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來說,關節脫位是指兩塊本應相連的骨頭通過關節連接在一起時,受到外力影響,導致這兩塊骨頭的位置發生改變,脫離了正常的位置,最常見的關節脫位發生在肩關節、肘關節、膝關節和髖關節等部位。當發生關節脫位時,受傷者通常會出現一些典型的癥狀:
1.劇烈的疼痛。關節脫位時,關節部位會突然產生劇烈的疼痛感,尤其是在移動受傷部位時,疼痛感更為明顯。疼痛可能是持續的,也可能間歇性發作。
2.關節變形。關節脫位后,受傷部位的關節可能會發生明顯的變形,如肩膀關節脫位時肩膀可能會突出;肘部脫位時,肘關節周圍可能會發生明顯的凸起。
3.腫脹與淤血。關節脫位后,由于局部血管破裂,受傷部位通常會出現腫脹和淤血,這些現象是身體自我修復的一部分,可能會在幾小時到幾天內逐漸消退。
4.活動受限。關節脫位后的另一個常見癥狀就是活動受限,受傷部位的運動能力明顯下降,甚至無法進行簡單的活動,比如抬臂、轉動肘部或膝蓋等。
5.麻木或刺痛感。在一些嚴重的脫位情況下,如果脫位部位壓迫到神經,受傷者可能會感到局部麻木、刺痛或失去感覺,這種情況通常提示神經可能受到壓迫,需要盡快就醫處理。
關節脫位的發生有多種原因,包括:
1.運動損傷。運動是導致關節脫位的常見原因之一,特別是在一些高強度或接觸性運動中,如籃球、足球、摔跤、拳擊等。運動過程中,劇烈的沖撞或扭傷可能會使關節過度拉伸或受到撞擊,導致骨頭脫位。
2.摔倒。當我們摔倒時,往往會伸手去支撐身體或用力著地,這時手腕、肩膀或膝蓋等部位的關節容易受到壓力,從而發生脫位,尤其是當摔倒的動作不當或摔倒的力量過大時,脫位的風險就會增加。
3.交通事故。汽車碰撞或摩托車摔倒時,車主或騎行者的身體往往會遭受強烈的沖擊,導致關節發生脫位。交通事故中,常見的是肩膀、膝蓋、髖部等部位的關節脫位。
4.高處墜落。高處墜落,尤其是從較高的地方跌落到地面時,往往會導致身體嚴重受傷。由于落地時的巨大沖擊力,尤其是當人用手臂去支撐身體時,容易導致手腕、肘部、肩膀等部位的關節脫位。
5.先天性關節松弛。除了外力的影響,某些人天生關節較為松弛,這種情況被稱為“關節松弛癥”。這些人天生關節韌帶和軟組織比較松弛,關節活動范圍更大,因此發生脫位的風險較高。比如一些人可以做出“脫臼”的動作,即使沒有外力作用,關節也容易發生脫位。
6.重復性勞損。某些職業或習慣需要長期重復相同的動作,如搬運重物、頻繁舉重、敲打鍵盤等,可能讓關節長期處于高壓狀態,增加脫位的風險。
7.過度地拉伸或扭轉。一些日常活動中過度拉伸或扭轉關節,也可能引發脫位。例如,玩耍時拉扯孩子的胳膊,可能導致肘關節脫位;或突然扭動膝蓋時,可能導致膝關節脫位。
關節脫位是一種常見的傷害,處理不當可能導致更嚴重的后果,下面是一些處理關節脫位的常見方法:
1.立即停止活動。當發生關節脫位時,最重要的第一步是立即停止任何活動,避免繼續運動或用力,因為關節脫位時,脫位的部位通常會伴隨著劇烈的疼痛和不適,如果繼續活動,不僅會加重疼痛,還可能導致其他組織(如軟組織、神經、血管)的損傷,甚至會加重脫位情況。停止活動后,保持脫位關節不再受到任何外力的影響,這樣才能為接下來的處理和治療爭取寶貴的時間。如果是在運動中發生的脫位,立即停下來并讓患者保持靜止狀態,不要試圖移動受傷部位。
2.固定傷處,避免移動。一旦關節脫位,需要將受傷部位進行適當固定,避免關節在受傷后進一步的移動。固定的目的是減少關節和周圍組織的二次損傷,同時避免因不當移動造成更嚴重的后果。固定的方法可以使用簡單的繃帶、夾板或者任何可以限制關節運動的工具,如果沒有專業的固定工具,可以用衣物、木板或者其他材料臨時固定。固定時,要注意確保固定的部位牢固,但也不要過于緊繃,以免影響血液循環。如果受傷的是肘關節、膝關節或肩關節,最好讓患者保持該關節處于自然位置,不要強行去調整關節角度。
