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教融合是我國職業教育未來發展的重點之一,但現有企業與高職院校之間的產教融合存在“校熱企冷”的現象。要解決這一問題,可從完善與強化保障機制、滿足各參與方精準訴求和打造產教融合共同體等三個方面入手,從而推動企業與高職院校實現深度產教融合。
一、研究背景
近年來,國家不斷出臺相關政策和文件,明確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目標是建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在當前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大背景下,高職院校積極響應國家政策,加強與企業合作,促進產教融合,職業教育與產業逐漸形成了良性的互動和發展機制。自2017年起,我國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以促進產教融合的發展。這些政策指明了產教融合是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方向之一,同時也推動產教融合向更高層次、更廣領域發展。
產教融合是高職院校最為典型的特征之一,這種特征的主要表現就是與行業和企業的發展保持密切的聯系。只有對接產業需求,才能發揮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服務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的作用。深化企業與高職院校之間的產教融合,不僅是促進人才鏈、教育鏈、產業鏈和創新鏈四鏈融合的關鍵節點和重要舉措,也是推進職業教育人才供給側適應產業需求側的迫切要求,對新形勢下全面提高職業教育質量、擴大就業、推進經濟轉型升級、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具有重要意義。
隨著產教融合全面深化,校企合作呈現出多樣化格局,校企協同育人的模式也不斷成熟。但在發展過程中,職業教育與產業人才培養出現“兩張皮”現象,存在“校熱企冷”、體制不健全等問題。主要表現為企業參與育人的主體地位缺失、主動性不強,校企合作形式較為松散、合作水平不高等,企業深度參與高職院校辦學困難重重,融合效果并不理想。如何進一步深化企業與院校之間的合作,實現校企協同育人、協同創新,以提高學生職業能力、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培養出符合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是當前高職院校與合作企業需共同深入思考的重要問題之一。本文剖析了企業參與高職院校產教融合的影響因素,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討了產教融合發展路徑。
二、企業參與高職院校產教融合面臨的困境
企業與高職院校本質上是異質的兩類社會組織,各自的社會屬性、社會職能、運行機制與組織結構等均存在巨大差異。如何破除這些差異,有效推動企業與高職院校跨越鴻溝實現融合,需要企業、行業、院校、政府等各方從理論上深入思考并厘清,以破除障礙,從而獲取企業參與職業院校產教融合的持久動力。
首先,從理論上來說,企業參與高職院校產教融合的內在機理尚未明晰,這導致在實踐操作中缺乏有效的理論指導,容易產生機制壁壘及“兩張皮”問題,校企難以深度融合,育人效果不明顯。
其次,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企業與高職院校之間產教融合的原生動力不足,無法促使雙方主動進行實質性有效的深度融合,橫亙于校企之間的壁壘與障礙無法破除和跨越。從本質上說,企業與院校之間利益共同體的屬性不強,真正意義上屬于二者的共同利益不多是造成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
最后,企業與高職院校作為完全不同的兩類組織,在追求目標和利益上難以實現深度融合。企業作為營利性組織,在產教融合過程中會考慮市場風險及盈利的可預見性,同時也有著諸多利益訴求,因此在融合過程中有可能會出現利益分配不均及過分追求短期利益的問題,這些情況會影響企業參與產教融合的意愿。此外,部分企業社會責任意識不強,將利潤作為參與產教融合的唯一評判標準,缺乏承擔社會責任和義務的擔當與作為。高職院校作為培養技能人才的重要輸出方,擔負著為社會、為地方經濟發展、為產業升級培養優秀人才的重任,然而現實中眾多院校受制于體制機制等問題,與企業之間的產教融合僅停留在淺層次。諸多高等院校在專業、課程設置及授課內容等方面遠滯后于產業最新發展實踐,院校的人才培養體系與行業真正人才需求脫節,學生的能力與職業、崗位等要求不相匹配。另外,部分院校由于追求短期目標或迫于考核等壓力,在選擇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對象時,傾向于與大企業合作,而忽視了從自身實際需求出發選擇更適合的企業作為合作對象。
