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醫學院校師德師風直接關系到醫學生的成長成才。科學家精神、醫師職業精神和教育家精神在愛國情懷、創新精神和人文關懷等方面存在共性,且蘊含著豐富的育人內核,是醫學院校涵養師德師風的寶貴財富。本文從醫學院校師德師風建設的重要意義入手,對三種精神的內涵進行分析,并從目標、動力、內容、評價4個維度提出加強典型選樹、完善組織體系、強化教育培訓、落實監督考核等實踐路徑,以期為新時代醫學院校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師德師風建設;教育家精神;科學家精神;醫師職業精神
[中圖分類號]"G41""""""[文獻標識碼]"A""""""[DOI]"10.3969/j.issn.1673-9701.2025.11.016
師德是教育行業的道德要求,指教師在從事教書育人工作時,必須具備的品德規范及必須遵循的行為準則;而師風則是教師的言行舉止,以及所形成的風氣、人文環境和氛圍[1]。師德師風關涉醫學教育成效和立德樹人任務的實現,針對醫學院校“醫教研協同發展”的基本特征,廣大教育、醫療、科技工作者在長期實踐中凝練而成的教育家精神、醫師職業精神和科學家精神,是醫學院校推進師德師風建設的寶貴精神財富,充分挖掘其育人內核對全面提升教師隊伍素質、培養醫學人才、推進教育強國建設具有重要意義[2]。
1""新時期,中國醫學院校加強師德師風建設的重要意義
醫學教育是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實現教育強國戰略目標的關鍵環節[3]。教育之于科研和醫療,猶如草木之根。醫療直接關乎患者健康,研究代表科技前沿、引領醫學方向;而教育則是根本,“培養人”是科研創新與醫學發展的不竭之源。教師身為教育事業的踐行者、傳承者,一言一行都對學生具有示范引導效果[4]。與普通高校不同,國內醫學院校多采用學院和醫院合一的管理體制,高校下設多學院及附屬醫院/研究所,在這一模式下許多教師具有醫務工作者或科研工作者的多重身份,不同程度地承擔著教學、科研、醫療、管理等工作任務[2]。但實際工作中有的教師更加重視醫療工作和科研產出,只把教書育人當作工作的一小部分,忽略自身師德師風和醫德人文素養的提升[5],導致師德失范現象時有發生。
新時代背景下,醫學院校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既是現實之需要,也是時代之必然。為培養醫術精湛和醫德高尚的高素質人才,醫學院校應把思想政治工作和學生醫德培養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將師德師風作為評價教師隊伍素質的第一標準[6];牢牢夯實師德底線,將深入挖掘和弘揚教育家精神、科學家精神的育人內涵作為新時代加強師德師風建設的重要抓手,這不僅是培養醫學、科技人才的內在要求,更是推動醫學進步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
2""科學家精神、醫師職業精神與教育家精神的內涵及融通
科學家精神、醫師職業精神及教育家精神在內涵與追求上各具特色,卻也存在顯著的共通性與融合性。這種特性不僅展現不同職業領域精神追求的相互借鑒與交融,更為醫學院校師德師風建設提供豐富的文化源泉與精神瑰寶。
無論是科學家、醫師還是教育家,愛國情懷是他們不斷追求卓越、勇于擔當的重要動力,將個人的發展融入國家和民族的復興大業之中?!盀辄h育人、為國育才”的神圣職責是教育實踐的出發點,培養醫學生堅定的愛國情懷和大醫精誠、為民服務的理想信念,激勵他們刻苦拼搏,在新征程上以實際行動推動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
科學家精神中的創新精神與醫師職業精神中的勇于創新、教育家精神中的創新和進取相互呼應,都鼓勵不斷探索前沿,在本職工作中精益求精,提升開拓創新的專業能力,這是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救死扶傷的重要保障[7]。醫學院校教師需要不斷創新教育理念、方式、內容,探索思政教育融入醫學專業教育,從而培養更多醫德高尚、醫術精湛的高層次醫學創新人才。
醫師職業精神中的醫學人文精神與教育家精神中的樂教愛生、甘于奉獻的仁愛之心在人文關懷方面有著深刻的共鳴[8]。教師對學生的關愛、醫生對患者的仁愛,都強調關注人的情感、價值和尊嚴,以更加人性化的方式提供服務或教育,教師通過言傳身教塑造醫學生們良好的人文素養和道德品格。
中國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升華“經師”和“人師”相統一的“大先生”形象,從理想信念、師德師風、育人能力、專業素養等多方面對教師群體提出全方位的職業要求[9]。醫師職業精神的培育是醫學教育的必修課,踐行和弘揚師德師風與醫德醫風是醫學教師必須思考的命題??茖W家精神中“甘為人梯、獎掖后學的育人精神”體現出崇高的社會責任感[10]。醫學發展是漫長且曲折上升的過程,重在創新,貴在接力。醫學教育家嚴謹治學、潛心鉆研,帶領學科團隊攻堅克難,為人民健康福祉與疾病斗爭,還承擔培養接班人的重任,發揮“傳幫帶”作用,為國家和民族未來發展培養濟濟醫學人才。
3""醫學院校師德師風建設的實踐路徑
教育家、醫學家、科學家往往是教師、醫生、研究員職業生涯的最高境界,成“家”被視作一種精神維度的崇高象征和榮譽標志,賦予極高的社會地位和聲望。開展師德師風建設,使引導科學家精神、醫師職業精神和教育家精神的核心要義成為醫學院校廣大教師的內在追求和行動自覺。
