旗渠的社會實踐中孕育產生的一種精神,集中展現了林縣人民的優秀品質。從不同的視角看,紅旗渠精神有著不同的解讀,其內涵也非常豐富。
就其基本內涵來看,我認為最主要的是兩種。一種是1990年林縣縣委、縣人民政府作出的《關于宣傳、繼承和發揚紅旗渠精神的決定》中,第一次把紅旗渠精神概括為“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另一種是時任河南省林縣縣委書記楊貴在《人民日報》(1998年10月15日)發表《紅旗渠精神的思考》一文中,把紅旗渠精神概括為“為了人民,依靠人民,敢想敢干,實事求是,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團結協作,無私奉獻”。從“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這句話來看,楊貴總結的紅旗渠精神體現了黨的性質和宗旨,得到了廣大黨員干部的認同。
紅旗渠精神在對外宣傳中,是以1990年林縣縣委的概括為基本內容的。
自力更生是紅旗渠修建的立足點。紅旗渠是計劃經濟時代的產物,但它不是依賴國家、向上伸手的產物。面對國家的困難,林縣人民倡導“一顆紅心兩只手,自力更生樣樣有”,他們不等不靠,不向國家伸手要,而是立足本地實際、依靠自己的力量來修渠。沒有道路自己修,沒有工具自己帶,沒有材料自己生產。這種自力更生的精神,彰顯了林縣人民的主體意識和發展的主動性,他們不認命、不服輸,靠自己的努力改變命運。
艱苦創業是紅旗渠修建的意志品質。艱苦創業集中表現為不畏艱難險阻、勇于拼搏奮斗的思想品格、斗爭精神、工作作風和生活態度。比如,跳進冰冷刺骨的漳河水里,他們說:“天寒,我們心里熱;水猛,我們意志堅。困難就怕英雄漢,誓逼漳河上高山。”太行山的石壁上寫著:“苦不苦,想想長征兩萬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輩;為了后輩不受苦,我們就得先吃苦。”“寧愿苦干,不愿苦熬”的林縣人民,在生存能量大釋放的同時,智慧能量也盡情釋放。“明窯堆石燒灰法”、長藤結瓜庫池工程等,都充分體現了勞動人民的智慧。一錘一釬一干十年,體現著重在持續的奮斗精神等。
團結協作是紅旗渠修建的力量之源。紅旗渠是一個劈山填谷的巨大工程,先后削平1250個山頭,鑿通211個隧洞,架設152個渡槽,綿延1525公里。這樣艱巨的工程,絕不是單打獨斗能夠完成的,靠的是團結協作的偉大合力。團結協作的背后是林縣縣委的全面領導,是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的充分發揮。組織能夠使得力量倍增,嚴密的組織體系是黨的優勢所在、力量所在。
無私奉獻是紅旗渠修建的價值導向。修渠是為了全縣人民的共同利益,這也激發了林縣人民的大局意識和奉獻精神。東姚公社距離紅旗渠渠首最遠,受渠水灌溉效益最遲,他們卻是一支積極參加修渠的“遠征軍”,有人問他們:“二干渠的水澆不到東姚的地,你們白費那個勁干什么?”東姚的民工說:“只要能把漳河水引到林縣,即使先澆其他公社的地,咱林縣不也是多為國家打糧食嗎?”這也是紅旗渠工地上的普遍風格。許多民工都公而忘家、公而忘私。河順公社50多歲的老石匠魏端陽,幾年來一直離家在水利上干。他家孩子多、勞力弱,他老伴問他:“自留地沒人種,咋辦?”魏端陽說:“紅旗渠水不過來,全縣大田不能多打糧,光種咱小片自留地,頂啥用?”這樣的故事在紅旗渠上數不勝數,他們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無私奉獻的內涵。
記者:紅旗渠建成至今超過半個世紀,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人都已老去,但紅旗渠精神不會過時。請您結合時代背景,談談紅旗渠精神在今天的價值。
陳曉萍:紅旗渠精神是黨的性質和宗旨的集中體現,歷久彌新,永遠不會過時。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紅旗渠精神時代價值的充分認可。紅旗渠是人民群眾的幸福渠,“為了人民”是修渠的根本出發點,也是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的體現。以楊貴為代表的林縣縣委能夠在困難時期挑起修渠的重任,是對初心使命的堅守,對于黨員干部“務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是很好的示范。
紅旗渠精神是攻堅克難、團結奮斗的精神旗幟。紅旗渠的修建是林縣1959年的大旱逼出來的。面對困境,他們迎難而上、敢想敢干;面對問題,他們去研究去解決;面對危機,他們主動識變應變,在危機中育新機開新局;面對艱巨任務,他們以團結的偉力成就世界奇跡。今天的時代,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我們面臨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重大考驗,如何突破?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之后的國內首次考察中,宣示賡續紅色血脈、傳承奮斗精神,以精神的滋養堅定前進的信念。紅旗渠精神帶給我們的就是攻堅克難、團結奮斗的堅定信念。
紅旗渠是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精神的載體。周恩來總理曾經稱贊紅旗渠是新中國的兩大奇跡之一,并推薦第三世界國家的朋友參觀紅旗渠。上世紀70年代,先后有119個國家的11300多人到紅旗渠來參觀考察,新中國在聯合國放映的第一部影片是紀錄片《紅旗渠》,紅旗渠一度成為展示新中國建設成就和中國人民精神風貌的載體。目前,河南紅旗渠干部學院是中組部外國政黨培訓重點合作院校,外籍學員已經涉及60多個國家和地區,體現了紅旗渠及紅旗渠精神的國際影響力。
紅旗渠精神彰顯了在黨的領導下,人民群眾有著無限的創造力。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分管日常工作的副校長(副院長)謝春濤在《歷史的軌跡: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一書中指出:一向被認為組織程度不高的農民,一旦有人能提出代表他們利益的正確主張,把他們有效地組織起來,他們的潛能便會充分發揮出來,形成令人吃驚的巨大力量。紅旗渠的修建證明了這一點。中國共產黨最大的優勢是密切聯系群眾,發動和組織起來的人民群眾,力量是無窮的,可以改天換地。今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任重道遠,人人都是主角,我們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必須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發揮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不斷把為人民造福事業推向前進。
回望紅旗渠,流逝的是時間,不變的是精神。展望新時代,紅旗渠精神歷久彌新,價值無限,蘊含著強國復興的智慧和力量。
記者:在弘揚紅旗渠精神方面,您所在的河南紅旗渠干部學院做了哪些工作,成效如何?