三、企業參與高職院校產教融合的影響因素分析
(一)缺少有效的合作平臺和系統保障機制
首先,雖然近年來我國出臺了一系列關于推進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政策和文件,但在具體執行層面,地方政府和相關部門制定的配套政策缺少細化措施,導致政策的可執行性比較低。此外,政府作為產教融合重要引導方,未能搭建有效的合作平臺以供校企使用,或者已搭建平臺但缺乏對平臺長期的政策、技術和資金支持,致使平臺并未發揮有效性。
其次,產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相關激勵機制與合作機制不夠完善,對企業的激勵效果不明顯,這也是企業參與產教融合積極性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缺少校企雙方深層次合作機制。企業與院校無法實現信息、資源和利益共享,因此難以建立長期穩定的深層次合作關系。
(二)人才供需對接不緊密
目前高職院校辦學所滿足的需求,并非社會經濟發展和企業對人才的質量與結構需求,而是學歷需求、升學需求等。這兩方面需求本應是統一的,受教育者根據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選擇適合的學歷教育,而學校根據社會和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培養適配人才。但現實中,這兩方面需求并不統一。
高職院校和企業未形成人才供需信息對接機制,很多院校的專業設置與地方產業發展契合度不高,人才供需對接不緊密。此外,企業作為重要辦學主體,面臨參與育人的主體地位缺失、主動性不強等問題。企業擔心產教融合過程中在人才培養、校企合作等方面投入大量成本,合作帶給企業的收益不足以彌補成本支出,機制層面又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這進一步導致了企業參與產教融合的意愿不足、動力不強,即使企業參與高職院校產教融合也僅停留在表面層次,而不愿深入合作。
(三)忽視了企業參與高職院校產教融合的根本訴求
通過分析不難發現,企業參與高職院校產教融合的主要訴求有以下幾方面:
首先,通過產教融合獲得高素質技能型人才,解決企業卡脖子問題。尤其是近些年來隨著產業不斷升級,眾多企業進行數字化轉型改造,其對于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在不斷增加。
其次,企業期望院校為其提供技術和研發上的支持,以幫助企業推動技術革新和產品升級,從而不斷增強企業創新能力和產品競爭力。
最后,企業期望院校能夠為其提供智力支持和員工培訓,以提升員工的技能與素質。此外,企業還期望通過產教融合從政府部門獲得金融、財政、稅收、土地、信用等方面的支持和激勵。
但實踐中,在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發展過程中,缺乏對企業參與產教融合根本訴求的關注、對企業主體的尊重和對企業利益的考量,企業的參與積極性不高,難以發揮其作為辦學主體應有的作用,因此無法形成教育和產業的雙向奔赴,這也是導致產教無法深度融合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缺乏有效的評價機制
科學有效的評價機制可以幫助企業實現參與產教融合的價值目標,同時幫助高職院校不斷修正預期目標和實施步驟,以保障校企人才需求匹配度的精準性。但目前許多地方尚缺乏科學有效的產教融合評價機制,這使得院校、企業以及政府部門無法客觀有效評價產教融合的實際效果。有的地方和院校雖然建立了評價體系,但在實際應用中存在著評價指標不科學、評價方法可操作性差等問題。因此無法推動產教融合的持續改進。
首先,許多院校制定評價體系時僅從自身角度出發,未根據企業和行業人才需求特點來設定評價指標,全過程缺少必要的監督,且評價體系缺乏靈活性,無法適應不同產業的需求。此外,評價指標的制定方往往是高職院校,企業、產業和政府相關部門的參與度較低,致使評價指標難以全面反映評價效果。
其次,產教融合評價機制在實施過程中也面臨著一些困難,例如由于產教融合涉及多個主體,這些主體之間相對較獨立,且部分企業出于保護商業機密的需要,無法共享評價所需數據,導致評價缺乏客觀有效性。此外,目前產教融合的評價標準尚不統一,難以確保評價的全面性和客觀性。
四、企業參與高職院校產教融合的路徑
(一)拓展產教融合主體,完善頂層設計
相關部門應從制度層面激勵企業主動深入參與高職院校產教融合,推動高職院校與企業主動破除壁壘,跨越鴻溝。
首先,政府應出臺相應促進企業和高職院校深度產教融合政策,從頂層設計層面激勵企業主動作為,尤其是出臺確保各參與方利益分配與保障的機制。例如為參與產教融合的企業提供金融、稅收等方面的政策支持,以滿足各參與方根本訴求。
