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經濟作為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之后的主要經濟形態,在數字時代背景下,已然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產業升級與數字化建設推動數字產業化轉型,并圍繞縣域內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完善數字經濟統計,是促進縣域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本文從實際情況出發,首先明確了數字經濟統計方法,接著分析了縣域數字經濟統計面臨的挑戰,最后針對性地提出了完善數字經濟統計的有效策略,以供參考。
統計工作是處理社會經濟數據信息的重要手段,而數字經濟由于可量化內容相對較少,對縣域數字經濟統計提出了更高要求。完善數字經濟統計,不僅是順應數字經濟時代發展的必要舉措,更是助力縣域數字經濟發展,把握新時代機遇的重要方法。通過對接縣域內核心產業發展,從統計目標、范圍、方法、對象及內容等方面進行優化,完善數字經濟統計制度與體系,能夠為縣域數字經濟發展提供具有參考價值與戰略價值的統計信息,有利于健全縣域數字經濟發展體系,推動經濟高質量增長。
一、數字經濟統計方法
(一)GDP核算中的生產法
縣域數字經濟發展,不僅體現在與數字技術直接相關的產業增加值,還與數字技術直接影響的新興行業緊密相連,具體表現為數字設備制造與租賃、數字技術傳輸與設計,以及數字技術在第一、二產業中的滲透。GDP核算中的生產法,在計算上述與數字技術直接或間接相關產業經濟波動趨勢時,具有較高的精準度優勢。《數字經濟及其核心產業統計分類(2021)》為縣域數字經濟的規模統計測算和動態變化提供了較為精準的統計范圍與口徑。基于此文件的標準設計,GDP核算中的生產法能夠確定縣域經濟發展中具體行業數字經濟中間消耗占數字經濟總產出的比例,分析數字經濟直接相關具體產業在縣域數字經濟發展中的占比與地位,為相關產業發展提供具體數據支持。
(二)計量經濟學方法
縣域數字經濟發展整體呈螺旋上升趨勢,判斷與測定這一趨勢,不僅需要傳統統計學的生產法,還需要借助構建模型的方式測算數字經濟增加值。與傳統統計學方法相比,計量經濟學方法更契合數字經濟的發展特點,能夠較為全面精準地測算數字技術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按照“先增量后總量,先貢獻度后規模”的原則,可將縣域數字經濟發展涉及的具體產業細分,運用增長核算和計量分析等定量方法測算具體行業的數字經濟增長值。具體操作時,先立足于縣域數字經濟增長核算框架,測算所有產業對GDP增長的貢獻度,然后將經濟增長分解為資本增長、勞動增長和全要素生產率增長三大部分。在此基礎上,可按照具體行業的GDP增長貢獻測算數字經濟增加值規模,隨后測算資本增長、勞動增長和全要素生產率三個指標對產業增長的貢獻度,依據不同生產要素的增加值得出特定產業數字經濟增加值的大致規模。
(三)指數法
隨著數字經濟的飛速發展,我國各地區開始采用多指標體系測度信息化指數。相較于城市數字經濟發展,縣域數字經濟的指標涉及范圍相對較小,除第一、二產業外,其他產業大多能較為完整地構建本行業的數字經濟指數,并據此估算數字經濟增加值。縣域數字經濟發展的數據來源口徑小,參照中國統計年鑒以及省內各市縣統計年鑒的數據,便能完成數字經濟產業的指數編制,計算更為便捷。
二、縣域數字經濟統計面臨的挑戰
(一)無法全面核算數字經濟規模
現有統計核算體系對縣域數字經濟新興產業的覆蓋不足,尤其是特定的數字產品缺乏具體的核算方法支持,導致難以核算其規模。例如,數據資產作為數字時代中的重要資產類型,是企業和政府制定管理決策的重要依據,屬于新的固定資產。但實際情況是,統計核算體系對數據資產的核算統計力度不足,尚未將其納入資產范疇。GDP反映的是縣域經濟活動的經濟增加值,然而網絡系統平臺的運行、各類社交信息的傳遞、即時在線通信等數字服務,并不具備經濟數據增長值屬性,量化難度大,缺乏經濟增加方面的指數設計,難以納入現行GDP核算體系。
(二)難以準確衡量數字產業價值
目前的統計核算體系雖能將數字產業納入核算工作,但在具體操作層面仍缺乏精準數據體現,核算方法存在缺陷。一是數字經濟具有共享性與跨界性特點,使得現行核算體系歸類計算難度較高。以數字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農業縣為例,第一產業與第二產業投入的現代農業技術與設備,在原有屬性上為“消費品”,但在共享經濟模式下又具有“投資品”屬性,在GDP核算時,這些設備與技術應歸為“消費品”還是“投資品”,缺乏具體標準參考,其他數字產品或技術投入存在類似爭議。二是數字金融對傳統金融服務產生重大影響。隨著普惠金融、數字金融在縣域經濟中的不斷滲透,產業發展與數字金融的關系更加緊密,如個體農戶的小額融資可通過數字借貸平臺即可完成,無需向銀行借貸,加上移動支付、電子支付等新型支付模式的興起,進一步增加了數字經濟統計的核算難度。三是數字技術對傳統經濟的影響在具體產業經濟計入過程中,難以剝離其貢獻,現有統計核算體系對數字技術促進數字經濟發展的針對性核算力度不足。
(三)難以適應數字經濟時代的發展