陳曉萍:河南紅旗渠干部學院作為傳承弘揚紅旗渠精神的主陣地,自2013年成立以來,秉持“傳承紅旗渠精神,增強黨性修養”的辦學宗旨,致力于打造紅旗渠精神“培訓中心、研究中心、資料中心、宣傳中心”,取得了較好培訓效果和社會效應。
發揮陣地作用,教學培訓成效顯著。學院始終堅持“姓黨”原則,不斷推動學院規范化、特色化、內涵式發展。近年來,憑借獨特的教學資源、新穎的教學形式、優質的教學服務,學院贏得學員高度認可。截至目前,學院培訓班次共8900余期,培訓學員共48萬余人次,達到了培訓地域、學員層次、行業領域全覆蓋。學院還主動融入“一帶一路”,用紅旗渠精神講好中國故事,先后承接越南、老撾、俄羅斯等考察團,涉外培訓班次和學員已涉及60多個國家和地區。目前學院被中組部列入全國黨性教育干部學院目錄,被確定為中央國家機關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公仆意識教育基地、中組部外國政黨培訓重點合作院校、教育部“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等。學院榮獲“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五四紅旗團委”“全國三八紅旗集體”等榮譽。
強化科研賦能,打造精品課程矩陣。學院依托林州紅旗渠及周邊紅色教學資源,按照“一個聚焦、三個結合”原則,即聚焦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一主題主線,與紅旗渠精神、黨性教育目標、地方特色亮點相結合,精心打造了“紅旗渠精神+”精品課程體系(庫),涵蓋理論教學、現場教學、體驗教學、訪談教學、主題課堂、案例教學、情景教學等15種教學方式的120余門教學課程。《堅定文化自信,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入選中組部全國干部教育培訓好課程推薦目錄。《紅旗渠精神及其當代啟示》《紅旗渠精神的形成因素與現實啟示》等榮獲中共河南省委黨校(河南行政學院)精品課。紅旗渠紀念館、青年洞以及林州市廟荒村、魏家莊村、桃花洞村等特色教學點教學,已成為深受學員歡迎的精品課程。
發揮平臺優勢,廣泛宣講形成品牌。學院積極開展“紅旗渠精神宣講萬里行”和“紅旗渠精神宣講‘百場千校’”活動。2024年,先后赴清華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山大學等知名高校宣講20余場,直接受眾2萬余人。“紅旗渠精神宣講萬里行”獲評河南省2024年度黨的創新理論宣講十大優秀案例。2024年秋季開學季,學院創新宣講方式,策劃的“紅旗渠精神宣講‘百場千校’暨安陽市2024年《開學第一課:紅旗渠精神永流傳》特別節目”為全市大中小學生呈上一堂別開生面、意義深遠的思政大課,首播當天在線觀看人數突破50萬,視頻號點擊量超過1700萬,共有超過3000所學校160多萬名師生及家長觀看了這一特別節目,在全社會引發強烈反響,獲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臺、河南衛視等主流媒體聚焦報道、點贊肯定。去年9月,我受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邀請,擔任全國高校“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宣講團專家并到四川高校開展示范宣講,我感覺用紅旗渠的故事對青年學生開展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非常有效。學院撰寫的紅旗渠案例,入選大學公共課《思想道德與法治》輔導用書。
發揮地域優勢,構建紅旗渠研究資料庫。學院持續推進“紅旗渠檔案資料征集”“修渠人口述史采訪”兩個專班工作,挖掘整理紅旗渠相關史料。去年,學院與河南省檔案館、安陽市檔案館、林州市檔案館合作,編印《紅旗渠檔案史料選編》兩冊。近日,學院與人民日報出版社合作編著的《人民日報里的紅旗渠》一書公開出版。這本書精心編選了53篇文章,生動記錄了紅旗渠建設的艱辛歷程、取得的豐碩成果,更深刻闡釋了紅旗渠精神的豐富內涵,展示了紅旗渠精神的時代價值,是研究紅旗渠精神的寶貴資料。
學院持續開展“修渠人口述史采訪”,搶救性挖掘那段崢嶸歲月的集體記憶,讓參與者、親歷者、見證者的講述打破時空壁壘,鮮活地重現林縣人民戰天斗地、引漳入林的偉大壯舉,對傳承弘揚紅旗渠精神有著重要現實意義。截至目前共計采訪600多位修渠人,整理采訪稿40萬余字。近日,《不可磨滅的歷史記憶:紅旗渠口述史》一書由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
《學在紅旗渠:現場教學十五講》一書也即將出版,學院黨性教育教材體系將不斷豐富,為新時代開展紅旗渠精神研究和傳承弘揚紅旗渠精神提供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