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加速,人們的生活質量和經濟條件都顯著提升。與此同時,隨著城市交通的壓力越來越大和機動車數量的持續上升,人們開始更加關注出行問題,如城市道路的嚴重擁堵、交通效率的降低、交通對環境的污染及其對人們健康的潛在威脅等。為了應對這些問題,必須積極推進公共交通系統的建設,而地鐵恰好是滿足現代社會需求的交通方式之一。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統籌產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同時推進交通領域清潔低碳轉型。
目前,我國的交通建設主要依賴于公共交通,而軌道交通因其大容量、高速度、低能耗、低噪音和環境友好的特性,已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另外,城市軌道交通以其快速便捷的特性受到人們的歡迎,尤其是對一些人口密集地區,可以有效緩解城市交通壓力,降低環境污染。軌道交通系統與機動車有著顯著的不同之處,這類系統通常是完全封閉的,對外界環境的干擾相對較少,并且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軌道交通技術也在持續得到優化和完善。此外,軌道交通還能夠緩解城市交通擁堵問題,提升城市形象與居民生活質量。因此,在當前階段,我國絕大多數的大型城市已經啟動了城市軌道交通網絡的建設和規劃工作。
五里鋪站作為蘭州市地鐵1號線與2號線的交匯點,位于東崗西路與瑞德大道的交叉點。該站的西北方向是甘肅省人民醫院,東北方向則是萬商國際,正南方是蘭州大學第一醫院,而西南方向則是蘭州大學口腔醫院。目前,該站設有A、B、C、D、E、F六個出入口,周圍環繞著大量的居民區和配套服務設施,是服務于周邊居住區的地鐵站。
選取以地鐵站點輻射范圍內半徑500 m的距離,通過高德地圖爬取相關產業POI數據,通過GIS將選取的商業、住宅、企業三類進行 POI核密度可視化分析,發現商業區主要集中于A口、F1口和F2口站點區域,密度較大,企業則主要分布于A口和F2口,住宅主要分布在A口、F1口南側及D口北側,由此可以看出該地鐵站人流量大。
本文在確定適當的評估標準之前,收集了地鐵站域的慢行空間相關文獻。經過對這些文獻的深入整理和分析,提取了核心詞匯,并選擇相關的要素來構建評價的準則層。本研究關注的慢行系統評價體系A以慢行網絡和慢行環境為核心內容,并以可達性、安全性和舒適性為主要的評價標準 。為了構建地鐵站域慢行空間的現狀質量評估模型,本文選擇了便捷性、安全性和舒適性三個準則層維度及22個指標層維度(圖1)。
首先,確定了各項指標的權重,并通過深入分析建立了特質因子權重的對比關系。接著,構建了一個完善的判斷矩陣和各級指標之間的對比框架,并依據標度法來比較和分配評價指標的重要性(表1)。在此基礎上對各層級指標賦予相應分值,最后結合專家打分方法得到綜合評價值。基于賦分的結果,將各種評價指標整合成判斷矩陣,目的是區分各評價指標的重要性。

1.利用式(1)—式(4),對矩陣進行正規化處理。式中,n為矩陣的階數;aij為判斷矩陣A第i行第j列的數據。
2.將矩陣當中的元素相加。
3.對于式(1)中的wi,實施正規化處理,wi為第i個指標的權重。
4.計算判斷矩陣A的最大特征值。
為了確定判斷矩陣的邏輯是否統一,需要計算成對比較矩陣的最大特征值及對應的特征向量,并對其進行一致性檢查。如果檢查通過,意味著判斷矩陣是合理的,即存在解釋價值。若不通過,判斷矩陣不合理,則需要對比較矩陣 進行重新構造。假定CI代表一致性指標,式(4)為運算方法。
通過n值,能夠獲取RI值,如此獲取一致性比率,即CR=CI/RI。根據CR數值大小,對指數的一致性進行判定(表2)。在CR<0.1的情況下,賦值是合理的,檢測達到要求。
經檢驗及以上步驟驗算,可以得出五里鋪地鐵站域慢行空間現狀質量評測指標權重表(表3)。整理打分結果,計算出該地鐵站域慢行空間現狀質量評測中各個指標權重值。

