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以大班藝術活動《瑪麗波爾卡》為例,探討了核心經驗視域下演奏活動組織的理論基礎,提出了大班演奏活動的組織策略。這些策略的實施,不僅能提升幼兒的音樂能力,還促進了幼兒的社會和情感發展,體現了音樂教育在幼兒園教育中的重要性。《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藝術是感知和表達美的基本方式,對培養幼兒的審美能力、創造力以及社會情感技能至關重要。演奏活動不僅是藝術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還是幼兒自我表達和社會互動的重要平臺。當前幼兒園音樂演奏活動開展中存在著一些明顯的問題,如幼兒園教師對如何開展演奏活動心存困惑、幼兒園教師較少組織開展演奏相關類型的活動;在演奏活動中幼兒的參與度不高、缺乏創造性表達等。引發以上問題的主要原因是教師對演奏活動的核心經驗缺乏完整認知,對教學與演奏活動核心經驗缺乏聯系。因此,以演奏活動為例,將教學與核心經驗有機融合,是當前幼兒園教學的重點。核心經驗為大班音樂教育活動提供了教學的基礎框架和目標,而組織策略則是這些核心經驗在教學實踐中的具體實施方法。通過明確這種聯系,教師能更有效地設計活動,確保教學內容與幼兒的發展水平和興趣相匹配,從而促進幼兒全面而深入的學習。
波爾卡源于十九世紀中期波西米亞的快速二拍子舞曲,以其節奏活潑、短小精悍著稱。《瑪麗波爾卡》繼承了波爾卡舞曲的典型風格,旋律流暢優美,節奏感強。該曲采用ABA結構,有助于幼兒理解音樂的層次和變化;旋律以跳躍式為主,富有彈性,線條豐富,表現力強,旋律中還運用了裝飾音,增加了音樂的趣味性,更容易吸引幼兒,促進幼兒的社交與合作能力;樂曲多為2/4拍或4/4拍,節奏明快且易于把握,對大班幼兒來說,這種節奏既具有挑戰性又易于跟隨。《瑪麗波爾卡》輕快的節奏和活潑的旋律能迅速吸引大班幼兒,通過欣賞、演奏這一曲目,幼兒可以在歡樂的氛圍中感受音樂的魅力,同時促進其節奏感、協調能力、音樂鑒賞能力以及社會交往與互動能力的發展。
一、激發探索樂趣,引導自主性音樂體驗
在大班階段,幼兒開始展現出更高的自主性和探索精神。演奏活動為大班幼兒提供了理想的學習工具,激發了他們的創造力與探索欲。在實踐演奏活動中,關鍵的核心經驗如熟悉樂曲內容和風格以及控制樂器的技能等,可以有效激發他們對音樂的興趣,并引導他們進行自主的音樂體驗。游戲化教學方法能激發幼兒對音樂的興趣,在這個過程中,幼兒學習樂器并通過樂器來表達情緒和故事,從而提升其音樂感知和表達能力。
這種游戲化的音樂體驗方式強調幼兒的主動參與和自我探索。在活動中,大班幼兒被鼓勵去嘗試探索不同的音樂元素和表達方式,這不僅有助于培養幼兒的音樂能力,還有助于提升幼兒的創造力、解決問題能力及社交能力。
在《瑪麗波爾卡》中,教師先讓幼兒隨著《超級瑪麗》的主題音樂進行律動游戲,再利用“超級瑪麗”這一游戲創設音樂情景,激發幼兒對活動的濃烈興趣。在活動中,教師扮演游戲中的角色,引導幼兒按照音樂的節奏作出相應的動作,如跳躍、蹲下和旋轉等,這些動作模擬了瑪麗在游戲中的動作,使幼兒能沉浸于游戲樂趣,同時逐步感受音樂的節奏,發現音樂的變化。例如,當音樂中出現快節奏時,幼兒需要快速跳躍,模仿瑪麗跳過障礙;音樂節奏放緩時,幼兒則模仿瑪麗的慢步走。這種活動加深了幼兒的學習興趣,提升了他們對音樂節奏變化的感知能力。
通過這種結合音樂與動作的游戲化教學,幼兒不僅在享受游戲樂趣的同時學習了音樂知識,還在無壓力的環境下探索了音樂的各種可能性。此外,這種教學方法還促進了幼兒社交技能的發展,因為他們需要與同伴合作完成游戲任務,共同體驗音樂帶來的快樂。
二、提升感知能力,提供結構化音樂學習
對于大班幼兒而言,結構化音樂學習方法能通過清晰的教學步驟有組織地呈現教學內容,特別適合這一年齡階段的孩子。大班幼兒已經開始形成復雜的認知結構,能理解和應用音樂圖譜、節奏練習和音樂故事等元素,這有助于他們深入理解音樂的構成和表達。
在這個階段,通過多感官學習——視覺(閱讀音樂圖譜)、聽覺(辨識音樂旋律和節奏)和觸覺(操作樂器)——
大班幼兒能從基本的音樂元素開始,逐步掌握樂曲的結構和風格。這不僅促進了幼兒對音樂語言的系統理解,也提升了幼兒對音樂表達方式的感知力。