3.冷敷止痛。關節脫位后通常會伴隨有劇烈的疼痛和腫脹,冷敷是緩解這種癥狀的一個有效方法。冷敷能夠通過收縮血管,減緩血液流動,減少腫脹,并起到一定的止痛效果。冷敷時可以用冰袋、冰塊或冷毛巾包裹物品,但要避免將冰直接接觸皮膚,可以通過毛巾或者布料隔開。每次冷敷時間不宜過長,一般控制在15~20分鐘,避免凍傷。如果腫脹較嚴重,可以每隔一段時間就進行一次冷敷,幫助緩解疼痛和腫脹。需要注意的是,冷敷是一個輔助性措施,主要作用是緩解初期癥狀,并不能替代專業的治療。冷敷僅限于受傷后24小時內進行,過后如果有持續的疼痛和腫脹,應及時就醫處理。
4.盡快就醫。關節脫位是一種較為嚴重的損傷,需要盡早就醫處理。在固定好傷處并進行適當的冷敷后,應盡快帶傷者到醫院進行檢查。醫生會根據脫位的部位和情況,進行專業的處理,常見的處理方法包括將脫位的關節復位,將骨頭恢復到正常的位置。在這個過程中,醫生會根據具體情況采取不同的手法,確保關節復位順利,并且不會對其他組織造成傷害。復位過程通常會使用麻醉或鎮痛藥物,以確保患者在治療過程中不會感到劇烈疼痛。復位成功后,醫生通常會通過拍X光或其他影像學檢查來確認關節是否復位到正確的位置。之后,患者通常需要佩戴支具或者石膏固定傷處,避免在恢復期間再次活動。
5.佩戴固定裝置。在關節復位后,醫生通常會建議患者佩戴固定裝置,如夾板、石膏、支架等,這些固定裝置可以幫助關節保持穩定,減少不必要的活動,防止關節再次脫位。在佩戴固定裝置期間,傷處能夠得到更好的休息與修復。
6.康復訓練。關節脫位經過治療后,恢復期的康復訓練也是非常重要的,這一階段的目標是幫助患者恢復關節的活動范圍,增強關節周圍的肌肉力量,避免脫位后出現長期的功能障礙。康復訓練通常包括逐步增加活動量的運動,如輕微的關節活動、肌肉強化訓練等。康復訓練的時間表會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而有所不同,一般來說,初期的康復訓練主要集中在避免關節僵硬、恢復基本的活動功能。而隨著恢復的進行,康復訓練會逐漸增加強度,重點加強關節周圍的肌肉群,從而提高關節的穩定性和耐力。
7.避免過早負重。關節脫位后的恢復需要時間,過早負重可能會導致關節再次受傷,甚至引發長期的后遺癥。因此,在關節恢復過程中,要避免過早讓受傷的關節承擔過多的壓力。醫生通常會根據恢復進度,指導何時可以開始逐步增加負重,避免急于恢復活動。
1.增強肌肉力量。通過定期的力量訓練,可以增強肌肉的支撐力,幫助關節保持穩定。比如,練習一些腿部、肩部和核心肌群的鍛煉,能夠有效減少關節脫位的風險。強健的肌肉可以為關節提供更多的保護,避免因外力撞擊或扭動而導致脫位。
2.正確的運動技巧。正確的運動技巧可以減少不必要的扭傷和拉傷,降低關節受傷的風險,特別是一些高強度的運動,如籃球、足球等,更需要特別注意運動中的技巧和動作。
3.佩戴護具。在進行一些高強度運動或活動時,佩戴膝蓋護具、護腕、護肘等裝備能夠有效減緩外力對關節的沖擊,減少關節脫位的發生。
4.保持身體柔韌性。通過適當的拉伸和瑜伽練習,保持關節和肌肉的靈活性,可以避免關節因過度緊張或拉伸過度而發生脫位。特別是在運動前進行熱身,拉伸身體,增加肌肉的柔韌性,有助于減少受傷的風險。
5.避免重復性勞損。為了保護關節,應避免長時間重復同一動作,中間適當休息,并注意調整動作幅度,減輕關節的負擔。
6.定期檢查關節健康。對于關節容易脫位或有脫位史的人,定期進行關節檢查非常重要,醫生可以通過評估關節的狀態,提供針對性的保護建議。如果有必要,可以通過佩戴支具或接受康復治療來進一步穩定關節,防止再次受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