根據式(5)可知,小于0.1,因此可以認為判斷矩陣是合理的,可計算出指標的權重(表4)。
結合上述各項表格數據,獲得五里鋪站點周邊地區慢行空間評價要素權重表(表5)。
根據指標層的各項指標權重結果顯示,權重值排在前五的指標分別是路網便捷、步道平整、環境質量、休憩空間,以及站點接駁和標識指引(圖2)。除此之外,過街紅燈、騎行安全、過街安全、社會治安等指標均有較高的權重值。這些指標都是五里鋪地鐵站站點附近慢行空間指標體系核心指標,能夠直觀地反映該站點附近慢行空間建設情況與發展水平。
在城市中,理想的慢行區域應當為行人提供便利、激發空間的活躍性,確保道路流暢、道路旁的綠化及休閑活動場所舒適宜人顯得尤為關鍵。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交通出行提出了更高要求,而軌道交通因具有速度快、安全便捷等優勢成為人們首選交通工具之一,其建設規模也在逐年增加。通過對軌道站點附近的慢行空間進行升級和刷新,不僅能有效地推動城市的持續發展,還能提高慢行空間的整體質量,進一步優化慢行空間的物理環境,提升居民的生活水平,并有助于居民形成健康的生活習慣。

在制定軌道站點附近的慢行空間策略時,主要從便利性、安全性和舒適性三個方面進行考慮,并對上述的評價指標進行了重點優化,同時也考慮了其他評價標準和社會影響因素。通過對不同類型軌道交通站點周邊慢行空間規劃建設現狀分析,本文結合具體案例探討了如何構建合理的慢行空間設計體系,目標是全方位、有系統地提高軌道站點附近慢行區域的總體質量,從而增強居民的出行意向。
通過分析研究五里鋪地鐵站域路段的慢行交通狀況,可以為這些路段制定出差異化的設計方案。地鐵站的D口和F口被定義為電動車的主要行駛區域,因為慢行道路的空間非常緊湊,所以在上下班的高峰時段可能會導致交通堵塞。因此,在規劃這兩個區域時,應該特別注意非機動車道與非機動車之間的匹配,合理地規劃各個車道的橫截面比例,以彌補慢行交通的不足,并引導附近的居民慢行進出這些路段。其他的路段可以被定義為慢行交通的輔助出行區,應該努力減少不同交通工具之間的互相干擾,以確保慢行交通的流暢運行。
地鐵站域的步行區域不僅僅是簡單的步行道路,還融合了其他供居民在步行時休息和社交的空間設計。盡管站域步行空間的主要功能是滿足交通需求,但仍然需要構建一個連貫的步行系統,確保為居民提供合適的步行環境,并確保步行路線的流暢性和完整性。為了解決地鐵站域中通行式步行空間的人與車的沖突,可以考慮在換乘站域中實施立體的人車分流交通策略。這種立體的人車分流方法能將機動車道與步行空間在垂直方向上分開,將行人和車輛放置在不同的空間維度中,這樣可以大大降低過境交通給行人帶來的潛在風險,此外,也確保了步行區域的暢通無阻,不會受到機動車的干擾。
在地鐵站域的步行空間中,應融入人性化的細節設計,為行人提供適合休息的場所。首先,為了解決站域內休息座椅數量不足的問題,應該增加座椅數量并進行適當的數量管理,以解決行人休息的問題。美國學者威廉·懷特的研究指出,為了滿足步行者在休息時的需求并確保他們有足夠的座位,人們的可坐空間應占到休息空間總面積的6%~10%。也就是說,每100 m2的休息空間應該有6~10 m2的座椅面積,或者每100 m2的休息空間應該有12 m的座椅長度。其次,為了滿足不同需求的行人,還應提供多樣化的座椅設計,使行人有更多的選擇空間。具有明確功能和獨立形式的座椅能夠滿足行人的直接休息需求,而臺階、樹池或花池邊緣的非正式座椅則能滿足大量人流的休息需求。因此,在選擇座椅的設計時,應依據行人不同程度上的休息需求來做出合適的決策。
慢行交通作為一種關鍵的城市出行方式,對于緩解現代城市普遍面臨的環境污染和交通擁堵問題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性。本研究針對蘭州市五里鋪地鐵站附近的慢行交通系統進行了探討,并據此提出了一套慢行空間的設計策略。這些策略旨在優化慢行空間,增強慢行交通的基礎設施,并在人、車和城市之間建立和諧的關系,確保城市交通達到一個平衡的狀態。
參考文獻
[1]劉芮琳.軌道交通站點區域慢行系統優化策略研究[J].建筑與文化,2021(1):133-135.
[2]安從工,戈楊潔.地鐵站域慢行空間更新升級策略研究——以天津市典型地鐵站為例[J].城市建筑,2024,21(9):9-12.
[3]毛著佳.蘇州古城區廣濟南路段慢行交通空間優化策略研究[J].城市建筑間,2023,30(11):68-70.
[4]崔書錦.城市空間設計:突出人性化人文化生態化——評《小城市空間的社會生活》[J].城市管理與科技,2022,23(4):85-86.
(責任編輯:張秋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