其次,政府還應發揮統籌與協調職能,為各方搭建平臺構建產教融合載體,打造以地方政府為主導,行業、企業、高職院校共同參與的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平臺。
最后,推動產教融合平臺實體化運作,在資金、技術、人才、政策等要素的加持下,推動行業以及企業深度參與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人才培養方案制定、課程開發、師資隊伍建設、學生實習實訓以及人才培養質量評價,及時將新工藝、新方法、新技術引入高職院校教學實踐,從而實現資源共享、信息共享、利益共享、風險共擔,使行業、企業和院校之間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共同體。同時,高職院校也應制定相應的“反哺”政策,為企業提供技術技能培訓,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從而為企業提供智力支持。
(二)精準匹配產教融合不同利益訴求
企業作為人才輸入方希望高職院校為其輸送高質量技能型人才,以滿足其在發展中對人才的需求。同時企業還希冀院校能夠在研發、技術上為其提供支持;高職院校參與產教融合,主要希望企業能夠深入參與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工作,提升人才培養的適配性,同時獲得資金支持以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此外,高職院校作為重要的技能型人才培養方,也期望合作企業能夠為學生提供實習實訓崗位和機會,以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
但現實中,由于缺乏系統性統籌規劃,企業和院校沒有形成人才供需信息對接機制,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與地方產業結構不匹配,尤其是高新技術產業轉型升級速度快,高職院校的辦學卻遠滯后于產業發展。一些院校盲目開設所謂的“熱門”專業,忽視自身特色與地方產業發展的適配性,致使招生規模過大、辦學質量下滑、專業內涵缺失,造成教育資源的浪費;還有一部分院校過于依賴傳統專業,忽略新興領域的發展趨勢,專業和課程設置與產業發展需求嚴重脫節。基于上述問題,高職院校應立足于地方經濟發展,深入分析地方產業結構,并深度調查分析區域產業職業崗位的需求情況、職業能力要求等,建立人才供需信息共享機制,從而有效滿足企業參與產教融合的精準訴求。此外,參與產教融合的各方應當充分挖掘相互間的訴求,找準精準訴求,填補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和創新鏈之間的鴻溝,從而確保其有機融合。
(三)打造產教融合共同體
2022年12月,有關部門印發了《關于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明確指出“打造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支持龍頭企業和高水平高等學校、職業學校牽頭,組建學校、科研機構、上下游企業等共同參與的跨區域產教融合共同體”。“打造行業產教共同體”是國家在促進產教融合方面又一重要舉措,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將進一步促進政行企校發揮各自優勢,相互協同,建立良性互動機制,解決人才培養供給側與產業需求側結構性矛盾。產教融合共同體主體具有多元化特點,各主體共擔風險、共享利益、共同實現各自訴求和價值目標。
打造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需要強化各成員之間的聯結紐帶,深化共同體成員協作意識,通過各主體之間的互動與合作來增強相互之間的聯系。同時,發揮共同體成員比較優勢,讓行業和企業參與到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工作中,推動各主體協同育人。此外,為共同體成員搭建資源和信息共享平臺,強化各參與方責任意識,整合利用各參與方資源,充分發揮優勢資源的示范和引領作用,從而將共同體打造成為地區有影響力的產教融合示范項目。
結語:
產教融合是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一環,也是連接產業與職業教育之間的一座橋梁。要實現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創新鏈有機深度融合,推動人才培養與生產實踐緊密結合,就必須為行業、企業、高職院校等創設融合環境,使產教融合能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動力。