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多學科協作診療模式在感染性疾病科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2023年1月至2024年6月在山東第二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感染性疾病科規范化培訓住院醫師48名,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24名,對照組醫師采用傳統培訓模式,觀察組醫師采用多學科協作診療模式。結果"觀察組醫師的理論考核、臨床技能操作、綜合能力評估均高于對照組(Plt;0.05),培訓滿意度優于對照組(Plt;0.05)。結論"多學科協作診療模式可提升感染性疾病科住院醫師的臨床診療能力、團隊協作意識和綜合職業素養,值得在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中推廣應用。
[關鍵詞]"多學科協作診療;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感染性疾病;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R459.6""""""[文獻標識碼]"A""""""[DOI]"10.3969/j.issn.1673-9701.2025.12.020
隨著醫療服務需求的日益復雜化,多學科協作診療(multi-disciplinary"treatment,MDT)已成為提升臨床診療水平的重要途徑[1]。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簡稱“住培”)作為培養高素質臨床醫師的關鍵階段,其教學模式的創新對提升醫療人才培養質量具有重要意義[2]。感染性疾病具有病情復雜、涉及面廣的特點,其診療過程需要多個學科的共同參與。然而,目前住培教學中仍以單一學科培訓為主,難以滿足臨床實踐中多學科協作的實際需求[3]。傳統的住培教學模式主要依賴科室內臨床實踐和理論學習,缺乏跨學科交流和協作的系統訓練。特別是在感染性疾病科的住培過程中,由于疾病診療往往需結合微生物檢驗、藥物治療等多方面因素,單一的培訓模式已不能適應現代醫學發展的需要[4]。MDT模式通過整合檢驗科、藥學部等多個專業領域的資源,不僅有助于提供更全面的診療方案,還能培養住院醫師的團隊協作意識和綜合臨床思維[5]。本研究將MDT模式應用于感染性疾病科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中,旨在評價MDT模式在提升住院醫師臨床診療能力和綜合職業素養方面的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23年1月至2024年6月在山東第二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感染性疾病科接受規范化培訓的住院醫師48名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參加住培的臨床醫師;②培訓年限≥2年;③知情同意并自愿參加本研究。排除標準:①培訓期間請假累計gt;1個月;②因特殊原因未能完整參與培訓考核;③中途退出培訓計劃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研究對象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24名。對照組中男11名,女13名,年齡24~28歲,平均(26.20±1.32)歲,其中研究生學歷18名,本科學歷6名;觀察組中男12名,女12名,年齡23~29歲,平均(26.52±1.41)歲,其中研究生學歷19名,本科學歷5名。兩組醫師的性別、年齡、學歷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醫師采用傳統培訓模式進行教學。理論教學每周進行2次專業理論授課,每次2學時,內容包括感染性疾病診療規范、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南、醫院感染防控要點、重點傳染病診治進展等。臨床實踐環節中,住培醫師在主治醫師及以上職稱醫師指導下參與門診、病房診療工作,每周完成≥4份門診或住院病歷書寫,并接受指導醫師點評。教學查房由主任醫師或副主任醫師主持,每周1次,每次2h,重點講解臨床思維培養、診療方案制定及調整要點。病例討論每個月2次,由住培醫師輪流進行病例匯報,主治醫師及以上職稱醫師進行專業點評和指導。