此外,結構化教學法通過有目的的活動設計(如音樂游戲等)使大班幼兒在重復練習中提升對音樂細節的感知力,這對提高他們的音樂表現力至關重要。通過練習,幼兒能學會讀譜和操作樂器,還能理解音樂表達中的情感起伏。
在《瑪麗波爾卡》活動中,教師通過具體的音樂圖譜和角色扮演的方式,幫助幼兒理解音樂節奏和旋律的變化。教師向幼兒展示靜態圖譜,幫助幼兒了解每個音符和節奏的意義,并結合《超級瑪麗》游戲的情節,引導幼兒分段體驗樂曲。這種方式可以使幼兒更全面地理解音樂的結構。
在具體的演奏過程中,如圓舞板和手搖鈴的練習,在教師利用動態圖譜讓幼兒直觀了解如何根據圖譜演奏樂器后,幼兒會跟隨動態圖譜進行初步的嘗試和體驗。這樣既提高了幼兒對樂器操作的熟練度,又加深了他們對音樂節奏和旋律的感知。
此外,當音樂描述瑪麗遇到“毒蘑菇”時,幼兒需要演奏激動的音樂;而在遇到“成長蘑菇”時,則需要演奏逐漸增強的音樂。不論是在靜態圖譜還是動態圖譜中,教師都需要機智地利用瑪麗的身體變化來展現音樂的節奏變化。這種動態的音樂體驗加強了幼兒對音樂表現力的理解和應用。例如,在小組合作演奏時,幼兒就能根據瑪麗身體逐漸變大、變高這一形象,加大演奏的力度,使演奏的聲音變得更為有力、大聲。
通過這些結構化的音樂學習活動和對圖譜的充分利用,幼兒能在充滿樂趣的環境中發展其音樂感知力,同時,這種教學方法還幫助他們建立了對音樂表達和創作的初步理解和興趣,為今后的音樂學習奠定了堅實基礎。
三、促進協作交流,進行創造性音樂表達
大班階段的幼兒已經具備了初步的思考和分析能力,能完成一些復雜的任務,并開始理解團隊合作的價值。這一發展階段是引入結構化音樂活動并培養協作交流及創造性表達的理想時期。演奏活動的核心經驗,如掌握樂器、音樂的表達和團隊合作等,都需要幼兒在實踐中不斷嘗試、交流和改進,這與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發展需求緊密相關。
結合演奏活動的核心經驗,如熟悉樂曲內容和風格、控制樂器以及注意音樂表達等,都強調了在團隊環境中共同完成任務的重要性。這些經驗要求大班幼兒在團隊中互動和協作,以此鍛煉他們的社會交際能力和集體意識。而通過具體的演奏練習,幼兒可以學會在實際操作中共同創造音樂,進而充分地欣賞和享受音樂。
在《瑪麗波爾卡》的活動中,教師設計了分組配器演奏環節,以促進幼兒之間的協作交流和創造性表達。在這個活動中,幼兒自由分組選擇同伴,并在同伴協作交流的過程中完成配器演奏這一挑戰。第一小組的幼兒在這一環節中,因為“指揮”這一角色產生了沖突,都想要選擇這一角色,最后在協商下他們決定輪流扮演、每次演奏交換角色,解決了這一沖突;在演奏的過程中,幼兒能互相提醒,如遇到障礙時,扮演“指揮”的幼兒除了打節奏外還會用語言或另一只手打手勢的方法提醒使用手搖鈴的同伴發出提示音;不同小組的幼兒最后在集體面前演奏時,也能敏銳地提出吃了“成長蘑菇”單響筒敲擊的聲音要由小變大。整個分組體驗的過程中,幼兒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任務。
四、關注教師引導,發揮主體性音樂表現
在活動開始之前,通過節奏訓練,讓幼兒感受《瑪麗波爾卡》的基本節奏和拍點,為后續的合拍動作做準備。教師可以將《瑪麗波爾卡》劃分為不同的句段,通過示范和講解,幫助幼兒理解每個句段的起止和特色;并鼓勵幼兒根據每個句段的情緒、節奏特點設計相應的動作,如跳躍、旋轉、搖擺等,確保動作與音樂的拍點和句段結構相吻合。在教師的引導下,幼兒分組或集體進行合拍做動作和合句段的動作練習。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作為活動的引導者,會有意識地提醒幼兒動作的整齊度和與音樂的協調性。教師針對《瑪麗波爾卡》的每個句段,為幼兒提供單獨練習該句段的樂器演奏的機會,引導幼兒注意節奏的準確性和音色的清晰度。在樂句練習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導幼兒進行合奏的準備工作,包括聽辨其他樂器的聲音、調整自己的演奏音量和節奏等。在教師的引導下,幼兒開始進行合拍演奏和合句段結構演奏的實踐。教師需密切關注幼兒的演奏情況,及時給予指導和調整建議。教師鼓勵幼兒在演奏過程中用動作來表達音樂的內容和情感。例如,在歡快的句段中跳躍、旋轉;在輕柔的句段中緩慢搖擺等。