3.1""目標維度:加強典型選樹,實現價值引領
教育家精神、醫師職業精神、科學家精神是醫學院校教師的理想信念底色和最高職業追求。在醫師節、教師節等重要節曰全方位、立體式宣傳黃大年、張孝騫、林巧稚等醫學教育家立德樹人的先進事跡和崇高信念,引導廣大教師爭做教書育人的“大先生”,努力做學生為學、為事、為人的示范,實現從精神象征到群體培育的目標轉換[14]。整合醫學院校、附屬醫院內各級各類獎項榮譽,以“四有”標準建立教師榮譽制度體系[15];縱向劃分為國家級、省部級、廳局級、校級、院級多個層級,橫向可劃分為黨建類、教學科研與社會服務、學生工作類、管理服務類、教育教學類等多個類別,明確各項榮譽等級、評選分工及程序、表彰與獎勵等,定期開展先進教師和集體的培育、選拔和推薦工作,破除“唯論文、唯帽子、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頑疾,重視教師的長期表現、卓越貢獻和終身成就,引導教師回歸教育的本質,確保讓推薦評選優秀教師的過程成為引導、宣傳身邊榜樣的過程,讓教師典型引領更多的教師見賢思齊,勇擔育人使命。
3.2""動力維度:完善組織體系,實現協同發展
教師是醫學院校師德師風建設的踐行者、傳遞者和教育者。對教師來講,師德或醫德不是完全自發的或純粹的個人道德自律或師德修養,反而首先是他律的,如通過完善制度、營造友好環境、加強教育培訓來規范和引導教學、從醫、科研行為并內化為個體自覺,這需要發揮醫學院校與附屬醫院在師德師風建設中的主體作用,涵養“雙德”(師德和醫德),厚植“雙風”(師風和醫風)[16–17]。
一要完善組織架構。醫學院校應設立專門的教師工作管理機構負責承擔學校整體和各學院、附屬醫院的師德師風建設工作。由于醫院一般不設有專門的教師工作部,黨支部的設置也以科室為單位,因此可依托醫院現有組織架構靈活設立,如由醫院黨委辦公室牽頭負責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培訓處或教育處具體落實。二要壓實主體責任。學院、醫院以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謀劃為抓手,將師德師風建設、醫德醫風建設納入院校整體工作規劃,積極探索全體系、全方位、全過程的師德醫德教育工作模式,將人文素質教育貫穿課堂、診室、病房等工作場域,大力推進醫德醫風和師德師風建設融合發展,提高教師醫學人文素養和育人成效。對醫院的非專任教師,可探索在崗位聘任、職稱評審、評獎評優等方面開設教育專項綠色通道,鼓勵臨床教師積極投身醫學教育事業。
3.3""內容維度:強化教師培訓,引領師德提升
一要將師德教育全面融入各類理論培訓。針對新入職教師、在職教師、臨床教師、黨員干部、行政人員、輔導員、研究生導師等處于不同發展階段、不同類別教師的個性化發展需求,構建全生涯周期的培訓體系。開展教師職業行為準則、科研誠信和學術規范、廉政教育、師德警示教育案例等宣講活動,組織教師圍繞“堅守立德樹人使命,爭做‘四有’好老師”“如何做新時代的大先生”“如何弘揚教育家精神”等主題開展研討演講,推動教育家精神、醫學職業精神、科學家精神入腦入心。
二要積極推進醫學院校師德教育和業務培訓有機融合。結合醫學學科特色,舉辦師德師風專題培訓和教學比賽、臨床教學查房大賽、臨床教學病例討論大賽、學術沙龍等活動,組織教師參加國情研修班和教育實踐活動,引導教師將傳授醫學專業知識與醫學生職業教育相結合。此外,還可通過文化建設,如積極挖掘和傳承紅醫精神、培育特色文化育人品牌,開展敘事醫學演講比賽,在校園和醫院營造尊師重教的良好風尚,引導教師嚴于律己、行為示范,做醫學生職業生涯和人生道路的引路人。
3.4""評價維度:完善考評機制,加強監督追責
一要嚴格師德把關,堅守“底線”思維。落實“凡評必審”,在教師聘用、職稱評審、崗位晉級、人才項目申報、評優評獎等環節將師德師風作為首要標準納入文件要求[18];嚴格落實“一票否決”制度。構建多維度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參考教育家精神、醫學職業精神、科學家精神的內涵和行為準則,構建多維度師德師風綜合評價指標體系。采用多元評價主體,在教師自評的基礎上,通過打分、談話等形式邀請管理干部、本校教師、學科同行、學生參與師德考評,確保評價的全面性與客觀性。
二要壓實二級單位主體責任?;卺t學院校組織架構特點,將師德師風建設情況作為各學院、附屬醫院和相關單位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標、校內巡視巡察的重要觀測點,并與各單位人才引進、招生指標、績效分配、各類評優相掛鉤。將師德師風工作成效作為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和獎勵激勵的重要依據。通過持續的考評和監督引導教師自覺遵守師德規范、提升師德素養,切實提高醫學院校師德師風建設水平[19]。
4""小結