觀察組醫師在傳統培訓基礎上實施MDT培訓模式。首先組建多學科協作團隊,由感染性疾病科主任醫師1名、副主任醫師2名、檢驗科主任技師1名、副主任技師1名、藥學部主任藥師1名組成培訓指導小組,制定統一的培訓標準和考核方案。多學科聯合查房每周1次,由3個科室的副主任及以上職稱專家共同參與,重點對疑難重癥病例進行多維度分析,包括微生物檢驗結果的臨床解讀、藥敏試驗的指導意義、抗感染治療方案的優化調整等。多學科病例討論會每個月2次,由住培醫師提前準備典型病例,從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治療方案等多角度進行分析,各科室專家分別從專業角度進行點評和指導。多學科聯合門診每周1次,住培醫師在3個科室副主任及以上職稱專家的共同指導下參與疑難感染性疾病的會診工作,培養MDT思維和臨床決策能力。培訓周期均為3個月。
1.3""觀察指標
采用理論考核、臨床技能評估、綜合能力評價和滿意度調查4個維度進行評估。理論考核采用標準化試題,內容包括感染性疾病診斷、微生物檢驗、抗菌藥物應用等,滿分100分,由科室教學主任組織實施。臨床技能評估采用微型臨床評估工具,包括病史采集(20分)、體格檢查(20分)、診療方案制定(30分)、醫患溝通(15分)和病歷書寫(15分)5個方面,由副主任醫師及以上職稱專家進行評估。綜合能力評價包括團隊協作意識(30分)、跨學科溝通能力(30分)、臨床思維(40分)3個方面,由多學科專家組采用5級評分法(優秀:90~100分,良好:80~89分,中等:70~79分,及格:60~69分,不及格:0~60分)進行綜合評定。滿意度調查采用規范化教學滿意度問卷,內容包括培訓模式、培訓效果、實踐應用、職業發展4個方面,每項5分,總分20分。所有評價均在培訓結束后1周內完成,每位住培醫師的最終得分取3名評價專家的平均分。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6.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分析。計量資料(理論考核成績、臨床技能評估分數、綜合能力評價分數)經正態性檢驗符合正態分布,以均數±標準差(")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培訓滿意度)以例數(百分率)[n(%)]表示,比較采用c2檢驗。Plt;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住培醫師理論考核及臨床技能評估比較
培訓后,觀察組住培醫師的理論考核成績、臨床技能各項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見表1。
2.2""兩組住培醫師綜合能力評價比較
觀察組住培醫師的團隊協作意識、跨學科溝通能力、臨床思維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見表2。
2.3""兩組住培醫師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住培醫師對培訓的總體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見表3。
3""討論
MDT模式已成為當代醫學發展的重要趨勢,其在臨床診療中的價值已得到廣泛認可[6]。然而在住培過程中如何有效融入多學科協作理念、培養住培醫師的團隊協作意識和跨學科診療能力仍是醫學教育領域面臨的重要課題[7-8]。本研究通過在感染性疾病科住培過程中引入MDT培訓模式探索提升住培醫師綜合診療能力的新途徑[9]。
研究結果表明MDT培訓模式可提高住培醫師的理論知識水平和臨床技能[10]。這可能與該模式為住培醫師提供更全面的學習視角有關。通過檢驗科專家參與教學加深住培醫師對微生物檢驗結果的解讀能力,提高對病原學診斷和藥敏結果的準確理解[11-12];藥學部專家的指導則強化抗菌藥物合理應用的認識,促進對藥物相互作用和不良反應的深入了解[13]。這種多維度的培訓方式不僅可拓展知識廣度,更促進知識的深度整合,使住培醫師從多個專業角度全面把握感染性疾病的診療要點,與國外相關研究結果一致[14-16]。
在綜合能力培養方面,本研究采用的多學科聯合查房、病例討論等教學形式,為住培醫師創造良好的團隊協作學習環境[17]。通過參與多學科聯合查房,住培醫師可直觀地學習不同專業領域專家的思維方式和診療理念;在病例討論中,多學科專家的共同參與使討論更加深入和全面,有助于培養住培醫師的臨床思維能力和跨學科溝通技巧[18]。
綜上,MDT模式對感染性疾病科住培具有積極作用。通過整合檢驗科、藥學部等多學科專家資源,可有效提升住培醫師的理論知識水平、臨床診療能力和團隊協作意識。研究顯示該模式可提高住培醫師對微生物檢驗結果的解讀能力、抗菌藥物合理應用的認識及跨學科溝通技巧。建議在住培教學中推廣MDT模式,并加強對培訓效果的長期追蹤評估,不斷完善評價體系,進一步探索其在不同專業領域中的應用價值,為提高住培質量提供更多實踐依據。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參考文獻]
[1] 臧莎莎,"肖暖."多學科專家協作診療模式在全科住院醫師培養教學中的探索[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23,"15(10):"195–198.