在活動的后半部分,教師從引導者轉換為支持者與合作者。當幼兒對《瑪麗波爾卡》這一樂曲有了充分欣賞后,教師為幼兒提供分組自主演奏的機會、提供適宜的演奏樂器等材料、提供充足的小組探索時間,讓幼兒能跟隨自己的興趣和想法有目的地隨音樂進行演奏。當幼兒在分組演奏中遇到分歧時,教師則以同伴的身份加入小組,與幼兒共同討論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幫助幼兒完成小組合作演奏這一任務。
在教師的引導下,幼兒能充分探索音樂、表達自我對音樂的感知。在大班藝術活動《瑪麗波爾卡》的演奏過程中,幼兒始終是活動的主體。教師可以通過畫面配樂、游戲情境創設等方式引導幼兒欣賞音樂,讓幼兒了解音樂的節奏、結構。例如,在分組配器過程中,幼兒能自主選擇自己的同伴、自主選擇喜歡的樂器、自主選擇想要演奏的樂段,通過自己前期對音樂的欣賞感知主動地探索如何用樂器來演奏。幼兒更能在活動中用自己的方式大膽表達自己對音樂的想法,如在分組輪流演奏時,有一名男生為了凸顯音樂的強弱變化,隨著音樂聲音的變化自己敲擊單響筒的動作也逐漸變得越來越夸張,來凸顯自己越來越用力;而有的女生在操作手搖鈴這一樂器的時候,不僅節奏與音樂吻合,還有一些或打開手臂或轉圈的優美動作。幼兒在活動中自我意識得到充分展現。
五、尊重幼兒興趣,創設個性化發展平臺
在組織《瑪麗波爾卡》的演奏過程中,教師確實需要緊密圍繞尊重幼兒興趣和創設個性化發展平臺這一核心理念,確保活動既富有教育意義又充滿樂趣,激發孩子們的藝術潛能和創造力。在活動準備階段,通過日常觀察、小組討論或問卷調查等方式,了解幼兒對音樂的喜好、對《瑪麗波爾卡》這首曲子的初步感受以及他們希望在活動中體驗的內容。根據幼兒的興趣,選擇與《瑪麗波爾卡》風格相近但更具童趣的樂曲片段,或者引入一些簡單的樂器演奏視頻,激發幼兒的興趣和好奇心。教師可以提供多種樂器(如打擊樂器、木琴、小提琴模型等簡易樂器)供幼兒嘗試,讓他們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能力選擇適合的樂器進行演奏。同時,教師可以設置不同的演奏區域,如節奏區、旋律區等,讓幼兒自由探索。教師根據幼兒的不同能力水平,設計不同難度的演奏任務。例如,對初學者,安排簡單的節奏拍打;對有一定基礎的幼兒,鼓勵他們嘗試演奏簡單的旋律線條。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幼兒扮演音樂家、指揮家等,增加活動的趣味性和參與感,促進幼兒的社會性發展。教師尊重幼兒的興趣,鼓勵幼兒根據自己對《瑪麗波爾卡》的理解和感受,進行即興創作,如自由編配節奏、哼唱旋律等。教師尊重幼兒興趣,以親切、耐心的態度與幼兒互動,關注他們的情感需求,為他們營造一個安全、溫馨、充滿愛的學習環境。總之,在組織大班藝術活動《瑪麗波爾卡》的演奏過程中,教師應始終堅持尊重幼兒興趣和創設個性化發展平臺的核心理念,通過多樣化的教學策略和方法,激發幼兒的藝術潛能和創造力,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
實施上述策略旨在為大班幼兒創設一個充滿樂趣、挑戰與機遇的《瑪麗波爾卡》演奏活動平臺,幼兒在活動中自選演奏同伴、演奏樂器、表現形式;在充分欣賞感受《瑪麗波爾卡》音樂節奏的基礎上,大膽地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為超級瑪麗加油,創造性地進行合作演奏;幼兒在尊重與理解中自由成長,實現個性化與全面發展的和諧統一。
六、結語
綜上所述,基于核心經驗教育理念組織和執行幼兒園音樂活動,不僅可以提高幼兒的音樂能力,還能促進他們的社會和情感發展,這體現了音樂教育在幼兒園教育中的重要性。未來教師應繼續探索和實踐以幼兒為中心的教學方法,精準把握演奏活動的核心經驗,有效識別和支持幼兒的已有經驗,通過教學設計和環境布置,提供更有針對性的學習支持。同時,教師還可以進一步探討如何將核心經驗教育理念應用于其他類型的幼兒園藝術活動中,從而保證每個幼兒都能在學習中找到樂趣和自我表達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