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軍最近很頭痛。2025年3月29日晚,3位女大學生在高速路上殞命,小米SU7智駕接管時間旋即引發熱議。當天,雷軍剛在一場新能源車的權威大會上發言,“所有人都說小米造車太晚了,現在看來可能是剛剛好”。
失速的網紅車撞向的是群體情緒的反應堆。懷疑、抵制、追責在24小時內形成箭雨,刺向小米靶心,也刺破正在緊張布陣的一系列計劃:小米智能門店開拓、Ultra量產交付。更刺穿無形中被舉過頭頂直抵天花板的信任。
企業的運營折射到現實,就像真人秀或者小品,贏得掌聲和飽受詬病是每個企業的宿命。無論哪個時代都有自己的聯想、萬達、海爾、騰訊、百度、萬科,社交媒體為每個人分發microphone,勢必會在各種傳播通道留下聲音。風光無兩和審判問責是一把雙刃劍的兩鋒。
企業該怎么辦?這時候,除了考驗反應和續航力,更應該反思,問題的根在哪里?
近年來,企業的互聯網表達越來越成為潮流,新能源車在這條高速賽道極速起跑,推平燃油車百年壁壘引發慣性狂歡,更要警惕刀鋒的另一面。懂得適時按下暫停鍵,去反思哪些要素不可或缺,去回溯由歷史締造的標準,比如德系車100年工匠精神和7年磨一款車型的愚“慢”,才是從0到1之后的當務之急。
當規則和標準尚待建立,供應鏈把關、產品開發周期設定、營銷話術規范都須重新梳理。剛從馬車上下來就坐進飛速進化的駕駛室,是否遺漏了一些必要的“儀式感”?駕駛員和方向盤都沒做好準備時,就習慣性放手,靠物理設置的理想模式開英雄車,催熟的可能是苦果。
當互聯網改造傳統行業時,不要搞二元對立,要融合;今天進入社群營銷時代,互聯網基建創造的數字增長奇跡和直播間“3、2、1”上架的非凡影響力,卻拽著新能源汽車一步跨越好幾個周期。
以彼之矛攻彼之盾,是互聯網這把雙刃劍的殘忍,它割傷彼此,令罵戰不停。再次強調,安全問題不能被“健忘”,車是“鐵包肉”的大玩具,不是普通商品。在這個信息橫流,新舊交替界限越來越“淺”的時代,稍不留意,絲滑進入的不是天堂,而是深淵。
人身安全如此,企業發展亦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