傳統統計工作的繁雜計算模式與數字經濟時代發展的信息化建設脫節,尤其是數字普惠金融向市縣滲透普及后,傳統統計方法難以處理數據化的經濟數據。具體而言,傳統統計工作流程中的數據統計、匯總、抽樣等流程,缺乏與縣域核心產業數字經濟指標的融合,對各類半結構化以及新業態模式下產生的新型數據掌握不足,無法妥善處理大體量經濟數據。處理這類數據時,不僅要統計具體數據內容,還需確定數據背后的支付行為和互聯網行為,這對經濟統計人員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完善數字經濟統計的有效策略
(一)明確統計范圍,完善核算方法
經濟統計人員應瞄準當前數字經濟發展方向,從數字經濟基本概念、范圍、分類標準、統計和測度理論基礎等方面構建標準指標體系,形成統計共識,拓寬統計視野。關注數字經濟中的半結構化、復雜數據碎片,建立針對性的數字經濟統計制度,并根據縣域經濟發展實際需求,確定統計工作的政策。聚焦本縣數字經濟核心產業,遵循 “實效性” 原則搭建數字產業統計制度,明確統計分類的范圍與方法。基層統計局應對接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核心指標,橫向對比本縣各行業數字經濟核心指標數據,明確本縣經濟數據指標與省統計局發布指標的差異。對于部分半結構化數據,先采用測算方法獲取指標,再進行全口徑統計。同時,針對個體戶、企業在數字支付方面的核算采取針對性措施,提高數字經濟核算的模塊化質量,實現對具體行業、領域數字技術發展所產生經濟效益的標準化統計。持續攻克共享經濟、數字服務、個人產銷合一等數字經濟核算難題,完善 “三新”(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增加值核算方法,為縣域數字經濟發展提供完整的數據支撐。
(二)推進數字經濟統計系統建設
圍繞本縣重點數字經濟產業,搭建數據兼容性和統一性強的數字經濟統計平臺。基層統計局需對接國家統計局的標準要求,建設信息系統平臺,確保平臺運行覆蓋本縣各產業、各領域的數字經濟相關事項,提高系統互聯互通能力,增強數字經濟統計的信息化程度。此外,基于統計局數字經濟統計系統建立數據共享機制,制定與國家統計局統計標準統一、口徑一致的數字經濟指標采集制度,加大統計工作的數據共享力度,加強縣域數字經濟統計信息資源共建共享模式建設。以數字經濟云平臺為統計系統建設基礎,推動基層統計局信息化建設,結合本縣數字經濟發展實際與企業共建共享數字經濟統計平臺,實現數字經濟數據采集、分析的自動化,提升數據處理能力。積極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數字技術,提高統計的數據收集能力和處理能力,利用統計系統自動采集和及時收錄各類原始數據,提升數字經濟統計的準確性。同時,注重搭建完善的數據共享系統,充分利用新興技術提升數字經濟統計工作水平。
(三)完善數字經濟統計調查報表
縣域數字經濟統計工作由統計局統一部署組織,結合本縣數字經濟發展核心產業內容與國家調查報表事項,協調制定統計工作方案。數字經濟統計調查報表的編制應遵循以下標準:
1.總體目標
圍繞本縣數字經濟發展狀況,結合國家統計局的部署與規劃要求,開展數字產業調查,在細節上健全統計工作機制,確保統計工作規范開展,科學精準地反映本縣數字經濟發展情況。
2.調查內容及對象范圍
將縣內數字經濟業態和數字金融產業等核心產業作為重點內容,明確統計對象與范圍。
3.調查方法
以國家統計局的數字產業調查單位名錄庫為主要參考標準,對規模以上數字產業法人企業進行全面調查,對規模以下企業采取抽樣調查。
4.確定統計方式
基層統計局負責縣內整體統計工作的組織與協調,縣內各街道、鎮統計中心負責轄區內的組織實施,由縣統計局統一審核與匯總,將相關數據整理成統計報告后上報市統計局。此外,可橫向對比省內其他市縣的歷史數字指標數據,確定基礎指標要素,組織實施后上報縣統計局。
(四)構建數字經濟統計指標體系
確定統計分類標準:依據國家統計局的統計分類文件指標,參考省內各市縣數字經濟核心產業指標,對接國家發布的統計分類標準,制定具有本縣產業發展特點和數字經濟特色的統計方案。明確統計類別劃分,確定具體產業的增加值,進而得出數字經濟的現有增加值。
明確規模統計測算原則:以本縣數字經濟發展中起關鍵作用的核心產業數據為原始數據,制作成可視化圖表或柱形圖,將個體戶或其他產業排除在核算模型之外,減少數據使用的不確定性。同時參考數字經濟核算指標,將上述兩部分作為統計模型的基礎指標,保障模型完整性。
加強重點產業統計跟蹤:加大對本縣重點產業數字經濟發展的統計跟蹤力度,聚焦本縣核心產業,根據各產業發展特點結合國家指標體系確定不同指標權重。其中一級指標重點監測具有創新模式和經濟發展潛力的新型產業業態,包括數字網絡基礎設施建設、電子商務運營、數字物流、數字金融等。利用數字經濟統計監測指標,提煉出精準化、量化的重點指標,涵蓋產業數字融合以及數字經濟發展的各項基礎要素,為縣域數字經濟發展提供具體的數據指標。
結語:
在數字化時代背景下,數字經濟發展已成為各地區經濟發展的重點。縣域數字經濟發展離不開數字經濟統計工作的有力支撐,完善的數字經濟統計工作能夠為縣域數字經濟發展提供具體數據參考。在此過程中,需明確統計范圍、完善核算方法,推進數字經濟統計系統建設,完善數字經濟統計調查報表,構建數字經濟統計指標體系,為基層統計局的數字經濟統計工作奠定堅實基礎,也為縣域數字化轉型建設提供有力支持。未來,隨著數字經濟的不斷發展,還需持續關注統計工作中的新問題,不斷優化統計方法和體系,以更好地適應縣域數字經濟發展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