[2] 沈俊杰,"馬宜傳,"徐加利,"等."基于CBL的多學科協作教學方法在醫學影像學規范化培訓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23(2):"108–110.
[3] 王岳萍,"蔡蕾,"蔣瑩,"等."以崗位勝任力為導向的評價體系在疑難病例多學科討論診治及病例演講中的應用[J]."中國醫藥科學,"2022,"12(22):"63–67.
[4] 任飛,"林釤."多學科聯合診療模式融入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課程建設的探索[J]."中醫教育,"2023,"42(6):"121–124.
[5] 何芳,"李銀."雙導師制度聯合多學科協作教學模式在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中的應用效果[J]."現代醫院,"2023,"23(8):"1281–1283.
[6] 楊小李,"李波,"蘇松,"等."以多學科協作為載體的混合式教學在肝膽外科住培教學中的應用[J]."衛生職業教育,"2023,"41(5):"152–155.
[7] 紀洪辰,"王筱雯,"孔勝男,"等."多學科診療聯合ARCS動機模式教學在腫瘤內科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中的應用[J]."中國醫刊,"2022,"57(12):"1389–1392.
[8] MCMURRAY"L,"HALL"A"K,"RICH"J,"et"al."The"nightmares"course:"A"longitudinal,"multidisciplinary,"simulation-based"curriculum"to"train"and"assess"resident"competence"in"resuscitation[J]."J"Grad"Med"Educ,"2017,"9(4):"503–508.
[9] 王玉璽,"裴廣暢,"曾銳,"等."多學科診療模式在不同階段臨床教學中的應用情況調查[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22,"14(20):"111–115.
[10] BARRETO"J"N,"PICHE"S"L,"HOGAN"B"M,"et"al."Effect"of"a"multimodal"multidisciplinary"training"program"on"pharmacy"residents’"knowledge"and"confidence"toward"research"and"biostatistics[J]."Curr"Pharm"Teach"Learn,"2020,"12(1):"20–26.
[11] 邢云利,"王珊,"孫穎."多學科聯合教學在老年醫學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中的應用探討[J]."中國醫藥,"2022,"17(7):"1092–1094.
[12] 信文啟,"楊晴,"丁濤,"等."多學科協作教學模式在麻醉科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中的應用[J]."臨床麻醉學雜志,"2022,"38(6):"627–630.
[13] 倪超,"孫姍姍,"姜晶鑫,"等."CBL教學法聯合多學科診療教學在乳腺外科住培中的價值[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24,"16(18):"81–85.
[14] 唐益勇,"王莉莉,"曲曉峰,"等."多學科整合式情景模擬教學法在超聲影像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24,"16(18):"91–95.
[15] 陶潤儀,"高山,"劉博豪,"等."多學科協作與案例導向學習組合教學方法與傳統教學模式下的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學員影像診斷能力比較[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24,"9(20):"177–180.
[16] 李祚濤,"鐘志宏,"劉彥權,"等."多學科團隊協作診療引導下的團隊教學模式在ICU臨床教學中的實踐探索[J]."中華全科醫學,"2023,"21(12):"2137–2140.
[17] 曾田,"謝璇."以多學科協作診療為基礎的CBL聯合PBL教學模式在婦產科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中的應用[J]."衛生職業教育,"2022,"40(23):"144–146.
[18] 王岳萍,"蔡蕾,"蔣瑩,"等."以崗位勝任力為導向的評價體系在疑難病例多學科討論診治及病例演講中的應用[J]."中國醫藥科學,"2022,"12(22):"63–67.
(收稿日期:2024–12–09)
(修回日期:2025–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