醫學是科學的,也是人文的,醫學生身負“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重任,醫德與醫術并重,這賦予醫學院教師和醫學生更高的德育要求。面對當前師德專項政策密集出臺、師德師風建設力度不斷加強,但醫患糾紛、師生關系問題、師德失范案例依然層出不窮甚至沖上網絡風口浪尖的現狀,亟需發揮精神價值引領作用,從科學家精神、醫師職業精神與教育家精神中挖掘愛國、創新、育人、奉獻等共性內核,綜合運用榜樣示范、教育培訓、優化管理、監督考核等手段,引導教師群體發揮主觀能動作用,自覺成為專業精通的好“醫師”,醫學科技的“創新者”,涵養德行的“大先生”,發揮好醫學院、醫院在師德師風建設中的主體作用,讓科學家精神、醫師職業精神與教育家精神的寶貴精神財富在新時期醫學教育的肥沃土壤中落地生根、融合新生。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參考文獻]
[1] 翟榮良,"董新蕊,"顏景芝,"等."“新醫科”背景下醫學高校教師師德師風建設路徑的思考[J]."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文摘版)教育,"2022(7):"13–15.
[2] 柳松,"夏逸群,"薛雨,"等."口腔醫學院校協同推進師德師風與醫德醫風建設路徑探索[J]."每周文摘(養老周刊),"2023(7):"260–262.
[3] 史小蓮,"胡浩."當前醫學院校培養新時代“大先生”探析[J]."醫學教育研究與實踐,"2024,"32(4):"399–403.
[4] 郗厚軍."新時代高校青年教師思想政治工作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22.
[5] 韋倩,"倪勝,"倪玉柳,"等."淺談新時期醫學院校師德師風的加強和改進[J]."現代職業教育,"2021(31):"218–219.
[6] 教育部,"中央組織部,"中央宣傳部,"等."關于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師德師風建設的意見[EB/OL]."(2019-12-06)"[2025-01-16].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02/"201912/t20191213_411946.html.
[7] 張懿,"孫熙國."馬克思主義醫學觀融入高校醫學生思政課教學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4(17):"79–82.
[8] 王炳林,"郭清."以弘揚教育家精神提升思政引領力[J]."中國高等教育,"2024(22):"14–19.
[9] 陳志興,"徐康."以教育家精神引領新時代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建設[J]."黨課參考,"2024(19):"42–57.
[10] 潘建紅,"趙萍."新時代科學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價值意蘊[J]."思想教育研究,"2020(12):"109–112.
[11] 教育部."科學家精神"為科技強國凝聚磅礴力量[EB/OL]."(2023-01-12)"[2025-01-16]."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2082/2021/2021_zl26/kxjjs/202301/t20230112_"1039095.html.
[12] 國務院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建立現代醫院管理制度的指導意見[EB/OL]."(2017-07-25)[2025-01-16]."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7/25/content_5213256.htm.
[13] 教育部."專題_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政府門戶網站[EB/OL]."(2025-01-16)[2025-01-16]."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zt/moe_357/2024/2024_zt06/.
[14] 代蕊華."將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師發展全過程-華東師范大學[EB/OL]."(2023-11-29)[2025-01-16]."https://www."ecnu.edu.cn/info/1425/65100.htm.
[15] 賀利華,"楊麗君."高校黨委教師工作部在“四有”好老師隊伍建設中的運行情況及創新路徑[J]."教育觀察,"2023,"12(1):"34–37.
[16] 尹秀云."醫師職業精神的歷史演變[J]."醫學與哲學,"2023,"44(24):"8–13.
[17] 徐思凡,"石蕾,"羅鑫."立德樹人視角下醫學院師德師風建設路徑研究[J]."大學,"2022(20):"113–116.
[18] 闞維,施克燦,杜瑞軍."走出師德評價困境:新時期高校師德師風綜合評價指標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24(9):"75–82.
[19] 莊鑫,"王雪靜,"丁雨晴,"等."學生視角下的高校附屬醫院師德師風建設與對策[J]."科學咨詢,"2021(9):"62.
(收稿日期:2024–12–10)
(修回日期:2025–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